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室内进行桑天牛成虫饲养,并对其取食、交配、产卵、刻槽等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在同一构树枝上取食时有部位选择行为,其先试探选择2~5个部位,选定后连续取食;雌虫的日取食量明显大于雄虫;成虫求偶交配行为分为求偶、抱对、交配、拆对等阶段;雌成虫刻槽产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明显区分为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成虫取食高峰期为6:00—8:00,次高峰期为12:00—14:00,上午取食量占日取食量的一半以上;求偶时间可达78~148 s,平均约119.56 s;每次交配的持续时间为312~605 s,平均约445.62 s;雌成虫咬刻槽的时间为15~25 min,每产1粒卵的时间为3~5 min;桑天牛成虫在1 d内产卵最多的时间段是20:00—22:00,约占日产卵量的1/3;产卵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雌成虫交配后可持续产卵1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先锋树种,而星天牛对木麻黄海防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选育抗性优良品种是控制星天牛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以福建惠安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中48个无性系为测定材料,2010—2012年通过对各木麻黄无性系抗虫能力的林间调查以及林间人工接虫鉴定其抗性的方法,以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羽化率及无性系生长情况等为指标,确定了惠13、惠76、惠83等3个无性系为抗虫优良无性系。这3个无性系林木上,星天牛林间幼虫虫口密度小于0.12头/株,有虫株率低于12%,成虫羽化率为0; 幼虫在被人工接种后能生存并到成虫的不超过20%。惠58、惠88等2个无性系为感星天牛的无性系,其虫口密度在1.0头/株以上,有虫株率超过了66%,成虫羽化率在35%以上; 幼虫在被人工接种后能完成生活史的高达60%以上。因此,筛选出的3个抗性无性系可做为抗星天牛的优良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在光暗周期14L/10D、恒温28℃、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交配行为和雌蛾的产卵行为.结果显示:樟巢螟成虫在光周期不发生交配行为,进入暗周期后少数雌雄蛾开始发生交配行为.从暗周期5h开始雌雄蛾交配率明显上升,并且在暗周期6.5~7 h达到交配高峰期;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不同,以2~3日龄的成虫交配率较高,高峰期交配率达到43%;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预交配期和成功交配期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周期5~9h.雌蛾产卵全程都在暗周期内,交配后第1天有少许雌蛾开始产卵,第2天产卵雌蛾开始大量增加,第3天时达产卵高峰,而第4天产卵量急剧下降,其中在第2天和第3天达到产卵总数的84%;室内条件下卵块为2~3层的层堆,每卵块平均47.6粒.雌雄蛾的交配率及雌虫产卵量和虫龄有着显著的曲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研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羽化后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起始和结束日期、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及百分比、传播松材线虫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取食数量、寿命、传播松材线虫时长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等,为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松墨天牛羽化前在松材线虫病疫区收集松材线虫病病死马尾松疫木,将疫木截为1.0~1.5 m长木段并置于室外大养虫笼(2.0 m × 2.0 m × 2.0 m)中,在天牛羽化期间逐日收集新羽化的松墨天牛,并用1年生新鲜马尾松枝条(直径1~2 cm,长度25~30 cm)于室外养虫笼(0.5 m × 0.5 m × 0.5 m)中单只喂养。每3天更换1次枝条,并用测量纸测量天牛在枝条上的取食刻痕面积记为取食天牛数量,然后将枝条剪碎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天牛取食枝条中的松材线虫;统计每头松墨天牛每3天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及传播松材线虫的起止日期。天牛死亡后将天牛剪碎用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天牛体内残余松材线虫,统计松墨天牛成虫寿命及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结果】羽化初期传播松材线虫的天牛比例较低仅为16.7%,大多数(77.8%)松墨天牛集中在羽化后的7~12 d开始传播松材线虫。