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使用不同浓度梯度(50~200 mg/L)和浸泡时间(4~24 h)的茜素络合物(ALC)及茜素红(ARS)水溶液对6、20及90日龄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进行标志。两种标志物均能在其耳石上形成深红色标记环带,510~560 nm绿色激发光下,标志带呈猩红色荧光反应。50 mg/L ALC或ARS溶液浸泡6日龄仔鱼8 h、50 mg/L ALC溶液或100 mg/L ARS溶液浸泡20日龄仔鱼24 h及100 mg/L ALC或150 mg/L ARS溶液浸泡90日龄稚鱼24 h,可见光下即可见清晰深红色标记带。50 mg/L ARS或ALC溶液浸泡6日龄仔鱼4 h或浸泡20、90日龄仔鱼24 h,绿色激光下即绿色可见猩红色标记带。且以上浸泡条件均可保证100%标记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抚仙金线鲃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是抚仙湖的特有种。2009年3-4月,有4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40尾雌鱼和20尾雄鱼,成功催产19尾雌鱼和15尾雄鱼,分别占雌雄鱼的47.5%和75.0%。获得鱼卵25 547粒,并实施干法受精。有16 81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65.8%。孵化出鱼苗约6 040尾,平均孵化率为23.6%。经过20日的饲养,仔鱼存活3 056尾,存活率为50.6%。抚仙金线鲃较低的催产率,可能是生殖功能紊乱所致;但也不排除是人工营造的条件离其自然环境需求尚有距离。要使抚仙金线鲃成为鱼康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之后又一当地特色养殖鱼种,突破其人工繁殖瓶颈,培育高品质鱼苗是必由之路。突破其人工繁殖,还可为研究抚仙金线鲃的生活史和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是云南抚仙湖特有种,虽然实现了人工繁殖,但在塘养环境下仍无法自然繁衍。鱼类的生殖活动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其中促性腺激素在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抚仙金线鲃垂体中克隆了GTHα、FSHβ和LHβ3种基因的c DNA序列,其中GTHα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357 bp,编码118个氨基酸,有10个半胱氨酸残基和2个N-糖基化位点;FSHβc DNA全长为856 bp,ORF长度为393 bp,编码130个氨基酸,有11个半胱氨酸残基和1个N-糖基化位点;LHβc DNA全长为930 bp,ORF长度为441 bp,编码146个氨基酸,有12个半胱氨酸残基和1个N-糖基化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THα和LHβ都只在雄鱼和雌鱼的垂体中表达。FSHβ在垂体中表达量最高,在雌鱼和雄鱼的脂肪、肌肉和雄鱼的精巢和肝脏中有少量表达。本研究为抚仙金线鲃的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滇池金线鲃形态度量学分析(Cypriniformes:Cyprinida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的方法,测量了采自滇池流域6个不同地点的149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的标本。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选择了20个框架结构性状和19个常规性状,进行主成成分分析。主成成分分析结果的散布图显示,6个不同地点的标本聚在一起没有分开,表明滇池金线鲃的各居群之间在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上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滇池金线鲃在形态上还未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  相似文献   

5.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种。因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该鱼类自1986年起就从湖体中消失,仅有湖周围的少数龙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线鲃。至2007年3月初,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获得鱼卵约1600粒,并实施干法受精。约有1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73%。孵化出鱼苗约480尾,平均孵化率为36%。经10天饲养,约有95%以上的鱼苗存活,体长达8-12mm。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有三点:能有效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繁殖的鱼苗放归湖泊合适水域,将有助于恢复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从非土著鱼类养殖向土著鱼类养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6.
阿庐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luensis Li et Xiao,2005)曾为狭孔金线鲃(S.angustiporus Zheng et Xie,1985)的同物异名。该文在比对采自云南泸西县城郊龙潭的金线鲃标本和狭孔金线鲃模式标本后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且稳定的形态差异,因此,阿庐金线鲃应为有效种。阿庐金线鲃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垂直线之后,可与狭孔金线鲃(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正相对或稍前)相区别,且前者眼径及眼球径较小,而眼间距较宽(阿庐金线鲃分别为头长的22.4%~29.7%、16.0%~23.6%及21.0%~32.3%,狭孔金线鲃分别为头长的26.4%~38.9%、21.3%~29.0%及19.7%~22.6%)。  相似文献   

