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取联合手术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治疗儿童腓骨完整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采取联合手术(切除胫骨假关节及病变组织、经足踝髓内棒固定、伊氏架外固定装置加压固定)的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腓骨近端截骨、胫骨假关节远近二个骨端与局部完整的腓骨三者融合、取自体髂骨包裹式植骨)治疗17例腓骨完整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临床资料.17例均为单侧,术时平均年龄为3岁(1.1~7.7岁).其中,男12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0例.3岁以下者10例(占59%),2例既往有1次胫骨假关节手术史;均伴腓骨完整.伴有胫骨近端发育不良4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10例;11例患儿存在胫骨短缩,胫骨平均短缩1.6 cm (0.3~3.4 cm).术中行腓骨近端截骨、切除胫骨假关节及病变组织、经足踝髓内棒固定、伊氏架外固定装置加压固定、胫骨假关节二个骨端与腓骨融合、取自体髂骨包裹式植骨,2例同时行胫腓骨截骨延长.初步评价胫骨假关节患儿的早期愈合率,再骨折发生率,踝外翻、胫骨不等长和胫骨外翻等后遗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1 h(3.3~4.2 h).所有患儿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5个月(9~26个月).17例患儿均实现初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9个月(4.1~7.8个月),初期愈合率为100%.13例(76%)患儿存在胫骨不等长,平均胫骨不等长1.2 cm(0.5~2 cm);6例(35%)患儿发生胫骨近端外翻,平均外翻7.8°(5~16°),均行胫骨近端内侧“8”字形钢板螺钉半侧骺板阻滞术予以矫正;2例患儿发生踝外翻,分别为12°、17°.术后胫骨假关节愈合区域的横断面积平均增大至胫骨远近端骨干处横断面积的1.74倍(1.14~2.60倍).17例患儿均未发生再骨折.5例患儿恢复踝关节活动,平均背伸22°(20~30°),平均跖屈41°(40~50°);另外12例踝关节仍固定于中立位.结论 在联合手术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治疗伴腓骨完整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率高,胫骨假关节愈合处横断面积增加,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科收治的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儿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8~17岁(平均14.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6.0 d).所有患儿均在关节镜下复位骨折块后使用带线锚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MR、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25~33个月(平均29.1个月).术后,MRI示锚钉固定位置稳定,未及骨骺线.X线示所有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7周).末次随访时,19例患儿X线片示骨骺线可见,未见骨骺损伤.4例患儿X线片示骨骺线模糊,提示骨骺已闭,但是未见骨端形态明显异常.所有患儿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未见内外翻畸形,未见双下肢不等长畸形,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呈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53.5±11.4)分,末次随访时为(92.4±6.7)分(P<0.05);术前ⅡKDC评分为(54.1±8.8)分,末次随访时为(93.1±6.4)分(P<0.05).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且不易损伤骨骺,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 2.0 mm带孔克氏针建立骨隧道, 不可吸收缝线"8"字缝合固定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儿24例的临床资料。24例中, 男14例, 女10例;年龄6~15岁。患儿均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 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前交叉韧带基底部"8"字缝合, 经胫骨近端骨骺2.0 mm带孔克氏针钻孔建立骨隧道并过线, 关节外打结固定骨折块, 术后石膏固定4周, 4周后拆除石膏主动功能锻炼。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和IKDC2000主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 术后3、6个月复查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2年摄双膝X线片评估是否存在骨骺早闭情况。结果 2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0~115 min[(63.1±20.2) min]。患儿均随访, 随访时间24~36个月[(28.7±3.4)个月]。术后X线片解剖复位, 未见骨折再移位、缝线断裂及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94...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scheuerman's disease, SK)的手术效果及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8例青少年SK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2±1.9)岁。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手术,随访时间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 GK)、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 PJA)、远端交界角(distal junctional angle, DJA)、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的变化。结果随访24~70个月,平均(38.10±15.32)个月;Ponte截骨节段为6~9个,平均(7.4±1.1)个;术后即刻GK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由术前的(78.3±10.6)°下降至术后即刻的(32.3±8.4)°,术后即刻矫正率达58.7%,末次随访时为(34.1±6.2)°,与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即刻TK、LL较术前降低(P0.05),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A、DJA、SVA及骨盆矢状位参数(PI、PT、SS),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矫形手术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明显影响。