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营狭窄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倪斌,等,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4;4(2):56]报告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并手术21例。临床表现多为椎管狭窄引起的胸髓压迫症,其影像学检查具特征表现,故可对黄韧带骨化进行早期诊断。椎板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2.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IF)是指胸椎黄韧带骨化、突入椎管导致脊髓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多见,是胸椎管狭窄症及随之而来的瘫痪的常见原因,多数患者因此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我们运用汽钻法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2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胸脊髓压迫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效果。方法:对18例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胸脊髓压迫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平均年龄57岁(43~72岁),病程平均7.5月(2 d~16月)。16例患者行椎板切除术,2例行椎管成形术,平均随访34个月(28~49个月)。术前及术后应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术前JOA平均得分为3.6分(0~6),终末随访JOA平均得分8.3分(5~11),术后平均恢复率为66.3%(33.3%~100%)。结论: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脊髓压迫应尽早治疗;MRI和CT扫描能明确压迫部位及程度;采用后路胸椎板切除或椎管成形术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压迫性损伤的最常见的原因,常发生在颈胸交界或胸腰椎交界部,其起病隐匿,病程长,呈渐进性发展,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因而常误诊或漏诊,而CT检查是显示胸椎骨质改变、椎旁韧带骨化及椎管狭窄最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胸椎黄韧带  相似文献   

5.
背景:黄韧带骨化症是胸椎管狭窄和胸髓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描述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全部病例均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施术,保留棘突和棘上韧带,采用高速磨钻微创切除相应节段的黄韧带骨化灶以解除脊髓压迫。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及治愈率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共14个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年。JOA评分均值从术前6.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8.6分。治愈率为52.7%,其中包括优2例,良8例,可3例,无效1例。 结论: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毛术治疗(附4例报告)南汽职工医院许祖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局部增生性改变(黄韧带肥厚、退行性变致骨刺形成)、后纵韧带骨化、颈椎外伤住骨折脱位突人椎管等各种原因均可造成颈椎椎管狭窄,使颈脊髓受压而产生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早期不太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8例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手术治疗。结果:15例随访6~34个月,治疗优良率79%。结论:影像学检查为诊断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最重要依据,全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彻底减压和避免损伤脊髓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胸椎黄韧带骨化致胸椎管狭窄症相对少见,而在此基础上,合并同节段椎体结核,结核病灶又在胸椎管内形成脓肿,在脊髓前后两个方向形成压迫,更为少见。我院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脊柱外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韧带组织结构异常造成的继发性椎管狭窄症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有关后纵韧带骨化,国内早有献报道,但对黄韧带骨化所致的椎管狭窄症的报道还不是很多。笔收集了我科自2002年3月至今经CT检查的胸椎黄韧带骨化患共12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狭窄率与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利用cT测量20例黄韧带骨化合并上关节突肥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椎管狭窄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管狭窄面积、椎管面积,计算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椎管面积狭窄率;按照改良JOA评分对每位患者的神经损害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椎管面积狭窄率与改良JO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椎管面积狭窄率可以反映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狭窄程度,且与神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胸椎管狭窄症胸椎管狭窄症是发育性因素或由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韧带骨化等因素导致的胸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脊髓、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原因,80%以上与胸椎黄韧带骨化(OLF)有关,其次为胸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OPLL)、脊柱先天发育性畸形、椎体及小关节增生、氟骨症等。胸椎管狭窄症并不少见,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产生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其能够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工作,致瘫率高,而临床诊断困难,手术治疗风险大,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胸椎管狭窄症有哪…  相似文献   

12.
<正> 胸椎黄韧带骨化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损害,严重可致截瘫,其病因尚不清楚。早期易误诊为血栓性脉管炎、神经炎、脑血管疾病等而延误治疗。我院1995~2001年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1例,均行手术切除减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4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其发生特点、规律,探讨预防措施。结果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或术中低血压4例(9.5%),脑脊液漏5例(11.9%),脊髓损伤2例(4.8%),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压迫脊髓1例(2.4%)。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严重,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及时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16例胸椎管黄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管分层薄化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束带感均消失,11例下肢麻木、无力、疼痛完全消失,4例部分消失,1例无明显恢复。术前JOA评分平均(4.2±2.5)分,术后平均(7.8±1.9)分。术后恢复率为33.3%~100%,16例中优8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75%。所有病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无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分层薄化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管黄韧带骨化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飘浮法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5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飘浮法椎管后壁切除术的治疗方法,比较手术前后的JOA平均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的JOA平均评分为(8.79±1.53)分,明显高于手术之前;总有效率92.6%,明显高于无效患者。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飘浮法椎管后壁切除术的方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能够减少对脊髓的侵袭,也能够明显的改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1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8个月~4年,平均18个月。优10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79%。结论CT联合MRI检查是诊断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最可靠的方法。手术减压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9月8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成功完成一例超声骨刀机器人全程辅助胸椎黄韧带骨化灶切除术。该手术开创了"刻取"式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新术式,为全球首例。手术患者为一名49岁女性,因半年内双下肢麻木及行走乏力前往医院就诊。经CT和MRI检查显示,患者胸11椎板可见8mm×10mm×3mm的丘状黄韧带骨化灶,导致椎管狭窄,对脊髓产生压迫。该患者被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常见的严重脊柱疾病,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患者,进行椎管后壁及骨化灶切除以解除脊髓压迫是唯一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常规开放手术是使用"揭盖法"将椎板切开,术者徒手应用骨凿、咬骨钳和磨钻等工具,对切割深度和力度的控制主要依靠经验和手感。这一术式有较高的硬膜或脊髓损伤风险,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另外,长时间的操作可能造成术者手腕疲劳从而导致器械抖动,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甚至误伤重要的组织结构。为尽量减少术中对脊髓的干扰与刺激,使患者最大获益,袁强主任医师团队讨论决定采用新一代的集成超声骨刀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来"刻取"黄韧带骨化灶骨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纯黄韧带骨化性胸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0例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性胸脊髓压迫症的病史特点、MRI影像特征及手术减压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有胸背外伤史,多在1年以上出现神经系损伤症状,病灶位于下胸椎多节段。手术术疗效优良者2例,尚好7例,差1例。结论:胸背屈曲损伤1年以上渐进性出现双下肢无力,应疑有此病,同时辅以胸椎MRI诊断,一旦确诊即应行手术减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多节段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术式。方法 报道1例接受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的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介绍手术步骤并分析临床资料。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游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节段上下椎间盘的松解、游离肋骨、放置椎板固定板、游离椎板)、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钛棒、前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改善率为75%。手术耗时480 min,术中出血1 000 mL,术前测量椎管狭窄率为86.6%(T2/3)、68.2%(T4),术后椎管狭窄率降低为58.8%(T2/3)和45.9%(T4)。结论 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通过后方入路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进行游离,借助钉棒系统将椎体骨化物向腹侧推移,达到对脊髓的直接减压。该病例证明此技术治疗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可行性,且技术简单,操作均位于椎管外,无需切除骨化物,理论上减压操作安全有效,但该技术的临床效果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整块全椎板切除或椎板分解切除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随访资料完整1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 岁,其中上胸段1人,中胸段3人,下胸段12人,病程2月-3年.通过CT或MRI检查均提示黄韧带骨化,且脊髓受压.手术均采用全椎板切除或椎板分解切除并行脊柱后外侧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术后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6例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20个月.JOA评分由术前3-13分提高到术后13-29分,手术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神经恢复率20%-82%,平均65%,16例患者8例优,5例良,2例中,1例差,优良率81.3%.结论 全椎板整块切除或分解切除后外侧脊柱椎体融合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