7.
池塘养殖环境下滇池金线鲃仔稚鱼的食性转化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2009年3月,把35 000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分别饲养于3个池塘进行对比饲养研究。密度分别是:P1为208尾/m3;P2为167尾/m3;P3为41尾/m3。饲养期间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每天数据收集采用:在仔鱼孵化后的5~16 d的每天8:00和18:00从每个育苗池中捞取5~8尾仔鱼进行测量分析。仔鱼开口30d后,每月从培育池各捞取15尾,测量全长和体重。研究发现,滇池金线鲃仔鱼的开口时间为孵化后的5d,混合营养期3~5 d,这与初孵的滇池金线鲃仔鱼的全长和卵黄囊较大有关。在容易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混合营养期,通过采用浆状物—轮虫—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滇池金线鲃仔稚鱼的存活率,孵化一年后的滇池金线鲃稚鱼存活率可达82.7%。经过一周年的饲养,滇池金线鲃稚鱼的体重由(0.027±0.01) g(0.003~1.22)增长到(8.83±0.54) g(3.7~16.7),月均增重为0.73 g;全长由(15.8±0.30) mm(11.5~20.0)增长到(91.6±1.67)mm(75.0~16.0),全长月均增长6.32 mm。滇池金线鲃稚鱼全年全长的增长呈线性相关,y=9.82+7.05 month(R2=0.989 1);全年体重的增长呈指数关系,y=0.0158 month2.54(R2=0.993 9)。  相似文献   

8.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种。因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该鱼类自1986年起就从湖体中消失,仅有湖周围的少数龙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线鲃。至2007年3月初,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获得鱼卵约1 600粒,并实施干法受精。约有1 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73%。孵化出鱼苗约480尾,平均孵化率为36%。经10天饲养,约有95%以上的鱼苗存活,体长达8—12 mm。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有三点:能有效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繁殖的鱼苗放归湖泊合适水域,将有助于恢复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从非土著鱼类养殖向土著鱼类养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9.
Pan XF  Yang JX  Chen XY  Li ZY 《动物学研究》2011,32(2):196-203
2007—2010年,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进行了亲鱼培育、繁殖力和卵径(egg diameter,ED)大小的研究。滇池金线鲃的催产率、核偏位率和孵化率分别由2007年的25.2%、61.5%和30.4%到2010年的91.3%、85.2%和44.5%。四年间这3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催产率提高的幅度最大。提供适合滇池金线鲃营养全面的饵料可以保证亲鱼培育的最佳效果,获得高质量的鱼卵和鱼苗。滇池金线鲃绝对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是F=0.0004826SL3.166(R2=0.6424,P<0.05)。四年来滇池金线鲃的平均产卵量为(2118.4±899.1)粒,平均绝对怀卵量为(2402.9±881.9)粒,平均相对怀卵量为(70.4±20.8)粒。产卵量、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都有随着体长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卵的大小与胚胎存活相关,在胚胎发育的前两天,不同批次胚胎的死亡呈现一种稳定的或低的死亡率;而后5~7d不同大小的卵呈现不同的死亡率,即小的卵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而卵径>2.0mm的胚胎死亡率趋于稳定;大的卵有更高的生存潜力,能保证仔鱼开口前继续完善身体器官的形成或发生所需要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7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逻楼镇附近一洞穴采集到金线鲃属一新种,并命名为安水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shuiensis sp.nov.)。该新种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为硬刺,后缘具锯齿,后半部柔软分节;背鳍分枝鳍条7;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头后急剧隆起,头背交界处具一伸向上前方的肉质额骨突;侧线鳞34~38,与其相邻的上、下鳞片大小相当;尾柄上、下缘具发达肉质鳍褶。以上组合特征可与金线鲃属其他种类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84年11月在广西富川县境内采到鲤科鲃巴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命名为季氏金线鲃,新种Sinocyclocheilus jii sp.nov.  相似文献   

12.
Zhu DG  Zhu Y  Lan JH 《动物学研究》2011,32(2):204-207
该文记述了采自广西贺州市贺江水系——洞穴的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命名为黄田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huangtianensis Zhu,Zhu et Lan sp.nov.)。新种眼睛正常,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缘无锯齿,与属内同分布在贺江水系的已知种季氏金线鲃及邻近漓江水系的桂林金线鲃相似,但新种侧线鳞为52~59枚,侧线上鳞17~23,侧线下鳞16~17,围尾柄鳞40~46,鳃耙9~10,眼径为体长的4.3%~5.4%,眼间距为体长的9.2%~9.6%,口宽为体长的6.0%~7.3%,与季氏金线鲃和桂林金线鲃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线鲃属一新种(鲤形目:鲤科:鲃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6年5月在广西凌云县的溶洞内(属右江水系)采到鱼类一新种,命名为小眼金线鲃,新种 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 sp.nov.  相似文献   

