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最近研究表明 :在培养的人体血管内皮细胞中 ,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可直接上调一氧化氮 (NO)合成酶的表达及激活该酶 ,进而增强内皮NO产生的能力。给予致动脉硬化食物喂养持续 2年 ,再给予普伐他汀治疗 2年的猴动脉与未用普伐他汀猴动脉相比较 ,前者血管扩张功能较好 ,粥样硬化斑块更稳定 ,这些改变是独立于血浆脂蛋白浓度的。因此 ,他汀类除对血脂的作用外 ,还有直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不清楚在人体内他汀类是否也能引起动脉壁NO活性提高 ,并独立于其降胆固醇作用。本研究评估了一组冠状动脉疾病 (CAD)而不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血小板表面活性蛋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CD63 )、溶酶体膜蛋白 (CD62P)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I)的影响。方法 :将 7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普伐他汀组 (38例 )及常规治疗组 (32例 ) ,比较观测治疗 8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的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及血小板CD63 、CD62P、血浆PAI 1、内皮素 1(ET 1)变化。结果 :普伐他汀组治疗 8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血小板CD63 、CD62P及血浆PAI 1、ET 1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 <0 .0 1)。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在治疗 8周后迅速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功能 ,同时显著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及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有无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基线及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9±5.11比10.64±3.82,P=0.029),而两组间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别(20.37±9.29比18.41±5.83,P=0.22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较术前明显降低(5.26±7.20比7.86±5.51,P=0.037),而药物治疗组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前后对比无明显变化(7.14±6.99比7.91±4.52,P=0.401);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在两组之间及各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受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一步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人,随机分为阿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40mg,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29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心绞痛者为1.37±0.52 g/L,心肌梗死者为2.23±0.45 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0±0.22 g/L(P<0.05),心肌梗死患者较心绞痛者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两周,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8±0.45 g/L降至0.52±0.22 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5±0.50 g/L降至1.77±0.60 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伐他汀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普伐他汀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5 8例冠心病 (CHD)患者 (A组 )及 30例健康人 (B组 )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技术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A组服普伐他汀 6个月后复查。结果 :A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均低于B组 [分别为(2 .85± 2 .77) %∶(8.14± 3.6 5 ) %、(16 .6 8± 5 .71) %∶(2 4 .83± 6 .79) % ,均P <0 .0 1],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分别为 (6 .4 5± 3.82 ) %∶(2 .85± 2 .77) %、(2 2 .4 6± 6 .37) %∶(16 .6 8± 5 .71) % ,均 P <0 .0 1]。结论 :普伐他汀对CHD患者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较好的治疗价值 ,与其非调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普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可引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积极降脂治疗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选择了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部分指标 ,旨在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早期降脂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 ,以探讨降脂治疗对急性冠脉事件的作用及其机制。1 资料与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42例 ,男 2 7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 8.6± 11)岁。血浆总胆固醇 (TC) >5 .2mmol/L和 (或 )甘油三酯 (TG) >1.82mmol/L。排除射血分数小于 40 %的患者和最近 8周服过降脂药物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普伐他汀组 (2 3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年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临床证据的回顾,讨论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探讨采用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方法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总病死率的可行性。临床证据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识别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提高对血管和血管外活动性炎症反应的认识。炎症干预的临床证据同样也说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有效,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或接近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8.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 ( 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中的意义。方法 选自住院的病人 2 17例。分为 4组 :1急性心肌梗死 ( AMI)组 5 0例 ;2无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 NSTEMI)组 45例 ;3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组 82例 ;4稳定型心绞痛 ( SA)组40例。应用火箭电泳法测定各组 CRP值 ,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 CRP浓度 ( 17.62± 8.43 ) mg/L和 NSTEMI组 ( 16.5 3±7.89) mg/L明显高于 UA组 ( 12 .87± 5 .76) mg/L和 SA组 ( 7.94± 3 .76) m g/L ,UA组 CRP浓度明显高于 SA组 ,而 AMI组与NSTEMI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炎症反应在 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CRP水平可作为 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即刻以及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表达水平;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的含量;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选择健康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作对照,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前后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明显增高(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CD62p、CD63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24h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假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降低(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血浆假血友病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或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且介入术后24h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也较术前升高(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P<0.05),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损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受到一定损伤,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及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组 5 1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1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P) 36例 ;选择 2 2例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血清 C-反应蛋白 (CRP) ,用高分辨率超声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引起的流量介导血管扩张 (FMD)与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 (NTG)。