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讨Stroop任务中宏观调整对微观调整的作用,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分析Stroop效应中的两种调整机制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高调整条件下,前个为一致性试次时,后个试次的反应时较长,对应前扣带回活性较低; 2)高调整条件下的反应时较高冲突条件下的短,右侧背外侧前额叶活性较高.结果表明,不一致试次引起的微观调整更明显,且微观调整受宏观调整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短时太极(八法五步)干预对大学生负性情绪下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以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负性情绪刺激组(负性组)、中性情绪刺激组(中性组),各组12人(男6女6),测量情绪刺激前后的抑制功能并同步采集ERP数据.对负性组进行一次60 min中等强度的太极(八法五步)运动干预,干预后再次测量其情绪刺激前后的抑制功能并同步采集ERP数据.结果表明:1)运动干预前不同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影响的差异为:①在反应时上,情绪刺激前,负性组与中性组在各任务(一致、不一致、抑制冲突)上的反应时均无显著性差异;情绪刺激后,负性组比中性组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延长;负性组情绪刺激后较刺激前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非常显著延长;中性组情绪刺激后较刺激前在各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负性情绪刺激降低了抑制功能的运行效率.②在N2振幅上,情绪刺激后,负性组比中性组在一致、不一致任务上前额叶N2振幅均显著减小,表明负性情绪刺激降低了抑制功能任务出现后200 ms左右前额叶的电压值.2)短时太极(八法五步)干预对负性情绪刺激下抑制功能的影响为:①负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在各任务(一致、不一致、抑制冲突)上的反应时均显著缩短,表明干预后抑制功能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②负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在一致、不一致任务上前额叶N2振幅较均显著增大,表明运动干预后抑制功能任务出现后200 ms左右前额叶的电压值显著增大.综上可知: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具有干扰作用,其神经机制是前额叶区N2振幅降低;短时太极(八法五步)能够降低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的干扰,其神经机制是前额叶区N2振幅增大;太极(八法五步)是降低负性情绪刺激对抑制功能干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对奖赏大小的评估与为了得到该奖赏需要付出努力的大小成反比,这就是努力打折效应(effort discounting).在冲突任务中,不一致的相对一致的试次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来控制冲突.文中利用情绪性面孔一词任务,通过设置一致性与奖赏大小的关系,考察了情绪冲突控制影响奖赏加工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高奖赏相对于低奖赏在前部额叶中线位置上诱发了更负的N1成分.冲突控制对奖赏加工的影响体现在:不一致刺激之后相对于一致刺激之后的高奖赏,会诱发出更负的N300-450成分.对高奖赏条件下不一致与一致刺激之后的N300-450成分的差异波进行偶极子溯源分析表明,该成分的产生与前扣带回有关.这个结果表明,情绪冲突控制的确会影响奖赏加工,而且前扣带回在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奖赏大小的评估与为了得到该奖赏需要付出努力的大小成反比,这就是努力打折效应(effortdiscounting).在冲突任务中,不一致的相对一致的试次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来控制冲突.文中利用情绪性面孔词任务,通过设置一致性与奖赏大小的关系,考察了情绪冲突控制影响奖赏加工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高奖赏相对于低奖赏在前部额叶中线位置上诱发了更负的N1成分.冲突控制对奖赏加工的影响体现在:不一致刺激之后相对于一致刺激之后的高奖赏,会诱发出更负的N300—450成分.对高奖赏条件下不一致与一致刺激之后的N300—450成分的差异波进行偶极子溯源分析表明,该成分的产生与前扣带回有关.这个结果表明,情绪冲突控制的确会影响奖赏加工,而且前扣带回在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权子雯  唐俪 《科技信息》2011,(28):82-83
1、引言1935年,J.R.Stroop在色一词实验中发现,若以某种颜色(如红色)墨水写出一个含义与其颜色不一致的色词(如"绿"),那么对墨水颜色的识别反应就会受到显著的干扰,反应时因而增长。这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stroop效应的发现开创了对刺激某一维度的加工受到另一维度加工影响的先河。自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不仅同一刺激  相似文献   

6.