大多数(88.8%)松墨天牛在羽化后的16~30 d结束松材线虫传播。松墨天牛羽化初期传播线虫的数量较少,但1周后传播线虫数量迅速上升,并在天牛羽化后的12和24 d出现传播松材线虫的两次高峰;松墨天牛羽化1个月后维持在较低传播水平继续传播松材线虫至结束。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平均数量为(4 303.3±7 399)条。大多数(94.4%)松墨天牛未能将携带的松材线虫全部传播到松枝上,平均传播松材线虫数量为(490.7±611.6)条,传播比例为29.8%。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平均时长为(15.4±7.8) d。松墨天牛平均寿命为(37.8±5.6) d。【结论】雌雄松墨天牛羽化后起始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无显著差异,但结束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存在显著差异;松墨天牛起始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较为集中,但结束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较为分散,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起止时间的特性可能与线虫在天牛体内的生理变化有关。雌雄天牛携带和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雄天牛传播松材线虫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差异。松墨天牛携带的线虫数量越多、传播松材线虫持续时间越长,则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越多。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时长不受天牛寿命以及天牛携带线虫数量的影响。松墨天牛传播线虫的数量与天牛寿命无关,但是松材线虫对天牛寿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松墨天牛羽化后的取食量在整个成虫阶段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无明显规律性,天牛取食数量与线虫传播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和田间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成虫羽化大多在10:00~14:00羽化。其羽化率为70%~95%,性比为1∶1,成虫寿命在平均气温30 7℃时,1~4d;平均气温18 9℃时,最长达24d。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表皮取食,每雌24h内平均可造成11个取食点,雄成虫在雌成虫造成的取食点上取食。成虫具有趋光性、趋绿性、趋上性和趋黄性,一张18 4cm×14 8cm的诱虫黄卡20d可诱杀成虫2280头。卵历期在平均气温28 6℃时,为3~4d,19 5℃时为10d,15 4℃时为14d。幼虫历期在平均气温23 6℃时为4d,19 5℃时为6d,19 1℃时为8d,幼虫在豇豆上的潜道平均长76cm,潜食速度随着龄期增大而加快。前蛹期一般为2 1~3 5h,前蛹具负趋光性。蛹历期在平均气温28 02℃条件下为8~9d,蛹期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蛹蜂比为1∶100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测定室内人工繁蜂的最适交配期和接蜂暴露期。结果表明:当小蜂羽化出蜂后交配48~72 h时,寄生率(93.3%~94.2%)、羽化率(87.5%~90.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010.4~1 213.3头)等寄生指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24 h时的值(p<0.05),极显著高于0 h和96~144 h时(p<0.01)的值;当寄主蛹暴露给寄生蜂2~3 d时,寄生率(87.5%~95.8%)、羽化率(86.7%~95.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274.5~1 365.6头)等繁蜂指标也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暴露期处理(p<0.05)。综合考虑蜂龄对寄生效果的影响,选择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殖的最适交配期和暴露期分别为羽化出蜂后2 d和2~3 d。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抗生素处理德国小蠊,比较共生菌去除前后德国小蠊卵荚脱落率、幼虫孵化率、羽化率、雄雌虫比例(雄/雌)、成虫寿命以及平均生长历期等方面的差异,并计算其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无共生菌德国小蠊卵荚脱落率升高20%,幼虫孵化率降低23.3%,正常羽化率减少8.8%,成虫寿命缩短(雄虫5.6 d,雌虫6.5 d),生长历期延长3 d,雄虫/雌虫比例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共生菌德国小蠊相对生物适合度为0.61,显示出明显的适合度劣势,表明共生菌对德国小蠊的繁殖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揭示共生菌影响德国小蠊生物适合度的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开发以昆虫共生菌为靶标的新型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桑天牛成虫出现盛期6月下旬7月初;雌雄比为1:1.3;多次交尾,交尾前期4—6天;孵化率在64%以上.