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萼猕猴桃叶中的四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三萜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对萼猕猴桃(Actinidia valvata Dunn)叶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选用肿瘤细胞株PLC、Hep3B、HepG2、HeLa、SW480、MCF-7和Bel7402,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对萼猕猴桃中分得4个化合物为科罗索酸(1)、2α,3β,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2)、2α,3α,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3)和2α,3α,19α,24-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4),它们都具有细胞毒活性。结论:该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实验材料中获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对萼猕猴桃叶的HPLC指纹图谱,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为其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Shim-pack CLC-ODS色谱柱(4.6 mm×25 mm,5μm),保护柱:DIKMA EasyGuard C18(1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5%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26℃;检测波长:360nm;流速:1.0 ml/min.数据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3批对萼猕猴桃叶的色谱指纹图谱有20个共有峰,总体相似度良好.结论 对萼猕猴桃叶指纹图谱专属性及特征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其全面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HPLC测定山楂叶中7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山楂叶中绿原酸、牡荆素葡萄糖苷、牡荆素鼠李糖苷、芦丁、牡荆素、金丝桃苷和槲皮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乙腈-四氢呋喃-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70 nm,参比波长430 nm;柱温30℃。结果:绿原酸、牡荆素葡萄糖苷、牡荆素鼠李糖苷、芦丁、牡荆素、金丝桃苷和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62~180、9.37~300、15.94~510、0.66~21、3.75~120、4.50~144、0.28~9.0μg/mL(r分别为0.9995、0.9999、0.9999、0.9998、0.9998、0.9998、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RSD=1.2%)、99.0%(RSD=1.6%)、99.2%(RSD=1.4%)、100.2%(RSD=1.8%)、99.6%(RSD=1.5%)、99.4%(RSD=2.0%)、100.8%(RSD=1.5%)。结论: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更好地控制山楂叶内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栽培和加工方法等对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hermo ODS-2 Hypersil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00 mL·min-1,柱温26 ℃,进样量20 μL。结果:6个主要黄酮,黄芩苷(1)、千层纸素A苷(2)、汉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和千层纸素 A(6),分别在选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介于96.6%~103.0%,RSD均小于5.0%(n=9)。结果:不同产区黄芩质量差异很大。传统道地和传统非道地黄芩药材中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480~1.000),但现在道地与非道地、传统道地与现在道地黄芩药材之间化合物1,2以及6个黄酮含量之和存在较显著差异(P=0.005~0.013);生长年限对药材质量影响不是特别显著(P>0.148~0.966),但一、二年生药材中的黄酮含量稍高;春季采收比秋季采收的黄芩黄酮含量高;野生与栽培药材中的黄酮含量除化合物3(P=0.019)和6(P=0.038)外,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P=0.185~0.635);与药材比较商品饮片中黄酮苷的含量较低,而黄酮苷元的含量则较高。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芩药材质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建立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栽培和加工方法等对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hermo ODS-2 Hypersil色谱柱(4.6 min×250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一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00 mL·min~(-1),柱温26℃,进样量20μL.结果:6个主要黄酮,黄芩苷(1)、千层纸素A苷(2)、汉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和千层纸素A(6),分别在选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介于96.6%~103.0%,RSD均小于5.0%(n=9).结果:不同产区黄芩质量差异很大.传统道地和传统非道地黄芩药材中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现在道地与非道地、传统道地与现在道地黄芩药材之间化合物1,2以及6个黄酮含量之和存在较显著差异;生长年限对药材质量影响不是特别显著,但一、二年生药材中的黄酮含量稍高;春季采收比秋季采收的黄芩黄酮含量高;野生与栽培药材中的黄酮含量除化合物3,6外,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药材比较商品饮片中黄酮苷的含量较低,而黄酮苷元的含量则较高.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芩药材质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黄芩药材中9种主要黄酮类活性成分在河北与山西省以及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季节的含量分布情况,为黄芩优质药材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HPLC-DAD方法,以甲醇(A)-乙腈(B)-0.1%甲酸水(C)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集色谱数据,获得各成分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河北与山西产黄芩药材中野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综合两个产地,3年生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较高,与1年生、2年生和7年生的黄芩存在显著性差异;河北地区春季采收的黄芩药材中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高于秋季采收的黄芩,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河北产区与山西产区黄芩药材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两产地均存在质量不均一的现象,提示要规范黄芩种植,以提高黄芩品质。另外,3年生且春季采收的黄芩药材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品质较好。本研究基于HPLC采用多组分分析对河北与山西产区的黄芩药材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比较研究,为黄芩优质药材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UV法测定山香圆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生长期狗枣猕猴桃叶中狗枣猕猴桃黄酮C的含量,为确定狗枣猕猴桃的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ZORBAX Extend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51∶49),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267 nm,柱温25 ℃。结果:不同生长期狗枣猕猴桃叶中狗枣猕猴桃黄酮C的含量发生变化。该成分在6月中旬含量最高;6月末到7月中旬含量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7月末至8月中旬含量明显降低。