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温透析对在血液透析中出现的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单盲、自身对照法 ,观察应用低温透析前、后一个月血压发作次数及出现低血压症状次数和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低温透析组比非低温透析组低血压发作次数及低血压症状出现次数明显减少 (P <0 .0 1 ) ,非低温透析组透析后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平均动脉压降低明显 (P<0 .0 5 ) ,低温透析组透析后平均动脉与透析前平均动脉压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低温透析组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差值与非低温透析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低温透析是预防低血压的一种有效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温对人工肾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8/12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完成。选择2004-11/2006-12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人工肾透析的患者20例,患者均采用两种不同温度的透析液进行透析,即低温透析(35.0℃)与常温透析(37.0℃),透析后达干体质量。透析前患者休息15min后测量血压、心率,透析进行过程中每30min测血压、心率及超滤量。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透析前及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及超滤量,并观察患者低血压时有无不适症状。透析剂量3次/周,4h/次。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共行低温透析160次,常温透析160次。①低温透析前后患者的心率无明显改变,常温透析时心率较透析前略升高(86.5±6.9,75.6±8.2)次/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所降低;与常温透析相比,低温透析时患者的心率明显下降[(78.4±7.1)次/min(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升高(P<0.05),超滤量明显升高(P<0.05)。②低温透析时低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温透析(10%,91%,P<0.05)。结论:与常温透析相比,低温透析时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血管功能比较稳定。低温是降低人工肾透析中低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温透析对降低透析低血压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常温透析中易发生低血压的病人30 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进行6 次常温透析(37.0 ℃),35.5 ℃低温透析,35.0 ℃低温透析,记录病人体温、脉搏、平均动脉压(MAP) 动态变化和畏寒、头痛、燥热、出汗、抽搐等不良反应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人的体温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常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透析后期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低温甲组(35.5 ℃)、乙组(35.0 ℃)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低温透析甲组、低温透析乙组与常温透析组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温透析可降低肝硬化病人透析低血压的发生,且温度控制在35.5 ℃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温可调钠透析在老年血液透析低血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反应的老年病人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接受低温可调钠透析,对照组接受常规标准透析.观察6周,分别测量病人超滤量、血肌酐、尿素氮、血钠以及血压等指标.[结果]两组透析后超滤量、血肌酐、尿素氮、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透析中最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低温可调钠透析可保持透析过程血压稳定,有效降低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低温透析在临床应用中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低温透析对降低透析低血压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相关的护理措施 ,促进低温透析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按照标准选取常温透析中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 2 8例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分别进行 6次常温透析组 (37℃ )和低温透析组 (35℃ ) ,记录患者体温 (T)、脉搏 (P)、平均动脉压 (MAP)等生命体征动态变化和畏寒、头痛、燥热、出汗、抽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 ,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常温透析组和低温透析组各 1 6 8次 ,两组患者的体温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增加而升高 ,但常温组始终明显高于低温组 ;脉搏变化无差异 ;透析后期平均动脉压比较有显著差异 ;而低温透析组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透析组 ;低温透析组较常温透析组透析不良反应更少 (P <0 0 5 )。通过相应护理措施的实施 ,确保了低温透析治疗的安全有效。结论 低温透析是一种安全的降低透析低血压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枸橼酸透析及普通碳酸氢盐透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对难治性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1例,分别使用枸橼酸透析和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每周3次透析,共进行4周透析.结果 (1)使用不同透析方式,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无统计学差异,枸橡酸透析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普通碳酸氧盐透析液透析时(P<0.05).(2)使用不同透析方式,患者透析前血清总钙离子与离子钙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时患者透析后血清总钙离子及离子钙水平变化不明显,使用构橼酸透析时患者仅出现滤器后血清离子钙水平下降(P<0.05),而透析前、后血清总钙离子水平无明显改变.(3)不同透析组透析前、后尿素氮、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尿素清除指数(Kt/V)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低钙血症及抽搐等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枸橼酸透析的患者透析中血压的控制明显优于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无严重低血压、抽搐以及碱中毒等不良反应.证实了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个体化透析液温度处方在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个体化透析液温度处方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友谊肾脏病/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血液透析患者60例,根据透析前血压、既往透析中血压变化特点、透析中是否进餐等情况选用不同的透析液温度处方。记录每次透析中每位患者最高、最低平均动脉压,严重高血压、低血压、畏寒、发热、透析器凝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次数,连续记录25次,并与同组透析患者未应用个体化透析液温度处方前25次的透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透析液温度个体化调节后,患者透析中严重高血压、低血压发生次数明显下降(P<0.001),透析中血压波动幅度明显低于调整前(P<0.001),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仅1例患者透析中出现畏寒症状,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个体化温度处方能够减少透析中严重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保护重要器官供血,且患者耐受性好,方法简单,值得在透析中心推广应用。目的研究个体化透析液温度处方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友谊肾脏病/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血液透析患者60例,根据透析前血压、既往透析中血压变化特点、透析中是否进餐等情况选用不同的透析液温度处方。