随访过程中未见近端交界性后凸、远端交界性后凸,无内固定失败、感染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SK安全、有效,至少2年随访结果是满意的,此类手术并不影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结构性侧凸、近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Cobb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以及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结果 21例中男12例,女9例;手术年龄2.17~13.00岁,平均(6.50±3.22)岁;术后随访24~84个月,平均(48.10±17.72)个月;融合固定2~4个椎体,平均(2.67±0.91)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 min,平均(168.57±46.18) min;术中出血量100~1 000 m L,平均(368.04±234.58)m L;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9±6.3)°降至术后的(8.5±3.0)°,末次随访时为(7.0±3.4)°,矫正率为75.8%。冠状面近端代偿弯Cobb角由术前(25.8±11.7)°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13.7±8.3)°,矫正率为46.9%。术后躯干偏移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率分别为53.1%和56.3%,且随访过程中躯干趋于平衡和稳定。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脊柱-骨盆序列均保持平衡,术后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同时可保留一定的活动节段,有效控制畸形的加重和近端代偿弯的进展,避免腰椎长节段的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经联合手术愈合后导致再骨折相关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联合手术再骨折患儿,分别对性别、是否合并NF1、踝关节是否固定、手术时年龄、再骨折时腓骨状态、再骨折处横截面积相对比进行无骨折生存分析.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8月,获得再骨折24例(21例患儿,其中3例发生2次再骨折),男15例,女9例;16例合并I型神经纤维瘤;伴有腓骨假关节12例,7例伴有腓骨髓腔狭窄弯曲,4例伴有腓骨髓腔狭窄无弯曲,1例腓骨假关节由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时平均年龄为3.4岁(0.8~7.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62.4个月(20~101个月);所有假关节愈合后均佩戴长腿保护性支具,均能在支具保护下负重行走.结果 男性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5.9个月,女性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2.4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NF1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0.4个月,合并NF1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6.8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固定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2.9个月,未固定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3.9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年龄≥3岁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34.2个月,小于3岁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5.4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腓骨假关节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2.5个月,腓骨假关节远端与胫骨假关节融合或腓骨完整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34.9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截面积相对比倒数值小于13.69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33.3个月,大于13.69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5.9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联合手术时年龄应大于3岁,需要固定腓骨假关节,增大假关节愈合处横截面积有望获得较长的骨性愈合时间,从而提高远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实现初期愈合后不同腓骨状态与再骨折、踝外翻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至2011年收治的59例Crawford Ⅳ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根据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实现初期愈合后的腓骨状态,将其分为CPT伴腓骨假关节组(A组)、CPT伴腓骨完整组(B组),比较这两组患儿的再骨折、踝外翻、胫骨外翻、肢体不等长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中有14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36.8%,30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78.9%,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8例,Ⅰ级:15例,Ⅱ级:3例,Ⅲ级:12例.27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71%,胫骨平均外翻7°(5°~20°).24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3.2%,平均肢体不等长1.26 cm (0.6~4.4cm).B组中有2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5%,11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52.4%,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10例,Ⅰ级:6例,Ⅱ级;3例,Ⅲ级:2例.8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42.9%,胫骨平均外翻2.9°(5°~13°).13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1.9%,平均肢体不等长1.48 cm (0.5~5 cm).A组的再骨折和踝外翻发生率比B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T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后伴有腓骨假关节者,其再骨折、踝外翻发生率高.CPT的治疗应该重视腓骨假关节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Ilizarov外固定器的加压和稳定功能及其他有关因素对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用Ilizarov外固定器加压治疗5例先天性胫骨假关系,同时局部行病变切除,植骨髓内针控制角度以及用足部配件以稳定踝关节。