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燕虹 《中医药研究》2009,(8):988-990
目的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min组(A组)15例,11min~20min组(B组)28例,〉20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min、〉3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5(15/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min、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两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TIA短期(两周)内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与同期住院的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数据的分析.结果: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两组之间14个因素中有8个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入院时高血糖、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进入回归模型的6个危险因素依次排列顺序为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高血压痛史、颈动脉斑块、hs-CRP、糖尿病病史.结论: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hs-CRP、糖尿病病史是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加大TIA转化为脑梗塞的几率,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TIA患者227例,按其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吸烟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家族史、TIA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及肢体肌力将患者积分后分组比较发生脑梗死的情况。结果积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积分在21分及以上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 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与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急性冠脉动综合征病史、吸烟史、家族中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史、TIA发作频率及症状持续时间、肢体肌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老龄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预防TIA可以有效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脑卒中,因此,对预防及了解其预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与不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临床双盲对照观察,了解两者短暂脑缺血、冠心病、脑梗死发病率及全因死亡率。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2例,均为发作性不能言语或和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在24h内恢复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37例病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25例未用低分子肝素钠,随访1~3年。结果: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组1例再发短暂脑缺血,1例因脑出血死亡,未用低分子肝素组6例再发短暂脑缺血,1例出现脑梗,1例因脑梗死亡,1例因脑出血死亡。两组均未见有冠心病发生。结论:通过以上作用机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起到很好干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Cox分析的方法,对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急性脑梗死组与非急性脑梗死组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及糖尿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Cox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为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非急性脑梗死组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血压、血糖及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急性脑梗死组(P均0.05)。结论影响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且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症状,应注意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9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疗法。两组均治疗8周后评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4%,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确切,且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已列在了首位,脑梗死发生后,有75%的人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 cattack,TIA)的出现,常预示着卒中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主要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并发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与脑梗死患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及其核磁共振(MRI)2项检查对收治人院的61例病人进行诊断,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分别是狭窄组和正常组,同时比较2组脑梗死患者的发生率。结果:脑动脉狭窄组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的高于正常组的发生率。结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并发中重度脑动脉狭窄同无明显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的相比,更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黄爱洁 《中医药研究》2013,(12):1474-1475
目的探讨糖尿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8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95例)和无糖尿病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再发TIA和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病率,分析综合治疗条件下糖尿病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较无糖尿病患者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病率高(P<0.05).结论糖尿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忠者的临床资料,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配伍血塞通治疗,观察其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结果:治疗14d后,62例中3d内发作得以控制48例(77.4%);3~1Od控制11例(17.7%),1Od以上未控制2例(3.2%),转为脑卒中1例(1.6%)。无死亡病例。本组T1A发作总控制率为95.2%;经6个月随访,本组62例中无复发51例(82.3%),发作频率减少≥50%9例(14.5蹦),发作频率无显著减少或增加及转为脑卒中各1例(各占1.6%)。总复发率17.7%。结论:在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针对性治疗同时,实施相应的整体护理服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注意其并发症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宝宽  周探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54-205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min,多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一次TIA发作后,  相似文献   

14.
王识 《中医药研究》2010,(12):1459-1460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临床确诊为TIA病人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及正常病人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WI检查异常者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7.0%,正常者发生率为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TIA病人发生梗死的几率逐渐增加。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无危险因素比较,梗死几率明显升高。颈内动脉系统TIA组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预后构成不同(P〈0.05)。结论 TIA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对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以期防控该病发作及进展为脑梗死。方法:选取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且对发作原因和治疗方法及效果等进行观察,同时将所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本次观察发现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及发作时间、发作频率等且此次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加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因素干预与防控以及积极治疗对降低该病发作及防止进展为脑梗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不同证候与脑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IA患者193例,按中医证候分成风痰内盛、瘀血阻络(BHO)组,肝胆火旺、痰瘀闭阻(HLO)组和气阴两虚、脉络瘀滞(QYC)组3组,并选择51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3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 3证型组各血管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LO组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BHO组,而与QY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BHO组和QYC组;BHO组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QYC组,而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QY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LO组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缺血;BHO组主要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缺血;QYC组所有脑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结论颅内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田宁 《江西中医药》2011,42(1):39-40
目的:研究热敏灸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对照组,以1个月为一疗程,随访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热敏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异常EEG进行分析。结果: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EEG轻度异常23例,中度异常5例,重度异常1例。结论:EEG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予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均治疗21d。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