~(6O)Cor辐照对雄虫寿命及交尾的影响,没有对可育率的影响显著.经1.9万伦琴处理的饲养雄虫,寿命及交尾变化不大,可育率却明显降低仅为9%,而且子代幼虫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9.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 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39 8e0.076 7D;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65 8e0.252 8D;全长(L/mm)和体质量(M/mg)的关系式为M=0.006 5L3.267 3.对170尾仔、稚、幼鱼的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摄食率达95.88%,饱食率达77.65%.饱食量(F/mg)与体质量(M/mg)呈直线相关,F=0.043 3M-0.003 9,大多数仔稚鱼在30 min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的消化时间为1~2 h,稚鱼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1.5~3 h和2~4 h.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鱼白天摄食、晚上不摄食,前期仔鱼在8:00和18:00摄食量较大,后期仔鱼在8:00和16:00摄食量较大,稚鱼昼夜均摄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中午12: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获得虫龄整齐、生理状态一致的幼虫及虫体内无松材线虫的成虫,开展了松墨天牛的室内人工饲育技术研究。【方法】 利用自行配制的人工饲料3种配方:A(松树木屑100 g+琼脂40 g+蔗糖20 g+酵母粉12.5 g+安息香酸钠2 g+山梨酸钾1 g+0.5 mol/L H2SO4 10 mL+水800 mL)+B(松树木屑100 g+琼脂40 g+蔗糖20 g+酵母粉12.5 g+安息香酸钠2 g+山梨酸钾1 g+0.5 mol/L H2SO4 10 mL+胆固醇1.5 g+抗坏血酸4 g+酪蛋白20 g+氯化胆碱1 g+水800 mL)+C(松树木屑100 g+琼脂40 g+蔗糖20 g+酵母粉12.5 g+安息香酸钠2 g+山梨酸钾1 g+0.5 mol/L H2SO4 10 mL+麦胚粉25 g+胆固醇1.5 g+抗坏血酸4 g+酪蛋白20 g+氯化胆碱1 g+水800 mL),比较了人工饲料配方对松墨天牛发育历期及生活力的影响。【结果】A、B、C 3种人工饲料饲养的松墨天牛幼虫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发现取食配方A的幼虫发育历期平均为(90.6±9.3)d,蛹期为(11.9±1.3)d,化蛹率为6.4%,羽化率为66.7%。化蛹7 d后,雌、雄蛹质量分别为(0.37±0.03)g和(0.30±0.04)g; 羽化7 d后,雌、雄成虫体质量分别为(0.27±0.03)g和(0.21±0.02)g,取食配方B的幼虫发育历期平均为(71.9±4.0)d,蛹期为(12.8±0.7)d,化蛹率为18%,羽化率为75.8%。化蛹7 d后,雌、雄蛹质量分别为(0.33±0.02)g和(0.27±0.03)g; 羽化7 d后,雌、雄成虫体质量分别为(0.29±0.02)g和(0.22±0.03)g,取食配方C的幼虫的发育历期平均为(71.3±2.0)d,蛹期为(11.1±0.3)d,化蛹率为58.3%,羽化率为88.1%。化蛹7 d后,雌、雄蛹质量分别为(0.63±0.03)g和(0.49±0.03)g; 羽化7 d后,雌、雄成虫体质量分别为(0.53±0.03)g和(0.43±0.03)g。【结论】 以取食配方C饲养的天牛幼虫,其发育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以取食配方A和B饲养的天牛。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地理区域蝙蝠蛾(Hepialus sp.)的繁殖力,比较了5个地理区域蝙蝠蛾的蛹重、成虫畸形发生率、寿命和产卵量。结果表明:SGH组雌、雄蛹重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蛹重与成虫寿命无明显相关性; SGY组成虫畸形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 SGH组平均怀卵量最高为(661.82±21.02)粒,但产卵率仅为(71.70±4.81)%,显著低于其他4组,SGY组产卵率可达到(89.98±1.73)%;表明人工饲养获得的成虫在原产区可正常进行交配产卵,试验结果为低海拔室内饲养蝙蝠蛾的虫源获得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黄二星舟蛾Lampronadata cristata(Butler)在交配过程中存在着雄虫内阳茎内角状器向雌虫交配囊的转移。交配囊内精包、内阳茎内角状器及交配囊内精包与角状器的共存关系可以作为判别黄二星舟蛾雌雄成虫交配状况的形态指标。应用上述指标,测定了紫金山栎林内黄二星舟蛾的交配次数与交配率。  相似文献   

13.