儿童Stroop效应加工阶段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小学六年级儿童为被试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了Stroop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判断在计算机屏幕中央出现的汉字颜色,并尽可能又快又准地按下相应的键,同时使用32导电极帽记录被试者的脑电信号。结果除了发现反应时的Stroop效应;还发现在汉字出现后大约300 ms左右,颜色与语义不一致的汉字诱发的P300比其它两种条件的波幅要大、潜伏期要晚;在汉字出现大约400 ms之后引发了一个慢波,不一致条件和控制条件引起的慢波波幅在头皮顶部比一致条件大。结果说明儿童Stroop效应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过程,干扰效应是早期颜色识别和后期反应选择两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促进效应则发生在后期的反应选择阶段。  相似文献   

7.
采用“提示目标”的视觉实验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了视觉注意年老化脑机制.青年和老年被试各16名;背景由3个同心黑色圆形线条组成,提示为大、中、小不等的3个圆圈组成,刺激材料是随机选取的大写英文字母,组成3个同心圆圈.不同范围圆圈提示时,靶刺激“T”出现在相对应的圆圈,而两个干扰刺激“T” 分别呈现在对侧视野的另外两个圆圈.要求被试人根据提示寻找效应圈的靶字母“T”,并尽快尽准确地按键判断出现在左视野还是右视野.结果显示干扰刺激的存在导致靶刺激识别难度增加,引起P1的增强和N1的降低;随着提示等级的增大,两组反应时均逐渐延长,早期ERP成分P1与N1波幅均减小;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反应时更长,后部P1增强、N1抑制,且额区P2成分亦受到显著抑制.研究结果与年老化的“复杂度效应”一致;所发现老年组P2成分的显著抑制,提示年老化可能导致视觉空间注意(非随意注意)的前脑区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8.
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了目标和干扰刺激不同步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情绪冲突,以及可能造成的特殊效应。结果发现:1)“不同步”的情绪刺激也能导致情绪冲突效应;2)除了情绪冲突现象中存在经典的“冲突调整效应”外,还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序列调整效应---试次(trial)间的一致性效应;3)上述效应的出现与否与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密切相关。该结果表明,刺激的呈现时间是情绪冲突现象中一个重要的变量。  相似文献   

9.
左腹侧枕颞区在颜色特征的直接和间接提取中的功能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研究提示,物体特性的储存/提取与知觉这些特性的脑区有关.有的研究发现知识的储存和提取恰恰激活了知觉区,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知识的储存区并不是知觉区本身,而是位于知觉区的附近,比如前部.而知觉区或其前部与对刺激不同特性的提取是否有关,尚未有针对性的研究.文中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了在颜色知觉和颜色提取过程中,腹侧枕颞区的激活特点.实验采用静止的灰度图像做控制条件,首先对被试进行颜色知觉的功能定位,然后用6 d时间在扫描机器外训练被试记住颜色和运动、颜色和字母之间的联系,最后进行颜色信息的直接和间接提取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发现,颜色知觉任务激活了双侧腹侧枕颞区后部,当以运动为线索,直接提取相对应的颜色信息时,这一区域也被激活;而当呈现运动和字母两种线索,要求被试(通过间接提取颜色)判断二者是否互相匹配时,除枕颞区后部外,其左侧前部也出现激活.结果为颜色信息的提取中,左侧枕颞区后部和前部在不同提取任务中的功能分离提供了证据:与颜色相关的信息储存在腹侧枕颞区两个前后相近的部位,其中后部和颜色的知觉特性相关,而前部可能和颜色相关的各种知识联系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态研究范式研究无意视盲的负载问题。结果发现:(1)在低负载和高负载的条件下都有无意视盲现象出现,而且二者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2)出现无意视盲的被试,其主任务完成情况不受非预期刺激的影响,而注意到非预期刺激的被试则因非预期刺激的出现,反应时延长,正确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研究提示,物体特性的储存/提取与知觉这些特性的脑区有关.有的研究发现知识的储存和提取恰恰激活了知觉区,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知识的储存区并不是知觉区本身,而是位于知觉区的附近,比如前部.而知觉区或其前部与对刺激不同特性的提取是否有关,尚未有针对性的研究.文中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了在颜色知觉和颜色提取过程中,腹侧枕颞区的激活特点.实验采用静止的灰度图像做控制条件,首先对被试进行颜色知觉的功能定位,然后用6d时间在扫描机器外训练被试记住颜色和运动、颜色和字母之间的联系,最后进行颜色信息的直接和间接提取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发现,颜色知觉任务激活了双侧腹侧枕颞区后部,当以运动为线索,直接提取相对应的颜色信息时,这一区域也被激活;而当呈现运动和字母两种线索,要求被试(通过间接提取颜色)判断二者是否互相匹配时,除枕颞区后部外,其左侧前部也出现激活.结果为颜色信息的提取中,左侧枕颞区后部和前部在不同提取任务中的功能分离提供了证据:与颜色相关的信息储存在腹侧枕颞区两个前后相近的部位,其中后部和颜色的知觉特性相关,而前部可能和颜色相关的各种知识联系相关.  相似文献   

12.
