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0年1月-2004年5月,我们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同时,采用自体钻孔骨屑植骨预防骨不连40例,并以相应对照组比较,发现该方法对促进骨折愈合,缩短病程有较好的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自体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移植于下颌第一磨牙牙槽窝的临床疗效.方法 拔出病变牙,准备受植区,将无病变第三磨牙移植于受植区,以不锈钢丝加化学固化型复合树脂作夹板固定,辅以牙周塞治剂,3个月后拆除夹板固定.结果 24例移植牙1、2、5年成功率分别为90%、86.6%、80%.结论 自体牙移植术临床成功率高,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卵巢自体移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殖年龄妇女因某些疾病在治疗中需切除双侧卵巢或其它原因造成卵巢功能的破坏,产生严重的内分泌失调,本研究对2例子宫颈病变患者进行卵巢自体移植术(移植于腋下)术后进行盆腔放射线治疗。随访结果表明,性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无绝经期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保留卵巢功能的目的。研究表明卵巢自体移植术对非卵巢疾病 治疗中会损害果功能的患者来说是一种保留卵巢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骨移植即刻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下颌骨肿瘤患者切除肿瘤后采用白体非血管化髂骨或肋骨同期移植,以钢丝固定或钛板予以坚强内固定,修复下颌骨缺损。结果术后6个月X线显示:37例非血管化移植骨与下颌骨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外形及健侧咬合功能满意,移植成活率为94.9%。2例缺损范围较大者,X线骨界面边缘有不规则的骨吸收。结论非血管化骨移植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以添  张克勤 《广西医学》2005,27(4):548-550
下颌角肥大(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表现为颜面呈方形或向下突出的外观,面部轮廓显示上小下大的形态,在东方民族中非常多见。一般以骨性肥大为主,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咬肌肥大和颊部丰满,故西方学者称其为良性咬肌肥大(Masseter musele hypertrophy)。根据“黄金分割率”原则,东方民族以“瓜子脸”或“鹅蛋脸”形为美,所以目前下颌角肥大矫正术已成为整形美容外科的热点之一。现就近年来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毛蕾 《当代医学》2016,(12):29-30
目的 探讨自体角巩膜缘移植在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并行自体角巩膜移植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4.87%(37/39),对照组治愈率为74.36%(29/3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角巩膜缘移植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脾自体移植     
脾自体移植杨金良王克诚第三临床医学院外二科(050051)关键词脾切除;脾脏自体移植;促吞噬肽脾切除后患者易发生凶险感染(OPSI)而危及生命,在婴幼儿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成年人〔1〕。因此人们对脾脏的功能和切除脾脏后给机体带来的危害越来越重视,采用了各...  相似文献   

8.
9.
汉族人下颌角相关测量与下颌角肥大诊断标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汉族成年男女下颌角相关测量数据及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正常汉族人群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方法采集正常汉族人群头颅骨形态特征点数据,男女各200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头颅骨几何形态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进行男女之间各几何特征值的特异性分析,提取能够反映颅骨与上颌、颅骨与下颌以及上下颌间结构关系的形态特征值,建立具有临床意义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结果汉族成年男女测量数据如下(男与女)头面比:(1.32±0.06)与(1.54±1.60);面颌宽比:(1.33±0.08)与(1.35±0.12);面中宽:(133.4±5.6)mm与(126.9±5.9)mm;下颌夹角:(72.0±5.5)°与(69.8±6.9)°;鼻梁-颏间距:(95.0±8.4)mm与(88.0±7.6)mm;头面宽比:(1.04±0.04)与(1.08±0.06);头颌宽比(1.39±0.14)与(1.46±0.11);下颌宽(105.9±6.4)mm与(94.0±6.0)mm;下颌左角(121.7±7.6)°与(123.5±7.2)°.其中面中宽、下颌夹角、鼻梁-颏间距、头面宽比、头颌宽比男女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汉族成年男女面中宽与下颌宽之比稳定在1.3左右,可以作为男女通用诊断标准之一.而在对个性化下颌角诊断及治疗中需要结合头面、面中、头颌宽比及下面部形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自体血管化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Zhu Z  Yu G  Mao C  Cai Z  Zou L  Lu L  Peng X  Zhang L  Li N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44-246
目的 研究自体血管化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可行性。方法 对19例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自身颌下腺摘除后,移植到颞部,颌下腺的动静脉分别与颞浅动静脉吻合,颌下腺导管转移至眼穹隆部。以颌下腺分泌液代替泪液。结果 19例中目前15例移植成功,4例因静脉栓塞,腺体未能成活。移植成功的患者,观察3月至2年,角结膜干燥症状消失,畏光怕风症状减轻,可停用人工泪液。4例出现泪溢。行移植腺体部分切除后得到矫正。1例导管口闭锁,行导管重建后后复通。结论 自体血管化颌下腺移植是重症角结膜干燥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5,26(13):1174-117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的诱导作用及复合MSCs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骨髓培养法获得大鼠MSCs,分别以块状骨和微小颗粒骨诱导MSCs,半定量RT-PCR,免疫组化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s,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观察移植细胞成活情况.结果:MSCs与颗粒骨混合培养,ALP,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高峰提前,表达水平高于块状骨.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s组颅骨缺损愈合优于单纯植入微小颗粒骨,可见BRDU标记细胞存活.结论:微小颗粒骨具有骨诱导活性,复合MSCs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缺损愈合加快,移植细胞可存活.  相似文献   

12.