灭幼脲对桑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经 5 0 0mg/kg的灭幼脲处理的构树枝条饲养桑天牛成虫后进行交错配对实验 :处理雄虫 (T♂ )×处理雌虫 (T♀ )、对照雄虫 (U♂ )×处理雌虫 (T♀ )、处理雄虫 (T♂ )×对照雌虫(U♀ )、对照雄虫 (U♂ )×对照雌虫 (T♀ ) ,并对各处理组的成虫寿命、产卵量、子代卵孵化率、孵化历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灭幼脲处理桑天牛后成虫寿命比对照成虫缩短 6~ 7d ;处理各组产卵量下降 ,其中T♂×T♀组比对照组降低 2 8.71 % ;T♂×T♀及U♂×T♀两组子代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 61 .0 3%和 61 .5 2 % ;灭幼脲处理后子代卵的孵化历期都比对照组子代卵延长 ,分别为 1 2 .38,1 1 .93及 1 1 .64d ,而对照为 1 1 .1 8d  相似文献   

14.
越冬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老熟滞育幼虫,由田间引入实验室后,终止滞育发育的历期参差不齐,越冬代成虫羽化早的与晚的相差可达20多天。本实验观察了不同时期羽化的成虫,对其子代的发育有何影响。观察结果表明,早期羽化的成虫其所生之后代,正常化蛹率高,可达61.63%;蛹重也较重,雌蛹重106.33±8.51mg((?)±SE,下同),雄蛹重70.76±5.81mg。中期羽化成虫的后代,各项指标居中,正常化蛹率为59.52%,雌蛹重82.33±8.97mg,雄蛹重61.47±8.88mg。而晚期羽化成虫所生之后代,则正常化蛹率最低,只约50.15%,蛹重也最低,雌蛹重79.88±6.67mg,雄蛹重58.18±6.41mg。性比值(雄/雌)从早期,中期至晚期羽化者的后代由高变低,分别为1.05、0.93和0.89,意义不明,可能是雄虫发育一般早于雌虫之故。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人工饲养玉米螟中,引进野生种群时,宜选用早期终止滞育羽化的成虫所产之卵繁衍后代,生命力较强,种群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幼虫体质量、体长、结茧时间、成虫羽化率、羽化时间、雌雄比、成虫体质量及SOD、CAT、POD保护酶活力等指标,比较了以大麦虫和黄粉虫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人工饲料与松墨天牛幼虫(对照组)饲养的花绒寄甲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经检验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花绒寄甲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此种人工饲料适合于花绒寄甲饲养。  相似文献   

16.
罗布麻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罗布麻居群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昆虫、繁育系统(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进行初步研究,为罗布麻引种栽培和繁殖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罗布麻花期为6月~8月,果期9~10月,单花持续时间为4~5d;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11:00~12:00为最高,花粉活力最高达78%以上,且能维持3d,之后明显下降,柱头从花蕾到开花第4d都具有可授性;柱头与花药之间仅有1mm的空间距离,自然条件下以自花授粉为主,但存在异花授粉的可能性;主要访花昆虫以膜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其中,姬蜂是主要传粉者,13:00~14:00为访花高峰期,昆虫访花频率最高峰与柱头可授性部分重叠;花粉-胚珠比(P/O)为37,杂交指数为2,说明罗布麻可能为兼性自交的交配系统。  相似文献   

17.
