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42例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梭形细胞癌1例,巨细胞癌1例,癌肉瘤4例,多形性癌36例。均由上皮成分和肉瘤样成分组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4例行细胞角蛋白(CK)检测均(+);20例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MA)检测,18例(+);25例行波形蛋白(Vim)检测,均(+)。随访结果18例生存,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1年生存率61.2 %。结论 肺肉瘤样癌的诊断仍需依靠病理检查结果,免疫组化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0cm)术前MS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32例患者中平扫病灶等密度6例,低密度19例,稍高密度5例,3例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20例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24例。透明细胞癌25例,主要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乳头状细胞癌3例,为轻度均匀强化;嫌色细胞癌及肉瘤样细胞癌各2例,为中度强化。32例患者中检出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3.75%,分期正确率84.38%。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是小肾癌诊断及其亚型鉴别诊断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肺类癌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4年1 月至2005年8 月病例资料完整的肺类癌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典型类癌15例,不典型类癌12例;无吸烟史12例,有吸烟史15例,其中吸烟指数<400 的2 例,≥400 者13例。临床表现以咳嗽、痰中带血为主;肺类癌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分类无相关性(χ2=2.87,P=0.091),纤支镜活检22例,有明确病理诊断1 例;共24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和保守性手术。21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其中3 例行全肺切除,18例单纯肺叶切除;保守性袖状切除术3 例。接受术后辅助性化疗或单纯化疗的患者,方案以顺铂或卡铂为主的二联或三联药物。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96.2% 、90.4% 和64.6% 。与肺类癌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分期(χ2=4.26,P=0.04)和淋巴结转移情况(χ2=4.22,P=0.040)。 结论:肺类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改变,纤支镜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低。肺类癌的预后较好,预后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术后辅助性化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表现。  结果  周围型27例,中央型3例;肿瘤直径3.0~9.2 cm,平均5.7 cm;右肺上叶10例、中叶1例、下叶8例,左肺上叶7例、下叶4例;肿瘤形态不规则13例,类圆形或卵圆形12例,浅或深分叶5例;边缘较光整者15例,毛糙者14例,1例因中央型肿块伴阻塞性肺不张致边界欠清。CT平扫密度均匀者9例,密度不均匀者21例,瘤内可见空洞者6例,伴钙化者4例;18例行CT增强扫描,中心呈不明显强化或不规则斑片状强化,周边呈厚薄不均环形强化。17例伴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侵犯胸膜或胸壁组织,其中5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5例出现转移。  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乳腺髓样癌HER-2基因扩增的经验和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用FISH和免疫组化技术诊断32例乳腺髓样癌患者HER-2基因状态,并分析典型髓样癌和非典型髓样癌HER-2基因扩增的关系。结果:乳腺髓样癌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为37.5%(12/32),其中典型髓样癌为7.7%(1/13),非典型髓样癌为57.9%(1l/19)。HERu2基因扩增与髓样癌肿瘤类型(P=0.008)、肿瘤大小(P=0.040)、淋巴结转移(P=0.006)、临床分期(P=0.037)、HER-2蛋白表达(P=0.0001)和p53蛋白表达(P=0.015)有关,与患者年龄(.P=0.438)、ER(P=0.081)和PR(P=0.517)无关。乳腺髓样癌类型与HER-2蛋白表达有关(P=0.010),与患者年龄(P=0.426)、肿瘤大小(P=0.786)、淋巴结转移(P=0.115)、临床分期(P=0.129)、ER(P=0.116)、PR(P=0.773)和p53(P=0.280)无关。结论:HER-2基因扩增可能参与乳腺髓样癌的演化与进展,乳腺典型髓样癌与非典型髓样癌的HER-2基因扩增有显著性差异,临床应用FISH技术诊断HER-2基因扩增靶标有助于指导乳腺非典型髓样癌-妁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non-Hodgkin’s lymphoma,PPNH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确诊为PPNHL的新病例8例,结合1980~2004年国内报道的PPNHL病例共94例,对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PPNH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依次为咳嗽咳痰(60.6%)、发热(30.9%)、胸痛(29.8%)、咯血(18.1%)、呼吸困难(13.8%)和体质量下降(7.4%)。影像学表现以边缘模糊的单发或多发肿块影、实变影(89.4%)最为常见,部分病灶内(22.3%)含充气支气管影。病理学表现以B细胞淋巴瘤(75.5%)多见。最终确诊主要由手术(63.8%)和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24.5%)而获得病理依据。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化疗或术后合并化疗。结论:PPNH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可有效地获得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学做对照。结果26例GISTs中,位于小肠10例,胃8例,大肠6例,肠系膜和网膜各1例。