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生于左”, 语出《内经》。《素问·刺禁论》说:“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这段原文,说明了人身脏腑之气,贵重无比,应当特别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参照历代医家注释,并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肝生于左”的内涵是指脏象肝的气化功能特点,是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值得说明的是:从解剖部位来讲,祖国医学对肝脏在人体的位置,早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在《灵枢·本脏》篇和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中,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指出了肝脏的解剖部位是居人体右胁下、右肾之前稍偏左的。按中医脏象学说理论而言,  相似文献   

2.
关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王琦主编的《黄帝内经专题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有一概括性的总结:“对《素问·刺禁论》所云:‘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睥为之使,胃为之市……’曾有人以现代解剖学观点据此来非难《内经》的荒谬。其实,这里所说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以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来说明肝、肺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病理改变的,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我认为  相似文献   

3.
关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段文字的出处,是在黄帝内经素問刺禁論里,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願聞禁数。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冑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我們知道,从解剖学内臟部位来说,肝臟的位置生在右侧,肺臟的位置是在胸腔占据两側,  相似文献   

4.
内脏下垂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下垂,临床上以胃下垂、子宫脱垂为多见。传统认为脾气有开发之性,脾气虚升举无力导致中气下陷,因而临床上对中气下陷所致的内脏下垂往往从脾论治而投以补中益气扬治疗,然而由于临床疗效不理想,疗程太长,削弱了脾气升发应有的说服力,从而动摇了脾气虚导致中气下陷的理论基础,为此,笔者结合《内经》提出的“左肝右肺”说对中气下陷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气下陷并非直接由脾气虚引起,而是由肝升发不及所致。《索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对肝肺二脏功能的高度概括。五行之中,肝配…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小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相似文献   

6.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临床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历代医家为之阐发与注释者,不乏其人,然见解各异。笔者经临床多年医疗实践,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比类取象”,确定“肝左”、“肺右”,从而把肝、木、春、东方、左位;肺、金、秋、西方、右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以“脏腑气化”、确定“肝左”、“肺右”。“肝生于左”是言肝木生发之气藏于左;“肺藏于右”是言肺的清肃之气藏于右。正如明代医家马莳云:“肝象木,木主东方,故肝生于左;肺象金,金主西方,故肺藏于右,虽其形为五脏华盖,而其用则在于右也。肝为少阳,阳主于左,故曰生;肺为太阴,阴主于藏,故曰藏。”这就阐明“肝生于左”是肝气之作用表现在左;“肺藏于右”是肺气之作用表现在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基于此,笔者临床多年运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说,对某些疑难杂症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治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7.
“左肝右肺”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此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认为“左肝右肺”是对肝肺两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描述;总结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及现代研究,发现该理论及其衍生理论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此理论在临床中得到印证,现浅议其渊源及临床运用,旨在为临床提供辨证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一、讀書要善于领会書中精神,不能以詞害意: 例如:素問刺禁論:“黃帝問曰:願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一段話,皆言藏府的特性,而不是論解剖学上的部位,后人不明此义,往往根据內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断章取义,而加以非难,认为古人不明解剖,此实誤也。从人体部位言,肝藏本居右肋之下,肺藏本居横隔膜之上,当然不能说肝生于左,肝藏于右。但古人从生理体念上,从四时阴阳上,了解到肝和肺的特性。肝虽居右,而其气則自左升;肺虽居膈上,而其气則自右降;肝木应春,其气生发;肺金应秋,其气斂藏;左为东方阳气之始,右为西方阴藏之初,故王冰说:“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  相似文献   

9.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中医中重要的理论问题,自提出以来就有很多解释,而这些解释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本文从五运六气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出发,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肝主阳、肺主阴的功能”的观点,且其理论内涵对临床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对肝生理特性的概括,它就肝气自左升发的生理特性而言,也是《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的具体体现。"肝生于左"的脏腑作用有:助肺气之降,共调身之气机;与胆司疏泄,主勇怯;促脾运化,藏统协调;补肾精,藏泄互用,阴阳相滋。"肝生于左"的临床意义有:肝的病理症状与其升发太过、不及关系密切;肝之病变出现在左侧者亦不少。  相似文献   

11.
浅谈“左肝右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肝右肺”的说法来源于《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后世医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如《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景岳全书》曰:“胁痛者,左右气血之辨,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亦系于右,故湿疾流注者亦在右。”至清代王清任及西医从解剖学观点出发,谓肝实在右而不在左,肺则左右两侧均有之,且右三叶左二叶,从而对中医“左肝右肺”的说法,每有讥诮言语。笔者认为,从现代医学解剖学观点出…  相似文献   

