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杰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5-1297
李《金匮要略广注》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清早期继明赵以德后注释《金匮要略》注书之一,其注释《金匮要略》见解独特,论析精辟,说理深入浅出,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引用。《金匮要略广注刊印量少,流传不广,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广注》全貌多有不知,学术界更缺乏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系统研究。开展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深入研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广注》为清初钱塘名医李彣所著,成书不晚于康熙三年(1664),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此书刊行后,被后世众多医家广泛引用,但因种种原因流传不广,多数学者不得见其原貌;对于李彣生平及《金匮要略广注》成书背景更是知之甚少。对《金匮要略广注》成书背景及其作者李彣生平作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清初《金匮要略》注家源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是清代《金匮要略》注本中最早的全注本。研究该书的成书背景、注解特点、学术价值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重点介绍其极具特色的注释方法,认为该书作为《金匮》研究之名著,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匮》注家大多以上工治未病条文冠于《金匮要略》篇首,也多认为此条原文有衍文存在。考《金匮要略》诸家注本,对有无衍文各执己见者,概括起来不外二种:一种看法是此条有衍文,其衍文从“酸入肝”起,至“此  相似文献   

5.
吴考槃先生是江苏省中医界耆宿、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已有六十余年,著有《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本经集义》、《难  相似文献   

6.
近日,收到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教授的新作《精华理论话金匮——金匮要略理论学用二十讲》,捧读再三,受益良多。二十多年之前,我读研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曾经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历代注家进行过浏览,深感其内容庞杂而研究性著作比较少,与《伤寒论》注家之多不成比例。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为祖国医学的古典匮籍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证治的专书,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础,在祖国医药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金匮要略》中的条文、方剂和药物的统计数字,各个注家说法不一。以近代一些注家为例,秦伯未的《金匮要略简释》认为仲景用药,包括《伤寒沦》和《金匮》在交,共163种;《伤寒论》有113方,《金匮》有265方,然《金匮》中除去杂疗方、治中毒方和附方等88方外,见于各篇的实为177方。南京中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以“家”字作词尾之词,如风家、淋家、喘家、疮家、……多达十二个。《金匮要略》更有黄家、失精家等多种称谓。凡此,诸注几乎皆以为是指素有宿病者言。因而常以“平素患有  相似文献   

9.
一、读“五脏风寒积聚篇”后《金匮要略》中的“五脏风寒积聚”篇,历代注家,或缺疑不释,或随文敷衍抓不住要害。近人陆渊雷对本篇有一段话,可以说是代表了大多数注家和读者的意见。他说:“《金匮》所论杂病,此篇最为难晓,  相似文献   

10.
《高注金匮要略》八卷,清代高学山著,孤本抄本,现藏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该书成书后,其临床实用性和参考价值较高,以孤善完本存世,实属不易。本文通过对《高注金匮要略》的著者与成书、内容与特色、学术价值等考察发现,该书是就《金匮要略》成书后历代注本中较有特色和学术价值的注释发挥之作,作者将《金匮要略》二十五篇逐一注释,词尽其意,文尽其理。现对其学术内容与特色进行初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注家历来侧重注释条文,对方剂注释较略,对方后某些药物、词语注释简略尤甚,给研习《金匮要略》带来不少困难。有鉴于此,笔者选释《金匮要略》方后药物、词语20项如下。 1.食顷:语出《痉湿暍》栝萎挂枝汤方后。“食”是吃的意思,就象《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百合洗  相似文献   

12.
浅谈《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晨辉 《河北中医》1999,21(3):159-160
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证有不同的解释,在分析桂枝附子汤证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对其进行了简释,并对方中白术的功效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我学习《金匮要略》后,仅就其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五条:“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条文中的“目瞑”,注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或解释为“眼目合闭”,如周杨俊《金匮玉函经补注》说:“阳气盛则目瞑”;或解释为“目视昏暗”,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目瞑,目不明也。”还有的注家对此则根本不作解释,随文敷  相似文献   

14.
一、大建中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原文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原方由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组成。对大建中汤证历代注家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见解:1.认为是寒实证。如沈明宗《沈注金匮要略》:“邪气充斥上焦而为寒实。”魏念庭《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此所谓寒实之证。”2.认为是虚中挟实证,一方面认为有正气虚,同  相似文献   

15.
对《金匮要略》中“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句解诂之论文,近来有“额上陷”和“脉紧急”分开理解的错误。本文论证了它们必需连读的正确性,并进而贯通了《金匮玉函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方类聚》、《太平圣惠方》、《脉经》等诸多著作中引用该条时的异文。由于《伤寒论》中有与此相同之条文,历代注家,演绎者众多,此条文之获确诂,则又能更正它们各自不同论注版本、不同文献句读和译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说:“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林亿等注曰:“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刘乃进……。”对此二节原文之“肺痈”,在多数注本里,如《医宗金鉴》、《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浅注》等作肺痈病解。少数注本如《金匮要略今释》、《金匮要略语译》等作肺壅解,近年李今庸教授又析为肺壅。然而近代教材如《金匮要略选读》、《金匮要略讲义》等仍释为肺痈病。故确有重新商榷之必要。现试  相似文献   

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梳理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三焦竭部"的注解,考证"竭"的含义。"竭"在《吕氏春秋》等多种上古汉语文献中与"亡"相通,即有"离去"之意。结合宋版《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原文,认为"三焦竭部"即"三焦不归其部"之意,并非注家所谓之"衰竭""虚竭"。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方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有着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为自学和进修中医必读的“经典”医著。但由于文词古奥,论述手法比较复杂,给阅读和理解原著造成一定的困难。正如前人唐容川所说;《金匮》注家于章节句读往往读错,是以不得其解仲景文法,自顺读错。”为此,本文拟对《金匮要略方论》(以下简称《金匮要略》)原文的写作笔法和修辞手段等,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初学者阅读原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痛”在《金匮要略》中凡二见,一见于《妇人妊娠病》篇的当归芍药散证,一见于《妇人产后病》篇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证。对“(?)痛”的解释,注家有两种见解。一认为是急痛,如程云来:“产后血虚有寒,则腹中急  相似文献   

20.
陆渊雷,字彭年。民国时期医家。生于1894年,逝于1955年。陆氏受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对中医学术有较深研究,试图以西医学说来印证中医古代学术见解。其代表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多引证古代注家及日本汉医学者的解释,证以现代医学理论。对沟通中西医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