结果:经0.6-5年随访,4例患儿假关节愈合,已拆除外固定器,在支具的保护下负重,1例患儿2次采用本法治疗后愈合。结论: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治疗在于强调切除局部病变组织的重要性。同时,行胫骨近端骨延长术可能影响远端假关节的愈合。早日手术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联方案"(阶段性功能锻炼、佩戴胫骨延长辅助支具、延长速度个体化)预防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TP)胫骨延长治疗中膝关节屈曲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42例实施联合手术加胫骨延长治疗的CTP患儿临床资料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2例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4~17个月),外固定架平均佩戴时间228 d(118~456 d);平均延长长度4.4 cm,早期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指数52 d/cm;拆除外固定支架时膝关节功能优40例,良2例;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轴线移位、关节脱位、固定针折断、骨不愈合等。结论 "三联方案"预防CPT胫骨延长治疗后膝关节屈曲挛缩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骨骺未成熟患儿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并评估该方法对骺板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25例骨骺未成熟患儿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7例,Ⅲ型16例,Ⅳ型2例.均采用关节镜下跨骺板8字缝线法固定.术后予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主动伸屈关节,髌骨内推锻炼.采用通讯随访和门诊随访两种方法,依据膝关节IKDC,Lysholm,Tegner评分评价疗效.门诊随访患儿通过双膝正侧位X线片,对比测量双小腿长度有无差异、胫骨近端骺板愈合是否有异常,以评价该手术是否会造成生长抑制.结果 随访12~44个月(平均28个月),其中12例获门诊随访,10例获通信随访,3例失访.最后随访时,所有22例患儿恢复患侧活动度.门诊随访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98.58±2.23)分,Tegner运动能力评价平均为(6.75±0.45)分,IKDC主观评价平均为(95.25±6.34)分,客观评价10例A、2例B.KT-1000检查10例正常(双侧差异<3 mm),1例接近正常(双侧差异为3 mm),1例异常(双侧差异5 mm).随访结束双侧下肢长度无差别无畸形,双膝X线片对比未见骨骺过早闭合征象.通信随访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98.5±2.41)分,IKDC主观评价平均为(96.00±2.75)分.Tegner运动能力评价平均为(6.90±0.32)分.随访结束双侧下肢长度无差别无畸形.结论 关节镜下跨骺板8字缝线固定法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适宜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恢复快、避免二次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可以一并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并且不会造成生长板抑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不同手术年龄与术后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9例Crawford Ⅳ型CPT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CPT手术时年龄大小,将其分为小于3岁组(A组,34例)和大于3岁组(B组,25例),比较2组患儿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率、再骨折发生率,踝外翻、胫骨外翻和下肢不等长这些后遗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31例(91.2%)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其中,7例(22.6%)发生再骨折;14例(45.2%)发生踝外翻,平均踝外翻11.3度(5~25度);13例(41.9%)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平均外翻8.5度(5~20度);14例(45.2%)存在下肢不等长,平均下肢不等长2.4 cm(0.5~4.0 cm).B组21例(84.0%)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其中,7例(33.3%)发生再骨折;8例(38.1%)发生踝外翻,平均踝外翻13.8度(5~30度);12例(57.1%)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平均外翻9.5度(5~20度);16例(76.2%)存在下肢不等长,平均下肢不等长1.8 cm(1~3 cm).B组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1岁以上CPT患儿一旦形成胫骨假关节,如患儿无严重骨质疏松、营养状况较差等不利条件;即可考虑手术治疗,以减少术后下肢不等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及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钉固定治疗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科接诊的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患儿,在关节镜组医生首诊的患儿共12例(12膝),进行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钉固定,均获得随访,作为Ⅰ组;同期非关节镜组医生首诊的患儿共19例(19膝),进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其中16例(16膝)获得随访,按照年龄(±1岁)、性别选择其中的12例与Ⅰ组进行匹配,作为Ⅱ组.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Lachnmn试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KT1000记录双侧膝关节松弛度差异,术后平片按照Wilfinger给出的X线评价标准分级,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及是否存在骨骺早闭.应用PASS软件(V11.0.7,美国NCSS公司)确定所需样本量.应用两个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组Lysholm评分进行分析,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KT1000测量值进行分析,应用Fisher精确概率x2检验对两组Wilfinger X线分级C及D级占比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每组各4例,女性每组各8例;年龄8~14岁,平均年龄10岁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8~48个月).