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肥胖家族史与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HTWC)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秦皇岛地区3136名13~17岁汉族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父母有无肥胖分为无肥胖家族史组( n=1967)和有肥胖家族史组( n=1169)。检测调查对象的三酰甘油(T G )水平及测量身高、体质量及腰围(WC),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以WC≥同年龄同性别青少年WC的90百分位值且 TG≥1.47 mmol/L定义为HTWC表型。结果有肥胖家族史青少年平均WC和TG均显著高于无肥胖家族史青少年( P <0.05)。有肥胖家族史青少年 HTWC表型高于无肥胖家族史青少年(4.4% vs 2.5%,χ2=8.468, P =0.004)。以 HTWC表型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和肥胖家族史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肥胖家族史(OR=1.735,95% CI:1.167~2.578,P=0.006)为HTWC表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家族史与青少年 HTWC表型密切相关,为青少年 HTWC表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腰围表型(HTWC表型)与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关系。方法 将753例T2DM患者以血甘油三酯≥1.7 mmoL/L、腰围男性≥85 cm或女性≥80 cm为切点,分为甘油三酯和腰围正常组、单纯高甘油三酯组、单纯腹型肥胖组、高甘油三酯血症腰围表型(HTWC)组,比较4组间DKD的发生率及各生化指标,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TWC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收缩压、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较非HTWC组升高(均P<0.01);HTWC组DKD的发病率较其他3组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TWC表型是T2DM患者合并D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4,95%CI=1.183~3.625)。结论 HTWC表型是T2DM患者合并D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脑卒中患者316例,其中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患者138例(DM组),单纯脑血管病患者178例(对照组),分析头颅CT特点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结果】DM组多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BMI、WC、血糖、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以多灶性脑梗死常见,糖尿病合并高TG、低HDL-C、肥胖的患者易发生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NGT )的腹型肥胖中青年男性糖耐量试验变化与体成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67例NGT 成年男性,年龄20~50岁,根据腰围(WC)将其分为两组:WC正常成年男性组(对照组,n =31),腹型肥胖成年男性组(研究组,n =36)。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检测其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0.5 h血糖(0.5hPG)、1hPG、2hPG、3hPG。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体成分分析。【结果】两组间FPG、2hPG、3hP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0.5hPG ,1hPG和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lu )高于对照组( P <0.05)。体质量指数(BMI),WC及各部位脂肪质量与FPG及3hPG无相关性( P >0.05);0.5hPG、2hPG与总体脂肪质量及躯干脂肪质量存在正相关( P <0.05)。1hPG 及AUCglu与BMI ,WC ,总体脂肪质量,四肢脂肪质量,躯干脂肪质量均呈正相关( P<0.01)。【结论】糖耐量正常腹型肥胖中青年男性已存在糖负荷后血糖代谢异常,与BMI和WC相比,体脂成分分析更能有效识别肥胖男性早期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CF7L2基因rs7903146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 )肥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 患者216例(DM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又分为肥胖T2DM组(BMI>25 kg/m2)和正常T2DM组(BMI≤25 kg/m2),另外收集健康体检者194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又分为肥胖对照组(BMI>25 kg/m2)和正常对照组(BMI≤25 kg/m2),采用 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 TCF7L2基因 rs7903146多态性并比较。【结果】T2DM组与对照组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肥胖DM组与正常DM组、肥胖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 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肥胖DM 组与肥胖对照组、正常DM 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变异不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可能是引起肥胖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人群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人群(健康人群、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EP)水平及其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型糖尿病(T2DM)伴有肥胖组(DO)42例,T2DM不伴肥胖组(NDO)42例,单纯性肥胖组(OB)37例,正常对照组(NC)28名。检测了4组研究对象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APN、LEP水平,用HOMA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NC组的APN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5)。DO组、OB组的LEP水平明显高于NDO组及NC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APN与HOMAIR、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和Fins呈显著负相关(P〈0.01);LEP与BMI和体脂百分含量(BFC)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WC和Fins呈正相关(P〈0.05);APN与LEP无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PN与Fins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WHR、FBG呈负相关(P〈0.05);LEP与BFC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APN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相关。血清瘦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无关,但与肥胖有关。APN与瘦素之间无相关性,APN对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瘦素。  相似文献   

7.
