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关节滑液对移植物强度以及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过程中,关节滑液对移植肌腱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下肢半腱肌腱,以同侧肢体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拟关节滑液影响模型,并同时取对侧肢体半腱肌行股骨髁上"U"形肌腱埋植避免关节滑液的影响。重建4周,取股骨-韧带-胫骨复合体,行生物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重建后4周,生物力学测定时发现"U"字形埋植肌腱断裂时平均载荷明显大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处于关节内的肌腱(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骨隧道内坏死的腱组织已被纤维组织、新生骨组织替代,腱骨交界面形成Sharpey纤维连接和纤维软骨,优于关节内肌腱;"U"字形埋植肌腱腱骨交界面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肌腱(P<0.01)。结果证实"U"字形埋植肌腱的生物力学及腱骨愈合均优于处于关节内肌腱,提示关节滑液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韧带的强度以及腱骨愈合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体移植物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以及膝关节复合损伤修复的选择。目的:通过建立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动物模型,观察早期活动对异体植入物止点腱骨愈合的组织形态以及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9只,随机取3只兔双侧跟腱作为供体,取6只兔切断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运动组和制动组,6周后观察关节活动功能、腱骨愈合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侧肢体活动情况基本正常,所有动物前交叉韧带上下止点愈合情况均良好。前交叉韧带周围滑膜均可见明显增生。活动组可见较多Sharpey纤维,腱骨间接连接形成,而制动组未见明显Sharpey纤维。说明术后6周异体重建物止点已有腱骨愈合,早期活动对重建物的腱骨愈合并无明显不良影响,可能还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背景:异体移植物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以及膝关节复合损伤修复的选择。目的:通过建立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动物模型,观察早期活动对异体植入物止点腱骨愈合的组织形态以及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9只,随机取3只兔双侧跟腱作为供体,取6只兔切断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运动组和制动组,6周后观察关节活动功能、腱骨愈合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侧肢体活动情况基本正常,所有动物前交叉韧带上下止点愈合情况均良好。前交叉韧带周围滑膜均可见明显增生。活动组可见较多Sharpey纤维,腱骨间接连接形成,而制动组未见明裎Sharpey纤维。说明术后6周异体重建物止点已有腱骨愈合,早期活动对重建物的腱骨愈合并无明显不良影响,可能还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质量与临床功能康复一直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相同直径的移植物与不同大小骨隧道相匹配,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物肌腱与周围骨壁的愈合情况,同时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取犬自体中1/3跟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修整为相同直径4 mm。16只成年雄性杂交犬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到4个组,完整切除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和胫骨止点处分别制备胫骨、股骨隧道,直径分别为5,4.5,4,3.5 mm,并移植入待用跟腱链接于骨隧道内。重建后6周时,按常规麻醉处死实验犬,收集手术区域组织与器官,作解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周,解剖观察移植物与骨隧道生长未见各组明显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腱骨愈合界面出现sharpey样纤维连接,3.5 mm骨隧道组胶原纤维较其他组致密有序;同时3.5 mm移植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优于同期各组。结果提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减小与移植物匹配的骨隧道直径,使其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紧密压配,能提供更加稳定的细胞生物学和力学环境,加快腱骨愈合界面的形成和改造,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重建应用较多,腱-骨愈合的时间较长,限制了患者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的功能活动。目的:用浓缩自体骨髓植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腱-骨界面,观察其界面愈合情况。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膝关节半腱肌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随机选取一侧膝关节作为实验组,胫骨侧腱骨界面植入自体浓缩骨髓,对侧不植入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2周对照组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的界面由肉芽组织填充,连接组织松散,有成骨活动;实验组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界面肉芽组织连接亦不紧密,骨隧道侧成骨活动较活跃。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2周对照组腱骨结合部组织界面变模糊,可见胶原纤维-纤维软骨-钙化的软骨组织-骨组织的移行带改变;实验组显示明显的胶原纤维-纤维软骨-钙化的软骨组织-骨组织的移行带改变,潮线清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4,8,12周,实验组最大抗拉脱强度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体浓缩骨髓可以增强腱骨界面的抗拉伸强度,有利于腱-骨界的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关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文献报道很多,主要方法就是给腱-骨间隙添加一些刺激物质,以此促进腱骨的愈合。磷酸钙盐作为生物活性材料具有骨传导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替代和填充。而硫酸钙作为人工材料,具有潜在的骨诱导活性。目的:在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过程中,观察人工骨材料磷酸钙及硫酸钙促进腱-骨愈合的效应。方法:选用36条雄性成熟比格犬,先行切断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取同侧后肢趾长屈肌腱作为移植物,采用悬吊式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磷酸钙组于股骨腱骨隧道中注入磷酸钙,硫酸钙组注入硫酸钙,空白组韧带重建结束后不添加任何填充物。分别于重建后1,2,3,4,6个月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测。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2,3,4个月时,磷酸钙组及硫酸钙组腱骨界面纤维连接明显强于空白组,而磷酸钙组、硫酸钙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个月时,各组愈合程度相似。生物力学方面,重建后1个月时,磷酸钙组及硫酸钙组腱骨界面的抗拉脱强度均高于空白组(P〈0.05),而磷酸钙组、硫酸钙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磷酸钙及硫酸钙均能促进腱-骨愈合,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重建应用较多,腱-骨愈合的时间较长,限制了患者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的功能活动。目的:用浓缩自体骨髓植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腱-骨界面,观察其界面愈合情况。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膝关节半腱肌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随机选取一侧膝关节作为实验组,胫骨侧腱骨界面植入自体浓缩骨髓,对侧不植入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2周对照组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的界面由肉芽组织填充,连接组织松散,有成骨活动;实验组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界面肉芽组织连接亦不紧密,骨隧道侧成骨活动较活跃。