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北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ICD-10方法对该区居民死亡资料统一编码分类,用DeathReg2005死因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粗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及潜在寿命损失等指标分析了解该区居民的死亡特点。结果该区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为605.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0.7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227.87,P<0.001)。主要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之和占总死亡人数的95.15%。导致潜在寿命损失前6位的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不同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结论 2012年该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以循环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和中毒,尤其是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更集中在青壮年。应根据该区居民的死因特点制定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重庆市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情况,评价重庆市居民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动趋势.方法 根据<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年报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直辖10年来重庆市居民粗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重庆市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应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改善交通,积极控制慢性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夏居民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分布特点,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宁夏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宁夏粗死亡率339.55/10万(标化死亡率332.89/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938.436,P<0.05);35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以较高增幅平稳增长;死因以慢性病为主,占主要死因80.06%,随年龄增加慢性病占全死因比例增加;死因前五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91.08%。结论慢性病是宁夏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35岁以下人群为慢性病防治重点,同时应高度关注男性群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门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江门市居民死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构成比等指标。结果2008年江门市户籍居民报告死亡23734例,死亡率为701.33/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十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衰老、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不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泌尿系统疾病。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人群死因顺位不相同。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疾病已成为我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今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开展伤害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0年成都市温江区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布,掌握人群死因结构,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成都市温江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温江区居民粗死亡率为635.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26.72/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714.40/10万,女性为556.02/10万。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男女性前6位死因完全一致,前10位死因基本一致;0~5岁组人群以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为主要死因,占47.37%;5~15岁组以损伤与中毒为主要死因,占66.67%;15~60岁组死因以恶性肿瘤为首,占47.73%,其次是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60岁以上组人群以慢性病发展到终末阶段为主要死因,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占死因构成的90.80%。结论 慢性病是温江区居民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死亡的重要原因,大力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降低慢性病与伤害的发生率,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973~2002年常德市居民死因动态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分析,探讨影响常德市居民平均寿命的主要死因,为控制相关疾病、科学制定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生命统计软件进行汇总,在1985年以前,基础数据采用年报汇总数据的形式,分级逐级上报汇总;之后,由卫生部超级汇总程序进行数据的审核、汇总和产出,疾病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本文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Excel软件。结果:常德市1973~2002年累计死亡1103233人,年均死亡率为771、2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8、60/10万,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男年均死亡率为760.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714、55/10万;女性年均死亡率为670.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4.17/10万。30年间累计婴儿死亡平均年婴儿死亡率为29.76‰,其中城市、农村婴儿死亡率分别为27.36‰和31.02‰,2002年与1973相比下降了85.54%;新生儿平均死亡率为15.06‰,其中1973~1975年为31.05‰,到2000~2002年下降至5.08‰。按各大类死因排列,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传染病与寄生虫、肿瘤,其中前3位死因的死亡率分别为185.40/10万,138.31/10万,97,10/10万。但2002年与1973年死因顺位不一致,除呼吸系统疾病仍占据首位外,顺位变化较大的为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由1973年的第2位降为2002年的第6位、肿瘤由第7位上升为第3住。30年间传染病死亡率下降明显(由1973年的211,12/10万下降至2002年的79,31/10万),死因顺位由1973年的第2位下降至2002年的第6位;30年间损伤、中毒粗死亡率(CDR)为97.10/10万,居全死因的第4位。其中,男性为106,56/10万,女性为89.36/10万。1973~2002年常德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67,60岁,其中男性65.93岁,女性69.42岁。该市居民2002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4.09岁,其中男72.46岁,女75,87岁;与1973年相比较,男、女性分别提高了12.63岁、11.96岁。在1973~2002年对常德市居民寿命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去除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后,期望寿命可提高5,92岁,其中男性可提高5,17岁,女性可提高6.60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庆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期望寿命和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结构特点,为制订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分析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重庆市常住居民老龄系数达11.78%,人群死亡率671.08/10万,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61岁;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居民前10位具体死因均为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癌等10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重庆市常住居民死亡率、期望寿命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迅速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海省国家级疾病监测点居民的死亡水平及期望寿命,发现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全省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平安县死因网络报告资料,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结果 2011年平安县居民期望寿命为71.21岁,其中男性为68.87岁、女性为74.29岁;居民粗死亡率为489.85/10万,其中男性为542.60/10万、女性为435.9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66.52/10万。前5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单病种疾病分别是脑血管疾病、胃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交通事故和肝疾患。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死因,需要大力开展针对其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市人群死亡谱及潜在寿命损失。方法根据广州市卫生局提供的2003~2005年广州市7个区的全部70201例死亡个案资料和相应年份的人口统计资料,分析前10位死因,并用死亡率无残差分解法对粗死亡率进行分解以及计算潜在寿命损失。结果 2003~2005年广州市居民前3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以及呼吸系统。人口老龄化是粗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造成寿命损失较多的死因有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损伤及中毒。结论循环系统疾病仍然是广州市疾病防治的重点,肿瘤、损伤及中毒引起的潜在寿命损失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嘉兴市居民疾病死亡率和寿命损失情况,了解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死亡监测网络直报2009--2012年居民死亡数据,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减寿率(PYLL‰)等指标分析。结果嘉兴市居民全死因平均粗死亡率为692.77/10万;其中男性为761.51/10万;女性为625.42/10万,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在逐年上升。居民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5.71%;其中肿瘤死亡占前5位死因31.09%,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肿瘤造成潜在寿命损失最大,达35378.75年;平均减寿年数最高的是损伤和中毒,达40.71年。结论肿瘤等慢性病及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应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1.