14.
墨脱四须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雅鲁藏布江下游较大型鱼类。参照国标用常规方法分析墨脱四须鲃肌肉,结果发现: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占18.6%,粗脂肪占0.65%,水分占79.1%,灰分占1.4%;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氨基酸评分(AAS)77.142,化学评分(CS)47.368,氨基酸指数(EAAI)86.157,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Met)+半胱氨酸(Cys),氨基酸支/芳值(BCAA/AAA)2.434。检测出22种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8.4%,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及血栓形成指数(IT)值分别为0.352和0.230。因此,墨脱四须鲃的肌肉是一种极佳的蛋白质及脂肪源,墨脱四须鲃具有养殖及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西金线鲃属鱼一新种(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在中国广西隆林县天生桥镇红水河水系一洞穴采集到2尾标本。经鉴定为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1新种,曲背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flexuosdorsalis sp.nov.。新种背鳍分支鳍条8根,头背部交界处隆起,具前突状结构,并向下贴近顶骨。吻较长。这些特征可与属内其他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细菌素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抑菌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可有效抑制或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grahami)是云南滇池特有鱼种,长期生存在滇池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其肠道内可能存在着大量产细菌素的微生物资源。【目的】从滇池金线鲃肠道内筛选产细菌素菌株,并对其所产细菌素的抑菌特性及机制进行探究。【方法】对滇池金线鲃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利用牛津杯双层平板法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产细菌素菌株,测定抑菌活性最佳菌株的细菌素酶敏感性、酸碱与高温耐受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与抑菌广谱性等抑菌特性,并借助细胞膜通透性、 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 (XTT)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SEM)观察等实验探究细菌素的抑菌机制。【结果】从滇池金线鲃肠道中共筛选得到5株产细菌素细菌,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乳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西金线鲃属一新种(鲤形目,鲤科,鲃亚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年5月作者于广西环江县驯乐乡顺宁村采集到金线鲃属盲鱼5尾,经鉴定为一新种.新种眼睛完全退化,头后急剧隆起但尚未形成额骨突等体型特征与无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 Chen et Chu,1988相似,而明显有别于属内其他物种.但两者在以下性状上又存在明显区别:1)新种背鳍硬刺纤弱;而无眼金线鲃的背鳍硬刺比较粗壮;2)新种背部自额骨后隆起,但是额骨顶部并不隆起;无眼金线鲃则自眼眶上方的额骨顶部开始显著隆起,直至肩部;3)新种侧线平直;无眼金线鲃的侧线在腹鳍和臀鳍之间的上方有一比较明显的向上弯曲;4)新种胸鳍长,超过腹鳍起点;无眼金线鲃胸鳍不超过腹鳍起点;5)分布区亦有所不同,新种分布于柳江水系;无眼金线鲃则分布于南盘江水系.此外,在一些可测性状上二者亦有区别,在标准长与体高和头长的比例、尾柄长与尾柄高的比例、侧线鳞的数目等性状上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6年6月在贵州盘县一溶洞的水体中采到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命名为角金线鲃,新种Sinocyclocheilus angularis sp. nov.。本新种形状怪异,头背缘末端具一朝前的角状突,其内有顶骨突;眼正常;侧线鳞明显;鳔后室发达等特征而易与金线鲃属其他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9.
云南石林洞穴金线鲃一新种(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12日和18日作者于云南省石林县石林镇落水洞(蝙蝠洞)地下伏流(属珠江水系)采集到金线鲃属鱼类标本9尾,经鉴定为1新种.新种被命名为宽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broadihornes sp. nov.;以其头上长有一个骨质角状突和体表裸露,仅存侧线鳞等鉴别特征,与犀角金线鲃S.rhinocerous Li et Tao相近,而明显区别于属内的其余种.但新种头上骨质突起为1个等边三角形状的角与后者的犀角型角不同;新种吻端与两鼻孔间有3个突起,呈品字形分布,后者平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有金线鲃属鱼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线鲃属鱼类是中国特有类群,几乎所有种类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洞穴环境,由于洞穴间的隔离作用,属内物种分化十分强烈.本文对以往有关金线鲃属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将其研究历程分为5个不同阶段:发现期、静默期、恢复期、快速发展期和深入研究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性工作.以往的研究以分类学为主,向传统分类和系统分类两个方向开展.目前金线鲃属鱼类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以及研究空白.未来有关的研究可在物种演化、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个方面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