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梁沣 《吉林医学》2014,(11):2488-2489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PICC因其具有安全、高效、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能充分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在肿瘤科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他毕竟是一项有创技术,长时间的留置,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不容忽视。有报道,国内吴红娟等报道PICC后CRBSI的发生率为2.65%~7.4%。近年来,临床上使用集束化干预措施来预防CRBSI的发生,使得PICC在肿瘤患者中得到了更好地应用,现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发生原因及集柬化干预措施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2.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医学综述》2011,17(6):864-867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静脉导管技术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影响患者治疗成效,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本调查针对肿瘤科患者在2010年7月22日-29日发生5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并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进行感染防控,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98例,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29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7例(15.77%),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χ2=15.148,P=0.001);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感染率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位置、合并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年9月-2010年12月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18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0例中56例(31.1%)为CRBSI确诊病例。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29例,结核病区8例,肾内科6例,呼吸科4例,其他科室9例;5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4株(42.8%),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22株(39.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假丝酵母菌属10株(17.9%)。结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真菌在CRBSI中出现,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所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2例中细菌培养阳性37例,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2l株占56.76%,革兰阴性细菌13株占35.14%,真菌3株占8.12%。颈内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结论ICU中早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革兰阳性细菌为主要病原菌。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特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导管血、外周血标本培养结果,分析致病菌的构成比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动静脉留置导管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56.3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3.64%,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分离的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结论 革兰氏阳性菌是透析导管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不同致病菌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0年3月共450例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病例,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者10例.10例分别从留置导管中和其他外周血管采血并且剪下导管尖端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1例培养出白色念珠菌.结果 本组病例从发现后24 h内即明确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8例(占80%),就诊后2~4 d内明确诊断者2例(占20%).其中内科感染例数为7例,感染率为1 75%;外科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为6 67%;其他感染例数为1例,感染率为5%.结论 应提前预防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导管是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补液输血,全胃肠外营养,输入各种抢救药物的重要通路,目前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已广泛应用[1].在救治危重症患者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医院感染的隐患,所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导管长期留置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6].  相似文献   

10.
涂店红 《当代医学》2016,(35):17-18
在临床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时常会用到PICC导管(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例如肠外营养、静脉输液等.虽然其在疾病治疗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继而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造成影响.因而,文章将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此症的防护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联制度模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热反应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入院治疗行PICC留置的患者105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其中常规组52例采用常规临床导管维护措施,观察组53例则采用三联制度模式进行导管维护。对比两组患者发热及CRBSI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发热、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 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 05)。结论:三联制度模式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血流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恢复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广泛使用,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症也逐渐为医护人员重视。现就我院综合ICU2010年1~12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翠  唐梦琳 《四川医学》2017,38(9):1093-1096
目的探讨ICU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2月前小儿ICU未设立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组(实施前);于2011年1月,开始成立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实施后),明确感染质量控制小组职责,开展中心静脉导管目标性监测,对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评价指标对比感染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发生率。结果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从2010年42.50%下降至35.04%,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从5.80‰下降至1.28‰。结论感染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在落实感染控制措施,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监控上起到重要作用,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良芝 《吉林医学》2010,31(28):5031-503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的方法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护理干预,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拔除后,行相关检查并分析。结果:干预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8~14d患者,效果明显。结论: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行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别对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8~14d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长期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B)致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应对策略,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处理CRBSI并发UGB致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CRBSI并发UG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9.
张焱  黄芳  李义芳  张红梅  段伟 《农垦医学》2022,(3):220-223+228
目的:分析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特点和防控措施执行情况,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2021年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场调查2019-2021年期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结果:2016-2021年中心静脉置管7 120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9例,感染率为0.57例/千导管日;共分离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5株,占64.71%,革兰氏阳性菌20株,占23.53%,真菌10株,占11.76%;2019-2021年共观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21 998次,执行率为90.54%;其中观察置管操作2 457次,执行率为72.43%,观察导管维护操作19 541次,执行率为92.81%。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在可控范围内,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