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位社区开放空间的邻里活力提升是城市转型期的一大课题。文章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从宏观层面总结出单位社区的现状问题,现场调研了邯郸市典型单位社区—邯钢农林路社区开放空间使用情况,结合参与性观察结果和人性场所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影响单位社区开放空间使用评价量化表,对邯钢单位社区开放空间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从物质环境、空间体验、人文环境三方面提出单位大院开放空间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三线工业遗产是我国工业遗产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易于活化的特点,在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三线工业遗产改造的目的在于探寻其中孕育的文化和精神,将珍贵的遗产及精神普惠后世。本文依托社会记忆理论和场所理论,分析了三线工业遗产改造的必要性、紧迫性;探讨了三线工业遗产改造思路,即提取三线精神内核,通过自然环境、人为环境营造场所精神,让参观者在环境氛围中获得感知,产生情感共振,进而形成价值认同,实现记忆的复现与再生。文章最后通过重庆816核工程工业遗产改造实例进行了有效印证。  相似文献   

3.
4.
抗战历史记忆场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遗存的重要遗址、遗迹,包括相关文献资料、学者的重要著述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抗战故事等。将抗战历史记忆场所融入高校"思政课""纲要"实践教学中,对于建构大学生与抗战历史记忆场所之间的情感关系与文化认同,强化"纲要"实践教学对抗战精神认知、认同和践行渠道,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实效,培养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青年人才,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记忆研究是美国学术界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无论研究的是对突发应急事件的“闪光灯式的记忆”(flashbulbmemories,Brownand Kulick1977)还是“助记术实践”(mnemonicpractices,OlickandRobbins1998),这些研究通常都是知识社会学的一部分,是其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交叉。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型城市①的振兴是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基础重建并行的过程,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基础重建的重要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与管理也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但“单位记忆”根深蒂固而“社区记忆”缺失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社区建设因社区意识淡薄、社区社会资本微弱而步履维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统一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展社区建设、培育社区意识、重建社区记忆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兼具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工业遗产在现代城市发展和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工业遗产活起来,发挥其独特价值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大庆干打垒建筑遗产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工业遗产宝藏充分彰显了石油人的奋斗、开拓、乐观和爱国的精神,因此,无论是开发文创体验馆的创意产业利用模式、建造主题景观公园的公共空间模式、还是打造以工业旅游为主的整体开发模式,对于干打垒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工业遗产被称为“怀旧景观”,能够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核心物项,也能够作为文化符号建构城市形象,丰富和赓续城市文脉。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挖掘保护并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成为热点话题。城市形象视域下关照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对工业遗产进行资源梳理与内涵挖掘,秉承文旅融合理念尝试发展具有品牌特色的工业旅游,继而通过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良好城市形象提供现实支撑。重庆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遗产存量丰富且开发利用较早,以其为例展开工业遗产梳理、标识提炼及工业旅游发展探索,能够为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城市文脉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工业元素常常可以体现工业类型的自身特性,工业遗产中工业元素的再利用既可以满足人们在历史文脉上的深层心理需求,又可以创造一种人们向往的新生活模式。工业元素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工业元素的特点和在工业建筑改造中再利用原则,以邯郸市国营汉光机械厂为例探讨工业元素再利用的价值、再利用形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商品农业的兴盛,村庄内人际交往关系逐渐理性化,村庄公共生活退出了日常生活实践,这既削弱了传统的乡村社区文化,也从根本上消解了传统乡村社区本身,乡村社区记忆逐渐式微。乡村社区记忆的重建需着眼于社会基础、动力系统以及主位文化等维度。  相似文献   

12.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社区资源整合以及社区公共精神是社区治理的三个基本维度.云浮市金龙社区在"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治理中,组织多方参与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平台、培养社区公共精神的做法对城市社区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区存在的意义与人们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相对于社会宏大的组织格局和陌生的人际关系,社区的亲切感加速了社会生活高效有序的运行。当代的社区建设日益强调心理融合的意义,而这种深层次的要求对社区工作者和参与者来说无疑是逐渐摸索、协调甚至博弈的产物。广东省中山市围绕实现社区融合的深远目标,在社区的三大非环境性基础要素——组织、文化、人口上下大力度,将社区整体发展与广大居民利益相协调,构筑了社会基层管理的诸多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潍坊市在创新新农村社区功能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科学划分、设立社区,理清社区规模与功能的关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成区域化生活共同体,开辟了新农村社区功能建设的新途径,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有威  张胜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1):138-14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小三线企(事)业单位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原则布局山区。随着时代变迁,其主要建筑资产逐渐蜕变为乡村工业遗产。这些遗产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往往难以有效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遗产损坏。位于山区的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整合各类资源优势,推动建设资金多元化,引进人才,创新管理,扩展社会文化教育职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旅产业综合体,在遗产合理开发与经济效益反哺中实现小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  相似文献   

16.
王守颂 《理论界》2015,(1):36-40
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的现代化治理存在着管理机构形式化,服务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社区自治组织职能没能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社区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社区的发展。突破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从社会工作视角,采取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方法,能够为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迪 《南方论刊》2014,(12):88-89
本文从发展都市型工业的视角,探寻了老工业园区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意义,明确了改造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而提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即是市域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达成。随着部分收缩型城市遭遇人口流失、产业衰退、社会要素消解的持续挑战,其原本依托单位组织的“后单位”社区治理也随着单位制解体而产生诸多困境。作为社区动员和治理实践的关键因素,“后单位”社区的社会资本由高度凝聚于单位到重新扩散至社区,其内在的变迁逻辑恰与单位制度变革下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机制变迁同步。基于此,当前社区治理创新就需要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内外部的互惠、信任和互动的社区行动提升社会资本。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优化社区软硬件环境等举措协同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实践总结参与社区服务经验,志愿服务站入驻后给社区和社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积极的改变,从优势视角出发,提出志愿服务站参与社区建设服务模式.志愿服务站参与社区建设服务模式有利于继续发挥居委会的作用,也有利于社区服务水平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首先介绍社工入驻社区志愿服务站概况,其次分析优势视角下志愿服务站工作成绩与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志愿服务站社区建设模式的建议.因此认为这种新的社区服务模式有值得其他社区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庆明 《江海学刊》2022,(2):117-124
近年来,口述史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和书写方法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中被广泛使用。单位人口述作为单位研究的重要范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者”的单位人讲述和作为“改革参与者”的单位人讲述既有连续性,也有差异性。单位人个体记忆与集体话语之间的“记忆裂痕”以及同一单位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给出不同口述内容的“记忆偏差”,呈现了单位记忆的不同图示,而由此生成的两种叙事或许可以成为透视“记忆悖论”、逼近历史完整性的另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