41只家兔在麻醉状态下胆流速度均匀,平均3.4毫升/公斤/时。对其中35只兔的膈下迷走神经施以电刺激,7只无反应,28只胆流有不同程度抑制。在这28只中,当膈下腹、背两侧迷走神经分别受到刺激时,都出现反应的有9只(32%);仅对刺激腹侧神经有反应的15只(53.6%);仅对刺激背侧神经有反应的4只(14.3%)。本工作揭示:支配家兔胆管活动的迷走神经并非仅仅是膈下腹侧支,而背侧支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家兔胆汁分泌的研究曾有一些报道~[1.2.3];梅懋华等~[1]将家兔膈下双侧迷走神置于一个电极下,使两者同时受到刺激,绝大多数动物的胆汁流出速度发生变化.并证明这一效应的作用环节在于神经的兴奋引起胆管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阻碍了胆汁流出,而不是改变肝的分泌或胆囊活动.根据现有知识,家兔膈下腹侧迷走神经形成胃前神经丛,后者再发出纤维分布到肝~[4];至于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有纤维分布到肝和胆管,以及对胆汁流出是否产生影响,均未见报道,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到,若单独对家兔膈下腹侧或前侧迷走神经分别施以电刺激,各侧神经对胆汁排出能否产生影响,这在不同个体并不一致.于是导出了这样的问题;家兔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也能借缩胆管机制影响胆汁的排出速度?如果能够,那么这两侧神经表现此种作用的场合各占多大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前脑特异性NR1基因敲除小鼠,采用离体脑片场电位技术,研究了NR1亚基在前额叶脑区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刺激强度—反应( input-output curve)和双脉冲抑制反应(paired pulse depression,PPD)的结果表明,与同窝对照组小鼠相比,N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叶脑区的基本突触传递无明显变化.采用高频刺激(100 Hz,1 000 ms×2,间隔30 s)在小鼠的前额叶脑区诱导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与对照组小鼠相比,N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叶脑区的LTP明显受损.以上数据提示,NR1亚基在前额叶脑区LTP的诱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前脑特异性NR1基因敲除小鼠,采用离体脑片场电位技术,研究了NR1亚基在前额叶脑区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刺激强度—反应(input-output curve)和双脉冲抑制反应(paired pulse depression, PPD)的结果表明,与同窝对照组小鼠相比,N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叶脑区的基本突触传递无明显变化.采用高频刺激(100 Hz, 1 000 ms ×2, 间隔30 s)在小鼠的前额叶脑区诱导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与对照组小鼠相比,N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叶脑区的LTP明显受损.以上数据提示,NR1亚基在前额叶脑区LTP的诱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以7种基本面孔表情(中性、高兴、厌恶、恐惧、悲伤、惊喜、愤怒)为实验材料,考察何种面孔表情能更快进入个体的意识层面.研究中给被试一只眼呈现动态噪声图片,另一只眼呈现面孔目标刺激图片.面孔图片会在左上、左下、右上、右下4个位置随机出现.要求被试看到面孔后立刻判断面孔的位置.实验记录从试开始到被试按键这段时间,即记录了刺激突破抑制阶段进入意识层面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发现,愤怒面孔比中性面孔更快进入意识,表明人们可能对愤怒面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6.