张亚  肖保衡  吴明江 《广西科学》2016,23(3):234-240
【目的】研究经热提醇沉得到的羊栖菜多糖(SFPs)对黑腹果蝇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85℃热水煮提,乙醇沉淀,氯化钙去除褐藻淀粉等多种工序提取羊栖菜多糖,并分析其化学性质;以黑腹果蝇为实验对象,研究羊栖菜多糖浓度对黑腹果蝇幼虫体型、体重和羽化的影响。【结果】经热提醇沉得到的羊栖菜多糖纯度较高,总糖含量高达81.93%,分子量和单糖组成较稳定。与对照组相比,经羊栖菜多糖处理后,黑腹果蝇在体型和体重上均有增加。实验组0.1%♀和1.5%♀与对照组CK♀存在显著差异(P0.05),0.5%♀组与对照组CK♀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0.1%♂、0.5%♂、1.5%♂与对照组CK♂存在显著差异,但实验组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其中1.5%♂组增重最为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幼虫孵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黑腹果蝇从卵至羽化为5~8d,0.1%和0.5%组为6~9d,1.5%组为6~10d。0.1%♀、1.5%♀、0.1%♂组与相对应的对照组相比,羽化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对比羽化成虫雌雄比例,只有1.5%组与CK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经热提醇沉法提取的羊栖菜多糖性质稳定,能降低黑腹果蝇幼虫羽化率,延长幼虫羽化时间,对果蝇后代的雌雄比例略有影响,同时可以增大成虫体型,增加成虫体重。  相似文献   

18.
对福州市仓山区9条主干道绿化带的行道树树种、种植结构和交通噪声、车流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8:00~12:00及14:00~17:00时段,中心城区干道交通噪声在65.28~77.38 dB之间,污染较严重.绿化带配置方式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单一乔木型和乔木+灌木型占76.5%.9条干道交通噪声的平均消减率为0.42%~7.31%,在监测点b(行道树冠在人行道方向的垂直投影点)处消减率以六一南路的最高(为3.86%),点c(离b点3 m)处则以三高路的最高(为5.90%).结合行道树种与配置方式,以乔木+乔木+灌木+草坪型(白兰花+大花紫薇)的减噪效果最佳(点b和c处减噪率分别为3.95%和7.28%).因中心城区干道绿地面积有限,行道树树种及其配置模式是影响绿化带减噪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条纹叶甲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解剖表明,卵巢发育可分5级:乳白透明期、卵黄沉积期、成熟待产期、产卵盛期、产卵末期.本文描述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的识别特征,为预测发生期与发生量提供依据.同时对条纹叶甲的羽化节律作一研究:(1)在室外自然暗条件下,成虫的羽化高峰为11—17时;(2)在室内自然温度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两种处理的羽化高峰均为11—17时;(3)在25℃恒温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黑暗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8—14小时;光照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14—20时,在2—5时羽化率最低.这表明成虫羽化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20.
结果表明,白背飞虱(5龄若虫、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在18~34℃的温度区间内均能在不同生育期的水稻上传毒,传毒率在3.3%~41.2%间.介体发育阶段、环境温度和水稻生育期均能显著影响该虫的传毒能力(P0.01),不同发育阶段白背飞虱的传毒能力依次是5龄若虫短翅型成虫长翅型成虫;26℃时该虫传毒率最高,其次是22℃,最后依次是28℃、18℃和34℃;苗龄越低传毒率越高.这三者中任意2因素间都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它们对该虫传毒的影响顺序依次是温度水稻生育期介体发育阶段环境温度×介体发育阶段环境温度×水稻生育期介体发育阶段×水稻生育期.不同品种的感染率不同,5个品种感染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陵两优268(41.7%)、金优899(37.6%)、金优284(36.2%)、培两优981(32.1%)和威优644(29.3%).其中,陵两优268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金优898和金优284之间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威优644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其它品种(P0.05).禁食时间在12 h以上时,该虫传毒能力显著降低(P0.05).白背飞虱在稻苗间的传毒效率与水稻品种、环境温度、该虫发育阶段、水稻品种及生育期、该虫禁食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其中水稻生育期、温度和白背飞虱的发育阶段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