12.
中药具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属五脏以合五行。五脏之病,有虚实标本之分。而五味归经,亦有苦欲补泻之殊。按照“分经用药”的原则,酸味入五脏,亦随其各脏气的喜恶和虚实标本、五行生克关系而各有补泻。一、酸入肝为泻《内经》言:“酸入肝”、“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酸为肝的本味,长于治肝病。肝属刚脏,喜舒畅条达,恶郁结忿怒。若肝阳太过,常恐其横逆暴虐为患,故余四脏颇多补法,独治肝多用泻法。所以《内经》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所谓泻者,吴昆解释是“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周澍亦认为“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即以酸制肝,以散为补(所谓“散”即疏散畅达之意),  相似文献   

13.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肝脏的描述之一,后世医家歧义较多。通过文献研究,认为“肝生于左”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肝的疏泄、生发生理功能,诊断上需注意肝气郁结所致人体左侧部位病变。治疗上要顺应肝之生发特点,当柔肝疏肝以保肝。  相似文献   

14.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肝脏的描述之一,后世医家歧义较多。通过文献复习.,认为“肝生于左”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肝的疏泄、生发生理功能,诊断上需注意肝气郁结所致人体左侧部位病变,治疗上要顺应肝之生发特点,当柔肝疏肝以保肝。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医界普遍流行着“肝为刚脏”的说法,其说如何正确理解?笔者略谈管见如下。一、从生理特征看肝属何脏肝藏血,却有疏泄之用。人体情志的舒畅、气机的协调、胆汁的排泄、脾胃的运化、血液的升发,均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因此,肝虽为脏,却不完全是“藏精气而不泻”。以五行分类,肝为五脏之首;以六经排列,又为六经之末;肝属木,水为其母,火为其子,水阴火阳,木介于水火阴阳之中,故称“阴尽阳生之脏”;肝又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学中,既有“肝为刚脏”,又有“肝为柔脏”之说。笔者基于多年对中医肝病的临床研究,认为“肝既为刚脏,又为娇柔之脏”,临证时必须谨记肝之刚、柔、娇的特性,依据其基本病理变化,把握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注意调气和血、疏清补泻、刚柔相济、互补为用。治疗用药把握轻灵平和的原则,做到疏肝理气为其首要,养血柔肝不容忽视,护肝保肝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咳嗽为临床上常见症状 ,其病机古今医家论之各异 ,不拘于肺。《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由于肝肺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 ,古今医家特别重视从肝治咳。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曰 :“从来咳嗽十八般 ,只因邪气入于肝”。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中论肝咳有12例之多。秦伯未明确提出 :“治肺止咳 ,佐以调肝”。现将从肝治咳诸法浅述如下。1 肝肺生理相关  共司气机升降 :肝为风木之脏 ,位居下焦 ,阴中之阳脏 ,其气升发 ,为气之枢 ;肺为清虚之脏 ,位居上焦 ,阳中之阴脏 ,其气肃降 ,为气之主。肝气之升而不…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博采众家,勤于实践,其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的眼科用药之论,有诸多启迪后学之处,兹就有关内容,采摭其要,剖析如次,以扬其说。从内治外以脏治脏目为外窍,内联脏腑。《普济方》云:“五脏有病,皆形于目。”《灵枢·五阅五使篇》云:“目,肝之官也。”时珍秉承经旨,将治脏泎为治目之本,以求脏安目明。治目善用动物之脏直趋人体之脏,尤其善用动物肝脏。云:“肝与肝合,引入肝经,故专治肝经受邪之病。”明言治目当以治肝为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理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对肝胆病早有认识,在祖国古医籍中虽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称谓,但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可查询类似本病的记载,属中医黄疸、胁痛、鼓胀、积聚等疾病的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眩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中医对本病之认识,除黄疸、胁痛外,尚有肝着、肝积、虚劳等论述。肝积义名肥气,严川利《济生方》云:“肥气之状,往左胁下,大如覆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类似本病之肝脾肿大,只是部位在左,…  相似文献   

20.
“体阴用阳”非独肝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体阴用阳”始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自此,一直为中医界所沿用,作为肝脏特性之一,以冀区别于其他诸脏。考体用学说,在《素问》中已有见及,五脏皆有其体、用,但未涉及阴阳之属性.《素问》明言“脏者为阴,腑者为阳。”五脏皆属阴,非独肝为阴脏,故拙见“体阴用阳”非独肝也。体,谓形质、形状也,即可供观察之形体。在脏象学说中“体”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脏腑相关的体表组织,若《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肝生筋,在体为筋;心生血,在体为脉;脾生肉,在体为肉;肺生皮毛,在体为皮毛;肾生骨髓,在体为骨。”故在五行归属中,筋、脉、肉、皮毛、骨,合而有“五体”之称。二是指脏腑所藏之物质,肝之所以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