颗粒骨和块状骨对骨髓基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颗粒骨和块状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 将家兔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待其在培养瓶中铺成单层后,加入颗粒骨及块状骨,经活体相差显微镜观察、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分泌活动增强。经ALP染色发现,颗粒骨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块状骨组。HE染色发现,第2周时颗粒骨内细胞大部分存存,而块状骨内细胞已大部分死亡。结论 颗粒骨的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作用强于块状骨;颗粒骨的结构有利于骨内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6,27(18):1694-169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7.33±0.44)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早,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8.67±0.69)wk,TGF-β1,bFGF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单纯微小颗粒骨植入组颅骨缺损愈合慢(11.67±1.52)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晚.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肋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自体髂骨、肋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病例,经随访6个月~5a,观察移植骨存活、咬合关系与咀嚼功能及颌面部外形恢复情况。结果42例中,39例植骨区伤口Ⅰ期愈合,占92%;41例移植骨完全成活,占97%;35例咬合关系与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占83%;36例面部外形恢复满意,占85%。颜面外形及咀嚼功能恢复较差者多为大范围缺损行游离肋骨移植病例。结论 单纯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相对术式简单,操作简便,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修复效果满意,在下颌骨缺修复中仍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钢板和自体骨植骨治疗非感染性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疗效。方法对16例非感染性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患者,拆除原内固定、凿除增生骨痂、去除死骨,行双钢板固定和自体骨植骨治疗;术后行主、被动上肢各关节运动。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16例患者术后随访12~26(14.5±6.8)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3~7(3.8±1.2)个月。1例患者术后发生桡神经牵拉损伤,未作特殊处理,3个月后功能恢复;其他病例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3例,中1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90分13例,80~90分3例。结论双钢板结合自体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非感染性骨不愈合,固定牢靠,疗效良好,值得临床上采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体骨粉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寻求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的下颌骨部分缺损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建立动物下颌骨缺损模型,将自体骨粉回填缺损处,分别于术后2,4,8及12周各处死5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评价。结果:自体骨粉再植后经历了骨粉吸收、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长入、新生骨从缺损断端逐渐向内生长替代移植骨粉的过程,属于典型的“爬行替代”;此过程的发生机制是骨传导,发生基础是血管长入。结论:自体骨粉修复下颌骨愈合可靠,下颌骨缺损应用自体骨粉移植是可行的,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评价两种(结构型和颗粒型)不同自体骨移植形式修复不同长度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成不同长度双侧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0.5 cm 缺损组,1.0 cm缺损组,1.5 cm缺损组),取自体髂骨以不同形式分别植入左右两侧.术后4、8、12及16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8、12及16周3组兔结构型植骨侧与0.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缺损逐步修复,1.0 cm缺损组及1.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修复效果差,1.5 cm缺损与1.0 cm缺损组结构型植骨侧影像学评分高于颗粒型植骨侧(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与之一致.0.5 cm缺损组两侧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结构型植骨修复中大段骨缺损优于颗粒型植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因腰椎不稳症在我院行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23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原有神经压迫症状消失,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最终随访较术前椎间隙高度明显增高(P<0.05).椎间融合率约为95.7%,JOA评分优良率87.0%.结论 后路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打压植骨行腰椎间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融合率高,同时具有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低抗原脱钙骨 (AAA骨 )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对良性肿瘤刮除后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58例 66处长骨良性肿瘤刮除后 ,其骨缺损残腔用AAA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充填 ,术后随诊 42例 49处骨缺损 ,每 2个月复查X线照片 1次 ,随访时间 1~ 3年。结果 :49处骨缺损均在 9个月内骨性愈合 ,平均时间为 6个月 ,优良率达 93%。结论 :AAA骨与红骨髓复合物修复骨缺损 ,其疗效显著 ,可视为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20.
顾根才  王建华  赵海 《河北医学》2003,9(4):304-305
目的:提高椎体间融合的成功率,减少植骨块移位、塌陷造成的并发生症。方法:设计了一套特殊器械,从髂骨上取出圆柱状骨块并用螺纹成形器制成螺纹往状骨块。在融合区域压孔内用攻丝器制出内螺纹,用叉持器将螺纹柱状骨块旋拧入融合区,完成融合术。结果:从1995年至2002年,用此方法完成颈椎椎体融合术33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15例,全部融合成功。结论:螺旋柱状骨块较其他形状的骨块有明显的优点,可提供稳定的椎体间融合,避免因骨块移位而产生的各种并发症.还由于螺旋柱状块增大了表面积,可增加抗压强度,防止因骨块塌陷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