唐欣  徐路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54-2256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T2DM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组26例,T2DM不伴脂肪肝组31例多项指标。【结果】T2DM病伴有脂肪肝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甘油三酯、胰岛素敏感指数较T2DM不伴有脂肪肝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新诊断的肥胖和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对2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代谢紊乱的认识。【方法】81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组。肥胖组40例.非肥胖组41例。检测两组的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全套以及心电图和腹部B超。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肥胖组的BMI、腰/臀比、血尿酸、FCP和2hPCP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1),肥胖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谷丙转氨酶较非肥胖组略高(P〉0.05),肥胖组中合并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者比例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1)。【结论】新诊断的T2DM患者中.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对肥胖的T2DM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减肥和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肥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T2DM伴有肥胖组(DO)42例,T2DM不伴肥胖组(NDO)42例,正常对照组(NC)28名。检测三组对象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APN水平。用HOMA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JDO组和NDO组的血清APN水平均明显低于NC组[DO组(8.02±3.57)mg/L,NDO组(8.35±2.68)mg/L比NC组(14.04±4.75)mg/L,均P〈O.01],DO组与NDO组AP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APN与体质指数(BMI)、腰围(w)、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Fins、HO—MAIR呈显著负相关(P〈0.01),APN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和WHR是血清APN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脂联素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红  林小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75-107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87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NAFLD组及T2DM无NAFD组。测定体重指数(BMI)、腰围(WL)、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hs-CR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肱踝指数(ABI),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率评估。【结果】与T2DM无NAFLD组比较,T2DM合并NAFLD组BMI、wC及血清TG、FPG、FCP、ALT、hs-CRP水平明显增高,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而ABI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T2DM合并NAFLD患者IMT增加,ABI明显降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hs-CRP参与了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组(A组)和糖尿病血尿酸正常组(B组),测定并比较两组的腰围(WC)、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尿酸(uA)、血肌酐(Cr)。结果血尿酸水平与WC、BMI、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Cr)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1),与空腹血糖无关(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T2DM患者中常见,与肥胖、血压升高、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腰围表型(HTWC表型)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将722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甘油三酯≥1.7 mmoL/L、腰围男性≥85 cm或女性≥80 cm为切点,分为甘油三酯和腰围正常组、单纯高甘油三酯组、单纯腹型肥胖组、高甘油三酯血症腰围表型(HTWC)组,比较4组间 DR 的发生率及各生化指标,并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HTWC 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收缩压、甘油三酯较非HTWC组升高(P<0.05或P<0.01),DR的发病率较高(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HTWC 表型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144,95%CI =1.219~3.770)。结论 HTWC表型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67例单用二甲双胍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肥胖T2D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单用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治疗周期为12周。分别在基线、治疗12周后检测2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体脂肪量,同时测量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游离脂肪酸(FFA)等相关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采取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较二甲双胍组,患者体质量(W)、WHR、腰围(WC)、空腹血糖(FBG)、体脂肪量和腹内脂肪(VA)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T2DM肥胖患者在血糖、血脂得到控制的同时,能获得降低W、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分布特征。方法:统计分析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4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WC)及胰岛素抵抗的体质指数。