多模态光学脑成像包括近红外光谱及漫射相关谱,前者探测大脑皮层的血氧代谢水平,而后者测量皮层的脑血流.皮层血氧代谢和血流是不同的两类血液动力学参量,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强度. 本研究利用多模态光学脑成像测量了人脑前额叶的静息态功能连接. 10个正常成年人参加了实验测量,分别用近红外光谱和漫射相关谱在前额叶的相同位置记录了大脑8分钟的自发波动信号,测量覆盖区域包括左侧额下皮层及左背外侧前额叶. 低频段血氧代谢信号(包括含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及总血红蛋白浓度)用来揭示基于血氧信号的静息态功能连接,而相同频段的脑血流信号用来确定基于脑血流的静息态功能连接. 两类血液动力学参量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均揭示:背外侧前额叶区域内的连接大于背外侧前额叶与额下皮层之间的区域间连接,显示相邻的背外侧前额叶和额下皮层是不同的功能区域. 此外定量比较基于两类血液动力学参量的功能连接发现,基于血氧代谢的连接有更大的连接强度,表明在同一个功能区内,静息时血氧代谢信号的时间同步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平视显示器(head up display,HUD)字符颜色对飞行员进行HUD和下视显示器(head down display,HDD)切换时观察信息的认知和扫视流畅性的影响,基于前期关于显示器字符颜色、认知绩效和扫视流畅性的相关研究,开展颜色编码对HUD和HDD相容性影响的评估。设计眼动测量实验,通过模拟仿真平台,让20名被试驾驶模拟机完成进近过程,同时记录被试进行HUD和HDD仪表切换后在HUD界面的眼动数据,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回答有关仪表信息的提问。相同的飞行任务和实验条件下,当HUD使用不同颜色编码时,被试进行显示器切换后,注视轨迹、注视时间、瞳孔直径和反应时的主效应显著,且不同颜色编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绿色时效果最佳,青色编码次之,蓝色和黄色效果最差,说明HUD字符的颜色编码设计对HUD和HDD相容性有显著影响。当颜色色相趋于缓和,视觉刺激较弱时,飞行员进行显示器切换后扫视模式较好,认知绩效水平得到提升,即HUD和HDD相容性较好。反之,则容易引起飞行员的紧张情绪,降低认知绩效,扫视轨迹混乱,搜集信息时视线的流畅性受阻。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援用错误记忆中经典的DRM范式,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颜色刺激作辨别反应时任务.同时将DRM词单中的单词作为边缘刺激随机呈现.随后意外地要求被试对边缘处单词进行再认.结果证明了被试在作反应时任务时,对边缘刺激产生无意识知觉同时进行了自动的无意识语义加工,这种对单词的无意识语义加工体现在随后的再认任务中,较多地再认出了与词单高度相关但未呈现的关键项.发生了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9.
对18名被试青年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以研究视觉空间注意范围等级效应的脑机制.采用"提示-靶"实验范式,刺激材料使用等密度排列的字母组成的3个同心圆,以去除字母排列密度不均匀对注意范围等级效应的影响.记录反应时和ERP数据.结果表明:随着提示范围的增大,识别靶刺激的反应时延长,靶刺激引起的P1,N1波幅减小.行为数据和ERP波幅的等级式变化提示视觉注意范围的等级效应,并发现该等级效应受到了来自任务难度、刺激物数量及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情绪的注意偏向究竟是对情绪刺激的优先注意,还是指向情绪刺激的注意难以解脱,又或是两者兼有,之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利用情绪stroop范式,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情绪注意偏向的加工机制.实验一采取伪随机方式安排实验材料,研究了负性情绪stroop慢效应,发现中性词的反应时慢于负性词,验证了慢效应的存在;实验二进行了情绪stroop快效应和慢效应的分离,发现中性词后负性词的反应时慢于中性词后中性词的反应时,说明快效应显著;负性词后中性词的反应时慢于中性词后中性词的反应时,说明慢效应也显著.这两个实验结果显示,非临床被试也存在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并且注意偏向的两个成分可以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