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原型法、基型法、母型法、“D”式裁剪法的配袖技术,比较它们配袖方法的特点。从“D”式裁剪法中获取红帮轴线配袖新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阐释配袖新技术的原理,提出科学的新方法,并详细论述其配袖步骤。最后得到以下结论,红帮轴线配袖新技术是在传统配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首次引入轴线坐标系理论,建立起平面与立体互换转化的有效桥梁;确定准确的配袖对位点,有效把握袖子的方向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摆脱传统复杂的计算公式,应用轴线对位的直观性塑型方法,实现思维模式与技术方法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2.
信息更正     
正2014年第3期刊发的"红帮轴线配袖新技术研究"一文在排版过程中遗漏了下列基金项目信息。"红帮轴线配袖新技术研究"一文属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327011"红帮轴线配袖裁剪新技术研究"的内容。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3.
李杨  申鸿  吴晶 《纺织学报》2019,40(11):151-154
为了给女装肩部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探究女装肩部结构与袖窿结构的关系并建立二者的理论研究模型,运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利用不同厚度的垫肩改变肩斜度从而改变肩部结构,通过三维到二维的转换,在衣片平面展开图上对肩斜度、袖窿夹角进行精确测量,并对数据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制作成衣,对比用传统比例制图法与用实验结果制图的成衣合体度。结果表明:垫肩厚度与肩斜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女装肩部结构变化影响袖窿夹角大小,且肩斜度与袖窿夹角大小呈线性相关关系;运用线性回归关系辅助制图进行女装结构设计,其合体性优于单一的比例制图法。  相似文献   

4.
张道英 《纺织学报》1999,20(2):108-109,49
本文通过对两片圆装袖结构及缝制特点的研究,提出一种两片袖简单而有效的衣袖与袖窿对位的方法,使绱袖效率提高,袖子前后位置正确率提高。为服装工业化生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绱袖质量提供一种方法。本文还介绍了两片圆装袖与前后衣身均对格的另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由于过度依赖公式,使得袖型配制达不到预期的合理效果。通过深入研究,得知衣身袖窿条件状况是影响袖型的关键。通过改变以往传统应付式配袖为主动出击式配袖,可以达到贴体两片袖的合理配制。  相似文献   

6.
中式袖结构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厚林 《纺织学报》2007,28(4):91-94
中式袖结构是袖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式连身袖这一民族性服饰元素作探索性研究,阐述了连身袖结构的特征、结构变化设计的构成原理和方法,归纳出连身袖结构造型的几种创新设计形式,介绍了斜肩式、斜袖式、插裆式、插肩式、衣片分割式连身袖及其应用规律。用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和结构构成方法对传统中式连身袖结构进行改良,融入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获得丰富多彩的创新设计,使古老的民族服饰文化服务于当今的时尚。  相似文献   

7.
刘东 《国际纺织导报》2005,33(10):75-79
描述了袖山头弧线吃势及衣袖与衣身装配位置的确定方法.该技术在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服装中的衣袖和衣身装配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使服装更加符合裁剪、工艺要求及人体穿着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以成衣试验的方法,从袖窿与袖眼的基型设定,到袖窿与袖筒作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旋转所得的成衣袖型效果分析与研究,得出不同风格的男女袖眼形态,为合理配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插肩袖袖山高与袖中线角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怡  徐正良 《纺织学报》2011,32(1):96-99
插肩袖的袖山高与袖中线角度的配合是设计插肩袖的关键。为此,采用原型衣身1∶1作图并制作成衣实验的方法,得出在衣身原型情况下插肩袖袖山高与袖中线角度之间的经验回归式,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线性相关。在此基础上对经验回归公式进行检验与预测,并制作成衣进行实际检验。通过进一步的数学推导,得到在一般情况下插肩袖袖山高与袖中线角度的计算公式。分析认为,插肩袖袖山高与袖中线角度之间的关系式能为提高作图精度和计算机制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袖山"是服装款式中围绕人体臂根与身躯肩部转折造型的服装立体形态结构,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把握人体形态与款式造型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基于人体臂根、肩部构造特征与功能需求出发,并运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对其部位功能与款式形态的相互适应性进行了原理解构分析。结果表明:人体臂根、肩上与服装袖山、衣身结构呈"凸"省形态,人体臂根、腋下与服装袖山、衣身结构呈"凹"省形态;袖山与袖窿弧线形态相互配合,必须以其"凸"、"凹"省形态为前提,最大程度地满足其内部结构与上肢静、动状态下的适应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袖身几何的原理分析,得出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胡毅  刘治君 《纺织学报》2016,37(11):109-113
针对传统制版方法的合体袖不能满足人体手臂运动舒适度和美观度等问题,对人体臂弯内旋形态与袖型结构内旋力学要求进行分析,结合欧美时尚潮流对合体袖的造型要求和结构参数统计,采用立体裁剪实验验证等方法,将合体袖内旋结构与圆度、角度、弯度、前斜做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通过改变前后袖缝线的长度差,增大前袖缝线袖弯形态,结合归拔工艺还原前后袖缝线的长度与形态差,就能产生内旋扭力形成内旋的结构原理,从而得到合体一片袖、合体两片袖的内旋扭力设计原理和内旋结构的制版方法。该制版方法设计出的合体袖样板改进了传统合体袖的结构设计与版型,大大提高了合体袖的着装舒适度和美观度。  相似文献   