记录每次透析中每位患者最高、最低平均动脉压,严重高血压、低血压、畏寒、发热、透析器凝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次数,连续记录25次,并与同组透析患者未应用个体化透析液温度处方前25次的透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透析液温度个体化调节后,患者透析中严重高血压、低血压发生次数明显下降(P<0.001),透析中血压波动幅度明显低于调整前(P<0.001),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仅1例患者透析中出现畏寒症状,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个体化温度处方能够减少透析中严重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保护重要器官供血,且患者耐受性好,方法简单,值得在透析中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生脉注射液联合50%葡萄糖治疗老年透析相关性低血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5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反复发生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慢性肾衰竭35例,将3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时照组17例.两组均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加用50%葡萄糖100 mL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50 mL持续静脉滴注.观察两组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对照组为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2小时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透析后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前后心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时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老年患者,透析开始后即予生脉注射液联合50%葡萄糖注射液维持静脉滴注,可明显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时透析的耐受性,且无不良反应发生,避免了因发生低血压提前结束透析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特点及透析中血压的变化。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36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达标情况及两组间血压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低,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血压透析前达标率分别为26.7%和28.6%,透析后达标率分别为57.8%和55.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比例及种类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分别为(163±29)mm Hg(1mm Hg=0.133kPa)和(153±23)mm Hg,脉压(pulse pressure,PP)分别为(83±25)mm Hg和(70±22)mm 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糖尿病组患者平均SBP及PP与非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DBP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70±14)mm Hg及(80±1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后SBP及DBP较透析前下降幅度分别为(19±29)mm Hg和(3±16)mm Hg,糖尿病组患者相应下降幅度分别为(37±38)mm Hg和(10±17)mmHg,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2.2%和41.3%,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也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1.1%和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引起透析低血压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及总超滤量较高为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OR=2.572,0.597,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较低,而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血压更难控制,脉压差更大,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大,更易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透析液的温度与盐浓度对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干预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常规接受血液透析时间超过6月,有超过3/4透析次数中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同时收缩压下降至少25%和(或)收缩压低于100mmHg(1mmHg=0.133Kpa),需要药物干预的门诊患者4例。每个患者分别接受低温高盐透析、低温标准透析、常温高盐透析、常温标准透析各3次,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数据用MicrosoftExcel登记汇总,用SSPS软件进行齐次性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四组病例透析中、透析后的MAP进行方差分析,各组在P<0.05水平上差异有显著性。采用LSD法对透析中各组MAP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常温标准透析在P<0.05水平上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采用Tamhane法对透析后各组MAP进行均值多重比较,低温高盐透析在P<0.05水平上与常温高盐透析和常温标准透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温高盐透析改善患者对超滤的耐受性,有益于避免IDH,显著减少了护理措施和医疗成本。患者对低温高盐透析感知正面积极,是一种简单、有益和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蔡青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0):2326-2327
选取来我院就诊的74例需进行乳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低、中、高三个麻醉剂量组,手术过程中每分钟应用的麻醉剂量为0.2ug/kg、0.3ug/kg和0.4ug/kg。观察三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和心率状况,同时记录患者的体动情况和苏醒时间。瑞芬太尼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切皮时刻,低、中剂量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置入喉罩时刻(P<0.05);而切皮时刻中剂量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低剂量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P<0.05);高剂量组患者切皮时刻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明显低于手术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P<0.05)。低剂量组患者的体动次数明显高于中高剂量组患者(P<0.05)。高剂量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明显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的瑞芬太尼应用于乳腺手术患者麻醉中,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小,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动次数少,并且苏醒较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割宫产手术产妇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来自10个研究中心需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20例,随机分为2组,麻醉前Ⅰ组静脉滴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5 mL/kg;Ⅱ组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 mL/kg.观察输注前(T0)、输注完毕后即刻(T1)、穿刺完毕平卧后即刻(T2)、平卧后1 min(T3)、2 min(T4)、3 min(T5)、4 min(T<6,>)、5 min(T7)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记录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尿量、出血量、手术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及麻黄碱使用率.