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冯健  周一星 《城市规划》2002,26(1):58-65
首次利用第 5次人口普查 (2 0 0 0年 )的数据 ,结合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 ,对杭州市36年来的人口空间变动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时段人口空间变动的特点形成了基于空间集聚与扩散作用的杭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郊区化发展与杭州城市形态的演化关系密切 ,它使“手状”的城市形态不断充实并向外蔓延 ,逐渐演化为“扇状”的形态 ;面对郊区化 ,传统的“集聚式发展”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也面临转变。  相似文献   

2.
50年来广州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彦  周春山 《城市规划》2006,30(7):27-31
利用建国以来广州市人口和城市建设方面的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人口规模分布和城市规划方案特点,对比两者之间的联系,得出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的结论。具体而言,城市规划影响人口内部迁居和引导人口疏散、外迁,人口分布则为城市规划功能分区指明方向,影响近期建设重点和具体项目的落实等等。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变动分析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新数据源与技术方法的支撑下, 把握城市在场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了 解居民对城市资源时空配置的差异化需求 和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以北 京中心城区为例,本文利用2017年连续4周 的联通手机信令数据,以500 m×500 m尺度 的栅格单元分析在场人口的分布、流动性及 时段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在场人 口主要分布在六环以内,呈现“多组团状”分 布,部分空间单元在场人口高达居住人口的 6~38倍;二、在场人口的流动性形成依托环 线的明显的圈层结构,二环以内的第一圈层 随机流动性人口居多,二环至五环之间的第 二圈层规律流动性人口居多,五环以外的第 三圈层静止人口居多;三、北京市工作日在场 人口较休息日更多,一天中局部空间的在场人口密度波动极大,并且各类典型城市空间具有鲜明的时段变化规律。最后,提出面向在场人口 的城市设施配置及人口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取"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对近10年来杭州城市人口空间变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郊区通勤人口的交通出行调查,界定杭州都市区空间范围及其未来生长空间。研究发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已成为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一主六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新时期杭州大都市多中心的空间形态,构建不同空间尺度的多中心体系,以引导城镇化人口合理集聚和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功能,从时空二维角度,对上海市西北近郊嘉定区人口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分别根据村、居委和街、镇行政辖区范围建立空间分析单元,对近10年间人口数据的空间特征变化进行了描述、比较、分析和关联,初步发现了一些人口空间规律,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0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口疏解以及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1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新时期杭州市区的人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市区和主城两个层面对杭州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引导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合理分布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0):39-40
本文从关于人口红利的认识、人口红利的测量。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近十几年来的中国学者做的较为重要的研究做了梳理,并从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研究做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简评。  相似文献   

8.
利用代际交叠模型与 PSR 模型分别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与人口跨际流动对房价的影响;利用基于面板数据的一般计量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少儿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数量均与房价呈现反向变动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常住人口、人力资本、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抚养及住宅投资额对各大城市房价均起到了正向作用;经济距离加权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距离间的联动效应是造成人口流动进而引起房价变动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福州市近十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图表分析、模型拟合分析、对比分析等分析手段,对近十年福州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发现,福州市人口仍不断向中心集聚,但中心区人口已有向外扩散的趋势。对比国内相当发展水平的城市发现,福州市的人口空间变化所处阶段明显滞后于这些城市。  相似文献   

10.
以孝汾平介灵区域为实证,研究表明:乡村聚落平均规模偏小,中小等级聚落偏多,聚落规模分异程度较大;乡村聚落人口主要向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发展区流动,人口变动表现出较强的地形和中心城区指向。基于乡村聚落人口空间动态特征,从分类引导、分区调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三个方面提出乡村建设规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武汉都市发展区工程地质三维模型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武汉都市发展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钻孔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对钻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结合研究区的地表地形参数等,在Map GIS-TDE软件平台上实现了武汉都市发展区地层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岩土地层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变化规律,为进一步认识武汉市工程地质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仝闻一  赵捷 《中外建筑》2010,(8):125-126
在参与武汉市主城区控规项目的过程中,针对武汉市上位规划对各控规单元人口预测的严重误差问题,对武汉市控规编制工作中各编制地块规划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套较为可行的分析计算方法,用以指导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各编制单元规划人口的制定,并为今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A framework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es in a continuing process of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migration behavior are the major source of change in re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cremental logit models are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changes in migration behavior are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the localization of employment and changes in the demography of the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patterns of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the 1970s differed substantially from the patterns of earlier decades." Data are from official and other published sources.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改进城市断裂点理论并运用公式,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选取涉及各城市综合实力的2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用以测算各城市断裂点位置,得到该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实际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地铁2号线洪山广场—中南路区间,双洞隧道近距离穿越高层建筑物群为例,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计算软件,模拟地铁双洞隧道矿山法开挖过程。分析隧道穿越建筑物前、侧穿过程以及离开后3个阶段建筑物的沉降、土层应力变化规律。并将不同施工方案引起的邻近高层建筑物结构沉降、应力重分布、塑性区分布以及倾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受隧道与建筑物的交互影响作用,先施工远离建筑物的隧洞施工的方案对邻近建筑影响最小,以此对隧道穿越高层建筑物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6.
Airola TM  Parker RA 《环境与规划A辑》1983,15(11):1,457-1,474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examined using the state of New Jersey over the period 1970-1980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to the rural-urban fringe and identifies those types of municipalities that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growth during the 1970s. Furthermore, it finds that the factors that account for population growth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 are not only those associated with suburbanization, but also those associated with nonmetropolitan growth.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population growth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 varies not only by municipal type but also by race."  相似文献   

17.
徐仁林  陆晓焜  李志 《规划师》2005,21(7):73-75
莘庄95号地块方案设计遵循城市环境与建筑的体化设计原则,从城市的大环境出发,以现有的城市条件为基础,台理地进行功能配置、总体布局和空间形态的设计,使人、建筑与城市三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18.
China's urban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has developed for years. The dual division between registered population and migrant population in cities still exists. While local governments undertake responsibility of the housing security through intergovernmental duty division, it is not appropriate because housing security is a kind of national income redistribution that belongs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which it proposes thre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xisting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First, we should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income redistribution carried ou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rvices provided by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fi scal expenditure of the local, provinci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Second,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status. Third, the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should protec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and migrant families.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班玛碉楼营造技术”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加卜着藏族碉楼是其典型代表。从空间特征和技术做法两个方面研究其营造技艺,总结出柱网结构的平顶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造方式简洁的营造特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增长影响因素的多样和动态性使城市的空间生长在不确定中不断寻找平衡点,遗传算法思想正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这种城市空间增长的动态性理念。通过对空间增长适宜度的量化研究,试图找出通过遗传算法量化计算获得不同发展目标下的多种城市空间增长方案的方法和策略,并对该方法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改进的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