涂嘉玲  吴浩  赵文龙  胡世明 《重庆医学》2015,(25):3562-3564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某县居民的全死因顺位及主要死因的死亡现状、死因构成及其年龄、性别特征,为各级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Excel 2003汇总数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死因分类法进行死因分类,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计算潜在减寿年数。结果2003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收集有效三峡库区忠县常住人口死亡病例62702例,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三大类疾病死因中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87.76%,成为最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结论三峡库区蓄水后忠县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并且年龄逐步年轻化趋势;开展意外伤害研究,防止早死成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的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顺位分布状况,为制定三峡库区人群健康保护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60岁前死亡的所有病例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顺位及人群分布等。结果 2010-2013年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共982例,占全死因的25.75%,粗死亡率为209.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0.58/10万,男性早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6,P0.01)。早死亡的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占早死亡的89.91%。在年龄组分布中,0~4岁组以围生期疾病、伤害和先天性畸形为主,5~14岁组以伤害为主,15~59岁组以肿瘤为主。具体疾病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脑血管病、机动车交通事故、淹死;女性第5位与第11位死因分别是乳腺癌与宫颈癌。结论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发生率高,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是导致早死亡的前三位死因,慢性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应得到高度重视,同时应加强三峡库区妇幼保健工作,减少围生期疾病导致的早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死因及其分布特点,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年绵阳市老年人死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绵阳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粗死亡率为22.89‰,标化死亡率为22.03‰,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加,死亡率呈逐渐升高趋势;老年人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前5位死因造成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8.45%.结论 慢性病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3种疾病是绵阳市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绵阳市老年疾病的防治工作应以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壮年住院病例的特点.方法 对某院青壮年住院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女性病人多于男性;前五位住院疾病为妊娠分娩产褥期病、消化系统病、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病和损伤中毒.前五位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病和呼吸系统病.前后5年对比,循环系统病有增加趋势,损伤中毒有减少趋势.结论 把女性青壮年人群作为保健重点,并注重青壮年人群的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病和损伤中毒的防治,才能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14—2020年常住居民的死因概况,分析其死亡原因,为健康海南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海南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上报数据,获取海南省2014—2020年常住居民死亡信息,应用Excel 2010及SPSS 26.0软件对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标化死亡率。 结果 2014—2020年海南省年均常住人口为917.53万人,8个监测点每个点年均常住居民为29.71万人,累计报告死亡83 878人,年均总死亡率为504.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8.69/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为806.18/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为444.36/10万,男女标化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死亡率显示,0~<1 岁组的粗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粗死亡率明显高于儿童其他年龄组;从2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粗死亡率总体不断上升;65岁及以后,粗死亡率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85岁以后,粗死亡率达到最高值。死因顺位前三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从死因死亡率来看,2014—2020年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均大于100/10万,这两种死因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海南省常住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冀鲁豫交界某三甲医院5年住院患者死因构成特点,为提升医疗技术与质量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1329例住院死亡病例相关基本信息,按照ICD-10分类标准,采用统计描述、趋势分析、χ^2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2017年某院共出院患者319481人次,死亡1329例,病死率为4.16%,住院患者病死率随年份有线性上升趋势。男性死亡845例,死亡率为0.55%,女性494例,死亡率为0.29%,男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岁年龄组病死率最高为1.07%,5岁~14岁年龄组病死率最低为0.09%,不同年龄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5位死因及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35.99%)、肿瘤(24.92%)、损伤及中毒(14.16%)、呼吸系统疾病(8.66%)、消化系统疾病(4.74%)。循环系统疾病前5位病种死因构成比为70.71%,恶性肿瘤前5位病种死因构成比为71.0%,损伤、中毒前5位病种死因构成比为96.81%。结论循环系统为重要死亡原因,医院应着重提高医疗技术与多学科综合协作救治能力,采取措施降低中低风险死亡率,重视循环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还要加强对高年龄患者慢性病的防治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