结果  ACS组 CRP高于对照组(0 .94± 1.45 mg/ dl vs0 .2 7± 0 .2 1mg/ dl,P<0 .0 5 ) ,AMI亚组 CRP明显高于 UAP亚组与对照组 (1.6 4± 1.82mg/ dl vs0 .6 5± 1.17m g/ dl、 0 .2 7± 0 .2 1m g/ dl,P<0 .0 5 ) ,UAP亚组高于对照组 (0 .6 5± 1.82 m g/ dl vs0 .2 7±0 .2 1m g/ dl,P>0 .0 5 )。ACS组的 FMD明显低于对照组 (4 .6 1± 2 .2 1mm vs9.2 3± 3.45 mm,P<0 .0 5 ) ,而 NTG与对照组比较则无差别。经 logisitic回归分析 ,CRP的风险比值 (OR)值大于 1,是 ACS的危险因素 ,FMD的 OR值小于 1,是 ACS的保护因素。经前进法观察 CRP与 FMD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C-反应蛋白升高 ,内皮功能受损 ,二者是 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调脂及抗炎作用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的探讨40 mg/d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调脂及抗炎作用。方法将9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用药后4、12、24周检测两组患者血脂、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对比两组调脂及抗炎作用差异。结果①用药后12周,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用药后24周,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②用药后12周,试验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用药后24周,试验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③降脂强度与病人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下降趋势呈线性正相关。④随访期内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安全可靠。②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可显著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脂达标率。③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炎症因子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更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相关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胸痛发作3 h内就诊患者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临床最终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非缺血性胸痛组。分别在胸痛0~3 h、3~6 h、6~12 h采血检测骨髓相关蛋白,比较不同时段、不同取样途径骨髓相关蛋白变化规律。结果胸痛0~3 h、3~6 h和6~12 h骨髓相关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血和同期外周静脉血骨髓相关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0~6 h骨髓相关蛋白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最适cut-off值为8.5 mg/L,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 0.815~0.981),灵敏度为60.7%,特异度为95.0%。结论骨髓相关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作为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表达改变情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 ,以健康成人 2 2例作对照 ,取外周静脉血后 ,利用凝胶色谱柱法收集血小板 ,用同位素两步色谱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蛋白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基础状态下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正常人为 95 6 .0± 4 8.2pmol 10 8血小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 5 2 5 .5± 6 0 .8pmol 10 8血小板 ,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组胺刺激后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与正常人相比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 ,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可能是其血小板活化的机制之一。由于血小板粘附 ,聚集白色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事件 ,这对我们认识冠心病发病机理、开发临床新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影响。方法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后服用血脂康,在服药前、服药后7天和30天分别收集静脉血1 mL,以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及相应酶原。正常对照组为25例健康自愿者。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酶原明显增高(P<0.01)。与服药前相比,服用血脂康后7天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及相应酶原无明显变化,服药30天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下降(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酶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酶原明显增高,血脂康可以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2。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静息性胸痛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患者64例,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痉挛组,n=46例)和非痉挛组(对照组,n=1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的血脂谱及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血脂水平,痉挛组接受至少6个月的钙拮抗剂、调脂治疗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复查ET-1、No及血脂。结果:痉挛组患者的血清ET-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联合治疗6个月后,ET-1、LDL-C及TG水平均显著降低,NO及HDL-C均显著升高(P<0.05);胸痛发作频次由(6±3)次/月减少到(1±2)次/月(P<0.001)。痉挛组ET-1水平与LDL-C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r=-0.48,P<0.05)。NO水平与LDL-C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而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r=0.69,P<0.01)。结论:ET-1升高和NO储备降低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LDL-C和HDL-C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相关因素,联合治疗在改善血脂代谢的同时能逆转内皮细胞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探讨CD31bright/AnnexinV+内皮微粒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非冠心病患者26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结果 与非冠心病患者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显著增加(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之间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入选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独立正相关(r=0.28,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呈正相关(r=0.31,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增多,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损伤严重.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增高可能与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冠心病的关系,以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29)、稳定型心绞痛组(n=26)及对照组(n=21).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比较三组患者间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显著增高,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呈正相关,而与用药情况、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Gensi-ni评分不相关.结论 血清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显著增高,是独立于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生物标志物.血清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用阿托伐他汀、合用依折麦布加阿托伐他汀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入选1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联合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依折麦布10 mg),服药12周后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TC、LDLC、ET-1、NO的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TC、LDLC、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TC、LDLC、ET-1降低更明显,NO升高更明显(TC:3.20±0.55 mmol/L比4.28±0.59 mmol/L,P<0.01;LDLC:1.92±0.33 mmol/L比2.63±0.53 mmol/L,P<0.01;ET-1:3.88±1.15 ng/L比4.49±0.85 ng/L,P<0.05;NO:80.39±7.87 μmol/L比72.18±12.16 μmol/L,P<0.05),联合组比阿托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TC 17.5%、LDLC 17.4%、ET-1 10.4%,进一步升高NO 14.2%;(2)以LDLC<2.60 mmol/L为达标标准,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47.6%,联合组达标率为81.8%;(3)治疗期间两组均有2例服药2周左右出现肝酶升高超过3倍,因此退出试验。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有更好的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