Ⅰ组12例骨折均获得并维持满意的复位,无内固定断裂、骨块松动、感染、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无关节活动受限,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97.5±2.0)分,Lachnmn试验、轴移试验均阴性,术后3个月内X线显示骨性愈合,按照Wilfinger给出的X线评价标准A6例,B4例,C2例,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未见骺板早闭现象.Ⅱ组末次随访时2例存在5°~10°伸直受限,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8.0±7.2)分,与Ⅰ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6.500,W=94.500,Z=-3.273,P=0.001<0.05),Lachnmn试验5例阳性、轴移试验2例阳性,X线评价B2例,C6例,D4例,两组Wilfinger X线分级C及D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0.667,P =0.003<0.05).结论 相对于保守治疗,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治疗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可更有效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可吸收软骨钉固定安全有效,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克氏针经皮旋转撬拨复位联合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JudetⅣ型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与早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由阜阳市人民医院应用改良克氏针经皮旋转撬拨复位联合弹性髓内钉治疗的23例儿童JudetⅣ型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5~14岁,平均9.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3 d;左侧13例,右侧10例;单纯桡骨颈骨折15例,合并尺骨近端骨折7例,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1例。按Judet分型:Ⅳa型15例,Ⅳb型8例;移位成角82.3°(72°~90°)。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次数、按照Metaizeau放射学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记录患侧和健侧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应用此方法治疗,手术时间15~36 min,平均22 min;复位次数1~3次,平均1.3次;平均透视次数7.2次(范围:5~12次),按照Metaizeau放射学标准评估复位质量,优21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术后长臂石膏固定3~4周后行肘关节及前臂旋转功能锻炼。术后2~5个月骨折愈合满意后取出弹性髓内钉。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1个月,平均随访10.5个月。末次随访患肢按Metaizeau放射学标准评估复位质量:优22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患肢屈、伸、旋前、旋后范围分别为(141.09±3.64)°、(4.91±2.63)°、(85.61±2.87)°和(86.26±2.94)°,与健侧(141.83±1.92)°、(5.40±1.27)°、(86.13±1.42)°和(86.83±1.7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再移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交叉愈合、骨骺早闭及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克氏针经皮旋转撬拨复位联合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移位严重的桡骨颈JudetⅣ型骨折,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容易"捕获"明显移位的桡骨头、快速精准复位、减少辐射暴露、并发症少等优点,早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患儿 :男 ,16岁。身高 182cm ,体重86kg。因“打篮球跳起时突感左膝疼痛、肿胀 ,不敢活动 2h”入院。检查 :左膝肿胀 ,触痛 ,可及骨擦感 ,胫骨结节处可触及凹陷 ,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左膝伸屈受限 ,余无明显异常。X线示 :左胫骨上端全骨骺分离 (Salter HarrisⅡ型 )骨骺后侧移位 ,左腓骨上段骨囊肿 ,并囊肿部位病理性骨折。入院后即予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复查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 6周后拍片复查示胫骨上端骨骺和干骺端愈合良好。讨论 :因膝关节侧副韧带大部分绕过胫骨近端骨骺止于干骨骺端 ,仅一小部分附着于骨骺 ,…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和胫骨骨折患儿骨与骨膜标本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水平,明确OPG及RANKL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骨与骨膜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由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7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组)和10例胫骨骨折患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BC法检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和对照组骨及骨膜中OPG、RANKL的表达,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发现OPG在CPT组(0. 08±0. 03)骨膜中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 11±0.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805,P 0. 01); RANKL在CPT组(0. 24±0. 07)骨膜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 15±0. 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707,P 0. 01); CPT组(2. 37±0. 29)病变胫骨骨膜中RANKL/OPG比值高于对照组(1. 09±0.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 792,P 0. 01)。OPG在CPT组(0. 17±0. 09)胫骨中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 26±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895,P 0. 01); RANKL在CPT组胫骨中的表达量(0. 68±0. 13)高于对照组(0. 33±0. 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4,P 0. 01); RANKL/OPG比值在CPT组(5. 12±0. 