结论:6月中旬为狗枣猕猴桃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酸枣叶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叶子,据报道可做为提取芦丁的补充原料,并且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我们用铝离子显色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刘霖  唐海涛  刘汉清  王进  张平  唐云 《中药材》2013,(1):132-13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葵胶囊中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其特征图谱进行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5种黄酮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杨梅素、槲皮素)具有良好的分离度,相关系数均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46%~100.33%,并用此法建立了黄葵胶囊的特征图谱,包含15个共有峰,采用对照品指认了其中5个峰,分析测定了10批黄葵胶囊的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在0.95以上。结论:该文所建立的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分析方法特征性和专属性强,且快速、简便、可靠,可用于全面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沙棘叶中黄酮含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沙棘叶中3种黄酮含量的方法,并比较了7个不同种的沙棘叶中3种黄酮的含量,为评价与开发利用沙棘叶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承德产山楂叶中总黄酮和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月份承德产山楂叶中总黄酮以及牡荆素葡萄糖苷、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素、芦丁、金丝桃苷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及动态分析,以确定山楂叶的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月份山楂叶中总黄酮含量,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并分析其不同月份含量的动态变化.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乙腈-四氢呋喃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340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结果:山楂叶总黄酮及牡荆素葡萄糖苷、牡荆素鼠李糖苷、金丝桃苷含量6月份最高,牡荆素、芦丁含量7月份最高.结论:若以提取山楂叶中黄酮类成分为目的,建议6月份采集.  相似文献   

13.
杜仲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从杜仲叶中分离化学成分。方法 :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 ,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杜仲叶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鉴定为 5个黄酮 :山奈酚 (1)、槲皮素 (2 )、紫云英甙 (3)、陆地锦甙 (4)、芦丁 (5 ) ;1个简单的酚 :3,4 二羟基苯甲酸 (6 )和 1个葡萄糖乙甙 (7,ethylglucopyranoside)。 结论 :其中化合物 3~ 7为首次从杜仲叶中获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测定不同采收期桑叶的总黄酮含量,为桑叶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甲醇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及分光光度法测定桑叶中总黄酮。结果:由测定结果得知9月23日采收的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为7.29%。结论:不同采收期桑叶总黄酮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在桑叶开发及利用时应注意采收期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长期山楂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并比较不同生长期山楂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在不同的生长期,山楂叶中总黄酮和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含量都在8月份最高,然后逐渐降低。结论以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为目的的山楂叶最适宜在8月份采收。  相似文献   

16.
山核桃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山核桃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槲皮苷为对照品,采用AlCl3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该体系进行系统优化研究,测定山核桃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AlCl3显色最佳条件为:2.0mL体系中加入pH4.7的HAc-NaAc缓冲液0.5mL,10%AlCl3醇溶液0.4mL,蒸馏水0.1mL,常温反应20min,416 nm处测定吸光度值。槲皮苷标准品含量在2.6~14.3μ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测得充分提取的总黄酮平均含量为5.89%,RSD为1.14%(n=3),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1.27%(n=6)。结论:AlCl3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山核桃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紫珠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紫珠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柱色谱色谱法分离 ,理化性质和光谱确定结构。结果 :分得 7个化合物 ,5-羟基 3,6 ,7,4′-四甲氧基黄酮 (Ⅰ) ,3′ ,4′ ,5-三羟基黄酮-7-O-葡萄糖苷 (Ⅱ) ,3′,5 ,7-三羟基黄酮-4′-O-葡萄糖苷 (Ⅲ ) ,5 ,7-二羟基 3′-甲氧基黄酮-4′-O-葡萄糖苷 (Ⅳ) ,β-谷甾醇 (Ⅴ) ,熊果酸 (Ⅵ )和白桦脂酸 (Ⅶ )。 结论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化合物Ⅰ ,Ⅲ ,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Ginkgo biloba leaves, as an herbal medicine or dietary supplement, have been widely used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lavonoids in G. biloba leav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practical chromatographic method combin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ingerprint analysis and quantitation was us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rmine 11 flavonoids(6 flavonol glycosides and 5 biflavones) in G. biloba leav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Results: A total of 11 characteristic peaks were identified accurately, and the similarity of fingerprints ranged from 0.944 to 0.996. Methodology validation revealed appropriate linearity(R~2 ≥0.9997), precision, repeatability, stability, and recovery. The total contents of the six flavonol glycosides and five biflavones were within the range of 2.142-8.378 mg/g and 3.759-5.675 mg/g in 19 batches of samples,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wo coumaroyl flavonol glycosides were the predominant components.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a convenient and reliable approach was successfully employ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flavonoids in G. biloba leaves, which also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its quality stand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