结果:2组产妇平卧后T3~7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产妇平卧后各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黄素使用率、术中尿量及术后24 h尿量2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醉前静脉滴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可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的低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温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功能(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LVF)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解放军117医院肾脏病中心充分透析6月以上,近1月有反复透析中低血压发作史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透析温度分别设定为37℃和35℃。所有患者每次透析前、透析结束时和透析结束后30min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连续监测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以量表记录患者与低温相关的主观感受。每两周一次监测患者透析前后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每两周两组患者交换治疗模式一次,共观察8周。结果①37℃或是35℃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电解质、血浆白蛋白、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甲状旁腺素、Kt/Vurea无明显影响;②低温透析阶段比常温透析阶段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01),心率显著降低(P〈0.001);③低温透析阶段症状性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P〈0.001)和无症状性IDH(P〈0.001)发生率显著都降低;④低温透析后左室短轴缩短分数(SF)(P〈0.001)和射血分数(EF)(P〈0.001)均显著高于常温透析后;⑤低温透析时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egion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y,RWMA)发生明显少于常温透析时(P〈0.001),透析后RWMA恢复比例亦高于常温透析时(P〈0.001);⑥低温透析使患者寒冷感受与常温透析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透析可明显改善透析中低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减少透析中RWMA和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患者寒冷不适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孙亚南  孙蕊 《护理学报》2009,16(17):35-37
目的 探讨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对患者透析致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连续4次血液透析中出现低血压≥2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透析模式;观察组给予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的血压变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体温变化、超滤量及血钠浓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透析过程中最低血压值为(102.05±5.88)/(64.10±4.63)mmHg(1 mmHg=0.133 kPa),较对照组最低血压值(89.00±4.81)/(57.20±4.91)mmHg有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血压、肌肉抽搐、头晕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两组超滤量、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透析过程中较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照组透析过程中体温较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较常规常温透析模式能有效维持透析血压,减少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透析过程中的体温升高,同时可达到常规透析时的超滤量与钠平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低血压是指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4 kPa以上,或收缩压到12 kPa以下,患者需要进行改变体位、补液等特别护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进食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低血糖导致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效果。方法37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40例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使用无糖透析液,在每次透析2h时进餐.进食量200~250g。含碳水化合物约35.8g,每例患者观察1个月,记录每次进餐前和进餐30min后的血压,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进餐30min后的血压都比进餐前的血压有所下降,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进餐前后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进餐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餐后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低于非糖尿病肾病组患者(P〈0.05);两组透析中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2h时进餐,会引起血压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仍可有效避免低血糖导致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透析过程中采取低温可调钠透析联合参麦对血透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采取低温可调钠透析联合参麦方法进行透析,与2013年1月~2013年12月采取低温可调钠透析预防血透低血压的20例患者进行对照,治疗周期4周,观察两组透析前后血压变化及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低温可调钠透析联合参麦透析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低温可调钠透析组(P0.05)。结论低温可调钠透析联合参麦注射液可有效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减轻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透析中低血压通常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1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或不伴低血压的症状[1].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大约为20%~30%[2].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病人,由于低血压产生的临床症状使耐受程度下降,被迫中途终止透析,严重影响透析的充分性.现对低血压发生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19.
腹膜透析患者中影响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x)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163例终末期肾衰竭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采用SphygmoCor动脉脉搏波分析仪检测动脉弹性,研究影响动脉弹性(用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x表示)的因素.结果在CAPD患者中女性的AIx比男性的高(P<0.01).年龄≥65岁组AIx明显高于年龄<65岁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AIx与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正相关,与身高、体重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身高以及平均动脉压是影响AIx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CAPD患者中,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及身高是动脉弹性指标-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x)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透析中低血压通常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1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或不伴低血压的症状[1].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大约为20%~30%[2].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病人,由于低血压产生的临床症状使耐受程度下降,被迫中途终止透析,严重影响透析的充分性.现对低血压发生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