13.
翘肩袖是一种非常规款袖型,以其独特的造型在时尚舞台上反复出现。采用立体裁剪方法分析了翘肩装的结构变化规律,并提供了翘肩袖新造型可行性设计。  相似文献   

14.
曹佳想 《广西轻工业》2007,23(11):83-85
文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合体连身袖原型的制图原理。首先采用平面裁剪的方式制做合体的装袖衣身与袖原型,结合平面纸样设计原理,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组合成合体的连身袖服装原型。这是一种非常简便的制图推导方式,根据纸样与人体之间的关系,直接由合体的装袖原型推导出合体的连身袖原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传统泡袖和泡袖变体两部分进行归纳分析。第一部分以西装为例,从传统泡袖与圆装袖的款式造型、规格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现代设计中泡袖的款式、版型特色以及对人体的修饰作用;第二部分例举另类风格的泡袖变体设计并进行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袖山头弧线吃势及衣袖与衣身装配位置的确定方法.该技术在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服装中的衣袖和衣身装配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使服装更加符合裁剪工艺要求及人体穿着功能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辅以梭织面料衣袖的针织服装的配袖结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从针织面料的弹性变化出发,研究针织面料衣身的结构构成特点以及袖窿变化与面料弹性变化的关联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织面料衣身袖窿特征的梭织面料衣袖的匹配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翘袖具备端庄、俊美、干练的特点,已成为当下服装设计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时尚袖型元素。但翘袖也因其特殊的飞檐结构无规可循,传统方法只能采用立体裁剪进行粗放式制作。本研究通过对传统圆袖进行切割、展宽、旋转变形、修正处理,从翘袖的外观造型、肩袖连接关系、衣袖结构及绱袖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出可进行平面裁剪的新型翘袖结构,实现了翘袖结构设计的规范、易操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杜劲松  王敏 《国际纺织导报》2010,38(2):58-60,62,63
衬衫袖外观较为宽松,但设计时也应保证衬衫袖的合体性,合理的袖山高、袖肥宽和袖山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分析衬衫袖在原型基础上的转化过程,以及衬衫袖的袖窿与袖山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更科学地完善衬衫袖的设计思路。在分析衬衫袖结构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优化和丰富了现有的衬衫袖的绘制方法。通过有效地利用袖窿深度和袖窿宽度的变化,判断袖肥的宽度。并通过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导出袖山高、袖肥宽和袖山长的数学模型,为袖山高和袖肥宽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设计方法,从而减小设计过程中的误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臂部形态的西服袖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谦  庹武  张冬 《纺织学报》2009,30(7):99-102
 正确的服装结构设计要基于 “人体–服装”体系,服装结构中最复杂的部位是“袖窿-袖”,这一结构部位直接影响上衣的肩袖造型和着装舒适性,牵涉到有动态要求的人体上肢和手臂。分析影响传统男西服“袖窿-袖”部位的主要结构因素,研究人体臂部形态和该结构部位实现相互结合的条件。传统的人体测量项目无法准确描述上肢空间位置关系,对人体臂部测量项目进行了补充,提出人体臂部测量的新部位和新方法,并对男人体臂部外形进行了概括分类。确定了由于人体臂部与男西服袖身结构形态不吻合而发生袖疵病的条件。应用新型结构参数,结合人体形态学,制定合理有效的结构配置方案,从而实现人体臂部形态与男西服成品袖之间的静态平衡,减少袖疵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