结果:发现男性WC≥85cm、女性≥80cm的占79.07%(34/43),体重指数(BMI)≥24.0占55.81%,WC、BMI增大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WC、BMI正常者。结论:腰围增大是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临床体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6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GNA),微量白蛋白尿组(MA),分别检测两组的年龄、血压、血脂、尿酸、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HC),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再以微量白蛋白尿为因变量对上述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WC(t=-2.068,P=0.043),sBP(t=-3.741,P=0.000),DBP(t=-2.968,P=0.004),PP(t=-2.433,P=0.018)有显著性意义,而年龄、BMI、WHR、CHOL、TG、HDL、LDL、UA等差异均无显著性。MA组的腰围、收缩压明显高于N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性肥胖及长期收缩压升高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治疗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 )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7例 T2DM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程、BMI、空腹C肽、血脂、原有治疗方案配对分成艾塞那肽组( n =31)及对照组( n =2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艾塞那肽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艾塞那肽5μg ,每日两次,第2~3个月剂量均增至10μg ,每日两次,共治疗3个月。每月随访一次,测量体质量、身高、腰臀比(WHR)。根据BMI将艾塞那肽组分成肥胖组(BMI≥28 kg/m2,n =9)及非肥胖组(BMI<28 kg/m2,n =22),观察艾塞那肽对非肥胖型 T2DM 患者BMI的影响。【结果】艾塞那肽组治疗2个月、3个月体质量及BMI、WHR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BMI患者经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后B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05)。【结论】艾塞那肽治疗能降低非肥胖型 T2DM 患者BMI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受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上臂围(MUAC)、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WC)识别儿童高血压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秦皇岛市5所小学1352名7~12岁汉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BMI、WC、MUAC、血压等指标测量。【结果】本研究共检出高血压儿童82例(6.1%)。无论男女,高血压组各肥胖指标均高于非高血压组( P<0.01),且血压与各肥胖指标呈正相关( P<0.01)。男、女生各肥胖指标识别高血压的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在0.839~0.865和0.790~0.830( P<0.01),准确性中等。MUAC识别儿童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与BM I和WC识别儿童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男、女生各肥胖指标识别高血压的灵敏性分别在69.6%~87.0%和50.0%~83.3%,特异性分别在49.4%~76.5%和53.1%~84.8%。【结论】各肥胖指标可作为识别儿童高血压的有效指标,且准确性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胖及腹型肥胖人群的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及糖脂代谢情况,研究肥胖患者FFA与胰岛素抵抗(IR)状态形成的关系。方法按体质量指数(BMI)将560例患者分为肥胖组(BMI≥25kg/m2)及BMI正常对照组(18kg/m2≤BMI25kg/m2),并通过腰围(WC)将BMI正常对照组分为BMI正常非腹型肥胖组和BMI正常腹型肥胖(男WC≥85cm;女WC≥80cm)两个亚组,测量各组身高、体质量、腰围,计算BMI;同时测定血清FFA、脂蛋白(a)[LP(a)]、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GLU)、C肽(CP)、胰岛素(INS)等指标。将各组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BMI正常对照组(P0.01);BMI正常非腹型肥胖组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BMI正常腹型肥胖组(P0.01);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FFA水平与LP(a)、INS呈正相关,BMI正常的腹型肥胖组血清FFA水平与BMI、LP(a)、TG、CP、INS呈正相关,肥胖组的血清FFA水平与BMI、LP(a)、TG、LDL-C、CP、INS呈正相关。结论血清FFA是肥胖及腹型肥胖患者体内参与IR的重要环节及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47例老年T2DM患者分为合并NAFLD组79例,不合并NAFLD组68例,分别测定体质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DM + NAFLD组BMI、WC、HC、ALT、AST、TG、LDL-C、Hcy、FINS、HOMA-IR明显高于单纯DM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C、ALT、TG、Hcy、HOMA-IR分别是T2DM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老年T2DM合并NAFLD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肥胖、脂代谢异常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部分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脂分布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55例T2DM患者行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测量,同时测量空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W)、身高(H)、腰围(WC)、臀围(H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对体脂参数与代谢危险因素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无论男女,腹部内脏型肥胖(VFO)的BMI水平高于腹部皮下型肥胖(SFO),男性VFO的TG水平高于SFO。女性患者PBF、TC及LDL-C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少数民族男性患者VA、PBF显著高于汉族男性。在校正年龄、病程、BMI后,女性患者WHR与DBP呈正相关,PBF与LDL-C呈正相关。男性患者的BMI与SBP、VA与DBP、VA与PBF和HDL-C有关联;女性患者的BMI与SBP、WHR与DBP有关联。结论 T2DM患者体脂分布均以腹型肥胖为主,尤其是以VFO为特点,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不仅与体脂水平增加有关,更与VFO有关,且存在性别、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