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学表现如下:(1)肿块多为外生性生长(19例, 73.1%),边缘光整,压迫邻近结构,肿瘤直径为5.1-23.5 cm,平均直径(11.6±5.9)cm;(2)肿块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瘤内见坏死21例(80.8%),出血15例(57.7%),钙化3例(11.5%);(3)在增强后的CT和MRI图像上,不均匀强化者21例(80.8%),表现为肿块周边及内部斑片样强化,并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12例;均匀强化5例(19.2%);(4)远处转移见于肝(7例)和腹膜(4例),但不伴淋巴结转移;(5)病理学:梭形细胞型18例(69.2%),上皮细胞型6例(23.1%),混合型2例(7.7%);免疫组化染色:26例患者CD117全部阳性,22例患者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典型特征为外生性生长,体积较大,瘤内可见条状血管影、出血和坏死;转移多见于肝和腹膜,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以梭形细胞型最多见,其次为上皮细胞型。CT和MRI是诊断GISTs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SC)的CT征象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SC患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探讨.结果 12例共发现肺内病变14处,其中10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合并肺内转移).8例呈类圆形,3例呈椭圆形,1例呈不规则团块状.4例边缘较光滑(2例伴浅分叶);8例边缘不光整,其中7例伴深、浅分叶,4例伴“毛刺征”,6例伴“棘突征”.5例病灶周围伴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12例病灶CT平扫密度不均,其中1例伴点状钙化,2例见厚壁空洞形成,1例见空泡征.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呈轻至中度环状强化,3例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呈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各病灶均呈持续强化.结论 原发性PSC的CT表现多具有肺癌和肉瘤的双重特性,典型表现为伴有分叶或毛刺的较大类圆形肿块,增强后呈厚环状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低度恶性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发病年龄、影像学特点、临床特点、外科治疗、随访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总结5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行肺叶切除术3例,肺叶切除加支气管袖状切除1例,肺楔形切除1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5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恶性肿瘤,3例中央型术前行纤支镜检查,其中1例考虑肺黏液细胞癌,1例查出癌细胞,1例未查出癌细胞.4例完全切除病例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低度恶性肺黏液表皮样癌经彻底手术切除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CT与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CT与MRI资料.5例发生在胸膜,1例发生在腹膜.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5例胸膜肉瘤样恶性间皮瘤全部发生在左胸,广泛不规则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其中,3例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伴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腹膜肉瘤样恶性间皮瘤表现为大量腹腔积液,腹膜不规则增厚,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增强不均匀强化,腹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MRI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T1 WI)等低信号、T2抑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与MRI表现能较准确显示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病变特征,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pleur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PSFT)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PSFT的CT资料。结果 9例均表现为胸腔内单发的软组织肿块,位于左侧胸腔6例,右侧胸腔3例。肿瘤最大直径4.3~18.7 cm,平均14.3 cm,其中7例体积较巨大,周边稍呈分叶状,2例较小者呈类圆形。CT平扫肿瘤较密实,呈等或略低密度,6例密度不均,见2种密度区混杂分布,3例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7例不均匀强化,强化方式多样而程度变化较大,5例巨大者轻、中度强化和显著强化同时存在;7例见肿瘤内血管明显强化。4例周围见轻度压迫性肺不张,3例少量胸腔积液。9例瘤-肺界面均较光整,邻近肋骨结构均正常,未见明显骨质增生及压迹或骨质破坏,周边见胸膜局限掀起呈胸膜尾征。结论 PSF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病理证实的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moid carcinoma,PMEC)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为PMEC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全部病例均行胸部X线、CT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近期2例行符合线路显像(SPECT)检查。肿瘤分化程度的确定参照WHO关于涎腺肿瘤的分类,分为高分化(4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4例)。结果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43岁。其中7例有临床症状。9例行手术治疗,无手术相关死亡。4例低分化者中2例肺门淋巴结有转移,细胞异型性明显;4例高分化者中1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高、中分化者共6例,术后随访3-15年均存活,未发现复发与转移。低分化4例中1例确诊时广泛转移,未经治疗,3个月后死亡;另3例手术治疗,其中1例确诊时已出现肾上腺转移,行左。肾上腺转移瘤切除,左肺下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6个周期,随访8个月,无复发、转移;另2例肺叶切除术后分别随访25和37个月,均存活。结论PMEC起病隐匿,易误诊、漏诊,诊断依赖病理检查。PMEC可见远处转移。