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 方法 20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对比PTA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透析血流量及血管造影改变. 结果 所有病例经PTA治疗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透析血流量大于220ml/min,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应用。  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采用超声评估血管,术中采用超声指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统计手术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流指标。  结果  介入超声可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引导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手术进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彩超显示40例患者血管狭窄及血栓消失,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100%。仅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下轻度血肿,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开通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肢静脉造影在评估拟行上肢动静脉内瘘患者静脉的价值. 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14年1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89例尿毒症患者中21例行上肢静脉造影,根据术前上肢静脉造影结果选择目标血管后,行动静内瘘成形术,术后常规予以扩血管、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所有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共发现36条适合建立内瘘的静脉.4例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8例行肘窝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9例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结论 上肢静脉造影在术前评估行动静内瘘成形术的静脉是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可发现临床上比较隐蔽的可适合的静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0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静脉压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行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于PTA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患者的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血流量;手术后采用CTA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中,超声共发现50处外周血管狭窄,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前,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流量相对于术后,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创伤比较小、疗效比较好、手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在操作上也安全简便,建议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分别于PTA术前、术后测量其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血流量;术后行CTA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超声共发现25处外周血管狭窄。PTA术前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流量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TA显示2例患者各遗留1处中心静脉狭窄。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操作简便,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32例,行超声引导下的PTA治疗。结果 32例次球囊扩张治疗内瘘狭窄成功率为96.88%,术后无感染发生。结论做好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有效地提高球囊扩张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临床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四川省广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4例,其中行常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对照组),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高位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造瘘成功率、术后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成熟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高位组一次性造瘘成功率、内瘘血流量、kt/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血液透析中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较常规动静脉造瘘具有更高的造瘘成功率、尿素清除效果及内瘘血流量,并且造瘘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总结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不同个体术前目标血管的评估方法及内瘘成熟率,探讨目标血管个体化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65例尿毒症患者,在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物理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肢静脉造影评估目标血管,确定目标血管后,行静脉与动脉的端侧吻合,术后常规予以扩血管、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本组63例成功吻合,成功率96.9%。术前用物理检查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25例,内瘘成功率92%(23/25),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23例,内瘘成功率91%(21/23),上肢静脉造影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1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3例,均为高位内瘘,成功率100%,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14例,内瘘成功率100%。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目标血管个体化评估既可确立目标血管、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又可减少术前检查的盲目性,降低患者的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89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观察手术并发症,评价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及有效性。结果3例术后发生急性左心衰,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血栓,2例出现肿胀手综合征。87例患者内瘘成熟,血液透析效果良好。结论采用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能有效进行血液透析,可作为血管条件欠佳的透析患者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fistulas,AVF)狭窄、闭塞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自体AVF狭窄、闭塞的38例MHD患者行手术和介入治疗,多处狭窄者行端端、端侧吻合AVF重建再造术,一处狭窄者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条件差、已多次手术者行人造血管移植。结果本组32例行内瘘再造手术,成功率为100%,对患者心功能无影响;2例行PTA治疗,术后即出现明显的血管震颤,可闻及清晰的血管杂音,血流量明显增加,无血管破裂、肺栓塞等并发症;4例行人造血管移植,术后4周开始血液透析,血流量达到300 ml/min以上。结论 AVF重建再造术、PTA、人造血管移植均可有效改善MHD患者AVF狭窄、闭塞后血管通路问题,其中AVF重建再造术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因AVF功能不良行PTA治疗的患者行前瞻性的临床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造影结果和PTA治疗的技术指标、临床和技术成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AVF通畅率.