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对中医辨证分型做一探讨,并从中医辨证与临床检验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利用现代诊断手段,辅助中医辨证,使中医诊断向定量化、定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全面搜集病情资料,分析判断,形成诊断,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等方面讨论了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方法,并通过理论的验证,不断提高中医诊断辨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医数字辨证是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的核心,辨证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辨证的准确度和效率。为了建立中医数字辨证模型并验证其准确度,需要准备大量的配套医案。根据中医数字辨证模型对医案的需求,设计了中医数字辨证配套医案智能采集与分析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Python编程技术实现了医案采集、医案展示、医案检索、数据统计分析及可视化等功能,有助于快速采集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医医案,提高中医数字辨证模型的创建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经络辨证作为中医诊断辨证方法的一种,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经络辨证在古代文献记载以及现代临床运用方面进行阐述.目的 在于强调经络辨证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诊断规范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照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对诊断规范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包括定性与定位证候诊断两个部分。定性诊断包括精亏、气虚、阴虚、阳虚、血瘀,共5种定性证候;定位证候诊断其病在骨,其脏在肾,涉及肝、肺、脾(胃)、心。确立了各证候诊断的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用该诊断规范辨证的结果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0.56%,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5.56%。结论:骨质疏松症中医常见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将诊断规范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照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对诊断规范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的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包括实证与虚证两部分,实证包括气滞证、血瘀证、热证、湿证,虚证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并设立了每个基本证候的诊断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诊断规范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基本证候的总体符合率为73.92%.结论: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肝癌复合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介绍周小青教授基于多年临床、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对中医诊断临证运用的思考.以"中医主诉辨证诊断体系"为主体思路,支撑起其临证辨证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最为核心的部分,向中医诊断辨证规范化、信息化研究方向更迈进一步;以"症对与症队"为简捷思路,发展中医"计量"诊断学,简化诊断分析过程;以"人体认识三分法、中西医诊察结合、病证...  相似文献   

8.
结合50余年的中医教育、科研和临床工作,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学术思想应与临床结合的观点。认为中医诊断方法的客观化、技术化是发展的趋势,应重视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的客观化研究及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的应用;舌诊、脉诊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应重视学习与应用;提倡以“治未病”理念指导临床,主张病证结合,辨证宜从脏腑、寒热、虚实角度执简驭繁。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建立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该草案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比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与临床实际对该草案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冠心病证候定性与定位诊断规范。定性诊断包括实证与虚证,实证有气滞证、血瘀证、寒凝证、实热证、水湿证、痰浊证;虚证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阳脱证,共11个定性证候。定位诊断,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肝(胆)、脾、肺、胃。诊断内容中确立了各证候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73%,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传统的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的指标.方法 对乳腺病患者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与临床中医辩证相结合的方式.结果 乳腺病的彩色超声诊断在中医辨证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论 运用超声技术可以为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提供一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本文重点介绍中医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辨证施治要点、常见证型和主要兼证,并指出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最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阴阳辨证是中医外科辨证之总纲,以此指导肛周坏死性筋膜炎诊治多有效验。文章报道1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旨在探讨阴阳辨证之精髓,体现中医诊疗之优势。  相似文献   

13.
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的核心,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已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诸如临床存在无症可辨现象、缺乏客观标准与针对性、四诊手段存在局限性等等.而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不仅可弥补辨证论治的不足,还有利于扩大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范畴,有利于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使整个辨证体系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就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疗效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采访了金实教授,金实教授认为,注重整体观念,正确辨证施治,确保临床疗效是中医学是以延续的保证;辨证与辨互参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法;中西医结合方法给传统中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现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使中医疗效的评判走向客观和微观化,促进了中医学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是在长期的理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而逐渐形成的“辨证论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通过西医以疾病为主的模式化诊疗和中医以个体为主的个性化诊疗相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使治疗效果最大化,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中西医结合并不是单纯地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相加。如何将两者结合发挥出最大优势从而造福社会,走出中西医结合的瓶颈是现阶段应思考的问题。高永翔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诊疗过程应该遵循:1)中医、西医取长补短。2)发挥中西医协同效应。3)中西药合用的减毒增效。4)中西药合用的君臣佐使。5)考虑患者的依从性。6)关注国家、患者的经济负担。最后,高永翔教授表示,应全力支持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发展,大力扶持中西医结合科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研究间质性肺疾病(ILD)中医证候的影像学表达特征及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211例ILD患者四诊资料、胸部HRCT报告作为观察内容。经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夹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热瘀阻证,分别研究不同中医证候的HRCT表现因子特征以及与影像学特征相关关系。结果:五种中医证候均以小叶间隔网格状、磨玻璃影病变为主。经统计学分析五种中医证型HRCT影像中结节状影、磨玻璃影、含气腔隙实变存在显著差别(P0.05)。中医证候与HRCT影像学病变总积分之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结论:五种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些HRCT影像学特点,推测证素组合越多,ILD影像学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18.
综合评估了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诊治现状,把西医的临床及 病理诊断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结合起来,拟定最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9.
评价以科学研究引领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及其对中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证候动物模型及中药干预实验,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实验小鼠四诊与辨证方法学”技术进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科学研究引领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中医学实验教学是有益的,对于促进中医学专业的课程发展、完善课程结构、加强师资培养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防治"非典"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医药防治“非典”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传统辨证与辨病毒、清热解毒与祛邪、补气扶正与恋邪助邪、避秽解毒与预防的主旨、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只有在明辨思路、正确立法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应当抓住机遇,切实进行中医药研究,从而为各种传染病的防治、为人类健康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