建议常规行肺门淋巴结清扫,并至少对纵隔淋巴结进行采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双期增强在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37例,术前均经MS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双侧肾上腺共发现病灶50个;发现肾上腺良性病变8例,发现病灶11个;肾上腺淋巴瘤侵犯2例,肾上腺转移瘤27例,发现病灶37个.27例肾上腺转移肿瘤37个病灶中,囊变坏死27个.10例1-3月后复查,病灶增大明显;淋巴瘤肾上腺浸润2例,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肾上腺结节增生2例,单侧肾上腺增粗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4例,密度均匀,双期增强明显均匀强化,1-3月随诊大小未见变化;嗜铬细胞瘤1例,等低混杂密度,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性病变未见强化.结论 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可为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B超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甲状腺癌的螺旋CT、彩色B超的影像学资料,与病理诊断作对照分析。结果对于病灶直径≤1.0 cm的82例甲状腺微小癌B超诊断符合率为76.8%(63/82),CT的诊断符合率为31.7%(26/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对于病灶直径≥1.0 cm的204例甲状腺癌B超诊断符合率为79.4%(162/204),CT的诊断符合率为84.8%(173/20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B超是目前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对于病灶≥1.0 cm的甲状腺癌,B超和CT检查均是阳性诊断率高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颈部结内型及结外型淋巴瘤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点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头颈部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及CT、MRI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评价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特点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6例中3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结外型21例(45.65 %),包括原发鼻腔10例、咽环(Waldeyer环)7例、喉部2例、甲状腺及腮腺各1例,其中13例伴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结内型25例(54.35 %),主要累及颈部Ⅱ~Ⅳ区淋巴结。Ann Arbor分期:Ⅰ期14例,Ⅱ期19例,Ⅲ期0例,Ⅳ期13例。根据病变形态分为4型:多发结节型25例,肿块型11例,弥漫肿胀型8例,溃疡坏死型2例。结论 头颈部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影像检查对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观察侵犯范围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收集本院CT检查及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类癌5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等CT表现。结果 5例均为单发,其中左上肺2例,左下肺2例,右下肺1例;中央型2例,均伴有阻塞性肺不张,周围型3例;肿块直径2.0 cm×2.6 cm~4.6 cm×6.6 cm,平均直径约3.6 cm;肿块平扫密度均匀,平均CT值为35 HU,增强后明显或中度强化,CT值平均上升21.3 HU;1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年龄较轻、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中等或明显强化及与支气管关系密切等CT表现提示支气管肺类癌可能。  相似文献   

18.
肺低分化鳞癌:CT表现特点及术前CT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及术前CT检查在肺低分化鳞癌T及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在我院进行了CT扫描检查(其中132例患者接受了肺叶切除术)。其中行CT增强扫描者142例,行CT平扫3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由2位科放射科医师共同对所有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期(包括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病变),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中央型病变53.6%(96例),周围型病变46.4%(83例)。96例中央型病变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为肺门肿块者94例,腔内型病变者2例,出现空洞者5例,伴随阻塞性改变者69例。83例周围型病变患者中,最大径范围1.5—12cm,82例为实性病变,1例为部分实性病变;其中48例(58.0%)患者的病灶直径〉4cm,伴空洞病变表现的患者12例(14.0%)。直径≤3cm的病灶占周围型病变的21例(25.3%),中心可出现坏死(12例)及空洞(2例),可见广泛淋巴结肿大(3例)。术前CT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cTN)与术后病理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pTN)一致者46.2%(61例),cTN与pTN不一致者53.8%(71例)。CT对原发肿瘤(T分期)评估准确者78.8%(104例),不准确者21.2%(28例),其中低估12.1%(16例),高估9.1%(12例)。CT对淋巴结病变(N分期)评估准确者56.8%(75例),不准确者43.2%(57例),其中低估18.2%(24例),高估25.0%(33例)。结论肺低分化鳞癌多为典型鳞癌的CT表现。病灶直径≤3cm的周围型低分化肺鳞癌可发生坏死及纵隔广泛淋巴结转移。直径〈1cm的纵隔淋巴结可转移,而良性淋巴结肿大亦较常见。尽管CT在低分化鳞癌分期上价值有限,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肺硬化性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发生于左肺20例,右肺10例.肿块多为单发,呈椭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楔形或空洞样病灶.肿瘤最大直径1.01~9.05 cm,CT表现为肺内边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增强呈中重度持续强化,强化均匀或不均匀,17例肿块内见斑点状钙化,2例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气新月征3例,贴边血管征13例,尾征6例,晕征5例.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CT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