结果 12例患者AVF狭窄均发生在吻合口附近,行PTA治疗的技术成功率91.7%(11/12).7例晚期功能不良病例临床成功率85.7%(6/7).术后随访8.6(3.3~14.8)个月,AVF1级通畅率为100%.5例AVF早期功能不良患者平均随访8.2(4.1~11.3)个月.1例在PTA术后3个月发生AVF再狭窄,余4例AVF成熟,透析中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结论 PTA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功能不良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前瞻性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BAP,balloon angioplasty)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患者24例,行BAP治疗者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变部位及疗效. 结果 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8.2±10.1岁.经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CDU,color Doppler ultrasound)、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computerized topographic angiography)检查发现15例患者均有中心静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于病变部位行BAP治疗,其中13例患者手术成功;2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的中心静脉导致BAP未能完成.手术成功的患者术后平均2天症状明显缓解.13例BAP治疗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7~24个月,12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内瘘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于17个月后出现再狭窄. 结论 BAP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安全且有效,对更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不同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方法糖尿病足患者52例(65肢),先行DSA测定病变范围及程度,按病变部位狭窄段分为髂动脉、股动脉及膝下动脉,按病变程度分为狭窄性病变及闭塞性病变。根据不同类别采用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组)、球囊成形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支架组)及经股动脉局部药物灌注术(灌注组)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造影证实65侧下肢动脉均存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病变范围1.3。25.6cm。病变部位在髂动脉、股动脉、膝以下动脉分别19、31、15个肢体。根据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采用眦术、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局部药物灌注(20、29、16个肢体),技术成功率100%,没有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7天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O.40±0.16)上升至(0.69±0.1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DF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根据DF不同类型和血管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丰玲  张莉  张东亮  赵丽琴  刘文虎 《临床荟萃》2009,24(24):2141-2143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技术辅助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维护。方法对45例进行CTA检测的MHD患者AVF的维护进行观察,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AVF功能不良、AVF原发失败、AVF静脉高压症的原因,指导临床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效果。结果45例患者成功进行CTA检测47次,明确血管病变100%,在CTA结果指导下完成AVF修复或重建38例次,建立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3例次,未予手术干预但指导AVF穿刺6例次,干预后血管通路短期(1个月)通畅率100%。结论对于血液透析AVF及其相关并发症,64排螺旋CTA可基本无创地显示瘘血管的全貌,有效地辅助维护AV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血流量.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对纤维鞘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然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途径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应用导管透析,1例患者第2次透析时血流量为220ml/min,其余患者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球囊破坏纤维鞘可以改善导管的通畅性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AVF行HD的225例患者,透析时间为3~60个月,根据AVF是否失功分成通畅组和失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年龄、性别、原发病、血压、高凝倾向)和AVF的各项指标(血栓形成、内瘘狭窄、血流量、压迫时间、穿刺方法、使用时间、血肿)对AVF失功的影响.结果 225例患者中有43例(占19.11%)失功;失功组的平均年龄高于通畅组(P<0.01);通畅组和失功组在血栓形成、内瘘狭窄、原发病是否为糖尿病肾病、发生血肿、低血压、高凝倾向、穿刺点压迫时间、血流量以及穿刺方法等指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血栓形成、内瘘狭窄、糖尿病肾病、压迫时间、内瘘血肿、低血压、低血流量、高凝倾向及纽扣式穿刺法是影响AVF失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经皮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PCB)治疗血透通路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截至2018年8月,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血透通路狭窄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angioplasty, PTA)的相关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并制定效应指标的评价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 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应用 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中文、外文文献 58篇, 从中筛选出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RCT)的文献 4篇,对PCB和PTA结果进行了头对头比较:共有1 073名参与者,其中PCB 544人,PTA 529人。PCB比PTA的6个月狭窄血管通畅率明显更高(65.93% vs 55.11%;RD=0.11;95%CI:0.05 0.16;P=0.0002)。PCB与PTA的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7.68% vs 84.31%;RD=0.03;95%CI:-0.01 0.08;P=0.10)。PCB与PTA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026% vs 0.004%;RD=0.03;95%CI:-0.01 0.07;P=0.19)。结论 PCB治疗血透通路狭窄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血透通路狭窄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在监测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AVF )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血流透析用AVF 在临床上出现上肢肿胀、局部肿胀、透析时流量不足、震颤减弱或消失等症状或体征,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探查,了解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情况.结果 53例AVF 均为桡动脉-头静脉吻合,超声检查发现狭窄13例,流量减低22例,血栓形成10例,头静脉瘤样扩张10例,斑块形成4例,周围血肿压迫2例.结论 超声可以及时发现并诊断AVF 的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延长AVF 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