60)胫骨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 12±0.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4,P 0.05)。结论 RANKL/OPG失衡可能是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出现胫骨不愈合和骨吸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CPT)行胫骨近端延长的愈合指数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使用伊氏外固定装置行胫骨近端延长手术的57例CPT患儿临床资料, 平均随访时间72.9个月。根据愈合指数的平均值分组, 愈合指数小于57.1 d/cm为A组(n=32), 大于57.1 d/cm为B组(n=25)。于胫骨近端延长治疗结束后1个月行X线检查, 采用Li分类法评估骨痂质量, 并随访患儿胫骨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7例CPT患儿平均愈合指数为57.1 d/cm。A组手术时平均年龄为80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75.5个月, 平均延长长度为5.9 cm, 延长结束后1个月骨痂形态质量良好者占81%(26/32), 愈合指数为39.1 d/cm。B组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00.9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69.6个月, 平均延长长度为4.9 cm, 延长结束后1个月骨痂形态良好者占56%(14/25), 愈合指数为80.1 d/cm。57例中, 3例于胫骨延长过程中腓骨...  相似文献   

17.
一次性加压延长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长骨外固定器及Ilizarov器械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使假关节愈合及肢体短缩问题同时得到解决。本组4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术前肢体短缩4.0~10.5cm,通过一次性手术对假关节施行切除,加压固定,井应用Ilizarov器械对短缩肢体进行延长。假关节全部愈合,患肢延长4.0~12.0cm。结论:该手术可使假关节的肢体短缩及愈合两大矛盾同时得到解决,恢复患儿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利用改良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10例患儿,采用彻底切除病灶,带监测皮岛的游离或局部转移腓骨瓣移植,环式固定架外固定加髓内针内固定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治疗.结果 经1~3.5年(平均2.1年)随访,10例患儿中9例胫骨假关节完全愈合,不需支具保护即能负重行走,且随访期间未出现再骨折现象,但均遗留肢体短缩,1例假关节复发.结论 最大限度的避免一切影响骨质愈合因素: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改善局部血循环,牢固的外固定及中心固定,改良术式能提高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upgrad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 Methods Te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 were admitted in this institute. All of them underwent our new operation including resection of the tibia pseudarthrosis, ablation of part of tibia, transplantation of free fibula with flap, and vascular bundle implantation. The long-term result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Results Results was obtained in all 10 cases after 6 months. Nine cases healed completely and could walk with no support. There was no refracture during 1 to 3. 5 years follow-up (mean 2. 1 years). All patients had limb shortening. And only one case recurred. Conclusions The new surgical method, resection of impaired tissue and improvement of blood supply,could get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治疗Ⅱ、Ⅲ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手法复位失败的Ⅱ、Ⅲ型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患儿12例,行关节镜下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4.4个月(12~32个月),Lachnmn试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Tegner分级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后X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2例骨折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后3个月内骨性愈合,X线检查未见骺板早闭现象.未见关节纤维化内固定松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6.7±2.2分,Tegner评分术前术后分别为2.8±1.1和7.5±0.9.结论 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是治疗Ⅱ、Ⅲ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干骺端骨折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8岁7个月至14岁,平均12岁1个月.根据AO儿童长骨骨折分型:43-M/3.1型12例,43-M/3.2型3例.43t-M/3.1型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Gustilo Ⅰ型).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5个月,平均2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4.2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5例(88.2%),良2例(11.8%),优良率100%.伤侧肢体过度生长-5mm~11mm,平均3mm.切口浅表感染、内植物局部不适及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各1例.无深部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断钉、内同定松动及继发骨折移位,无骨折迟延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及内植物取出后再骨折,无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同定治疗大龄儿童胫骨远干骺端骨折符合BO理念,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术后可早期行关节功能练习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