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2周对照组腱骨结合部组织界面变模糊,可见胶原纤维-纤维软骨-钙化的软骨组织-骨组织的移行带改变;实验组显示明显的胶原纤维-纤维软骨-钙化的软骨组织-骨组织的移行带改变,潮线清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4,8,12周,实验组最大抗拉脱强度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体浓缩骨髓可以增强腱骨界面的抗拉伸强度,有利于腱-骨界的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关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文献报道很多,主要方法就是给腱-骨间隙添加一些刺激物质,以此促进腱骨的愈合.磷酸钙盐作为生物活性材料具有骨传导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替代和填充.而硫酸钙作为人工材料,具有潜在的骨诱导活性.目的:在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过程中,观察人工骨材料磷酸钙及硫酸钙促进腱-骨愈合的效应.方法:选用36条雄性成熟比格犬,先行切断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取同侧后肢趾长屈肌腱作为移植物,采用悬吊式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磷酸钙组于股骨腱骨隧道中注入磷酸钙,硫酸钙组注入硫酸钙,空白组韧带重建结束后不添加任何填充物.分别于重建后1,2,3,4,6个月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测.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2,3,4个月时,磷酸钙组及硫酸钙组腱骨界面纤维连接明显强于空白组,而磷酸钙组、硫酸钙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个月时,各组愈合程度相似.生物力学方面,重建后1个月时,磷酸钙组及硫酸钙组腱骨界面的抗拉脱强度均高于空白组(P < 0.05),而磷酸钙组、硫酸钙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磷酸钙及硫酸钙均能促进腱-骨愈合,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兔半腱肌腱腱后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持续被动活动方式对关节腔内移植物组织学变化,探讨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在ACL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24只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膝关节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CPM组术后第2天开始早期关节全活动范围康复6周;非CPM组仅笼养。分别于术后第6、12、24周取材,取4只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非CPM组相比,CPM组的大部分标本两束融合成一体。术后第6周,CPM组的关节腔内重建韧带的新生组织替代过程加快,增生的细胞数目较多;术后第12周,CPM组的细胞形状较统一,胶原纤维纵向排列更为有序,呈波状,较广泛的组织呈Ⅰ型胶原阳性,组织内部Ⅲ型胶原更为均匀;术后第24周,CPM组胶原排列更为有序,成纤维细胞梭形的细胞核也逐渐变为标志成熟韧带的长形,Ⅰ型胶原染色更为均匀散在分布,Ⅲ型胶原明显减少。结论: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CPM促进移植物韧带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腱-骨连接处是整个移植物-骨隧道复合体的薄弱环节,所以腱-骨愈合的情况是关系韧带移植重建成败的关键。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透明质酸钠混合制成混悬凝胶注射剂。48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48膝。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隧道入口处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做重建后骨道不予处理(未处理亚组);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骨道入口处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注入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亚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大体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结果: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在术后2周隧道内见稀疏软骨样组织,4~8周时隧道内见沿骨隧道排列的软骨样组织,双股肌腱之间形成稳定组织连接。l2周时出现部分骨样组织包裹肌腱。其他亚组术后2周时隧道内仅为瘢痕组织,到术后12周隧道内肌腱与骨道壁之间仍充满瘢痕组织,未见稳定组织连接形成。4,8和12周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肌腱移植物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平均载荷高于未处理亚组与透明质酸钠亚组(P〈0.05),同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高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P〈0.05)。结论:注入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肌腱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造模腱骨界面愈合缓慢,造模时间较长。目的:通过在腱骨界面注入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物,建立造模周期更短、更完善的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纤维蛋白胶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组在重建术后腱骨界面仅填充纤维蛋白胶,空白对照组在重建术后腱骨界面不作任何填充,正常组则不予手术,保留正常的前交叉韧带。各组分别于术后第4和8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模型组最大载荷和刚度在术后4和8周与纤维蛋白胶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强(P〈0.01)。由此可见,实验成功建立了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腱骨界面的最大载荷和刚度,促进了腱骨界面的愈合,缩短了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周期。  相似文献   

12.
背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流方法,而隐神经髌下支于膝前方由内上向外下走行时和腘绳肌腱接近平行,因此在切取肌腱时可能对患者膝关节胫前皮肤感觉造成影响,改变切口方向可能减少对胫前皮肤感觉的影响。目的:探索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使用不同方向切口切取腘绳肌腱对胫前皮肤感觉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4例,关节镜下使用患者自体腘绳肌腱修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根据切取肌腱时的切口方向,分为斜形切口组和纵形切口组,各37例。结果与结论:虽然两组患者取腱切口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纵行切口组相比,斜行切口组患者重建后2 d,重建1,3个月时胫前皮肤感觉减退面积明显缩小(P〈0.05),但重建后6个月时2组患者胫前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时,2种切口产生的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对重建后近期胫前皮肤感觉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接近。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还是同种异体肌腱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患者123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自体肌腱组63例和异体肌腱组60例。治疗后随访进行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均经过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近,医师应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情况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对于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建立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的临床文献尚缺乏。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接受经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0例接受经胫骨隧道技术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平均随访16个月,分别评估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旋转稳定性和膝关节的整体功能。结果与结论:最后一次随访时,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侧入路组在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胫骨隧道组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23%,经前内侧入路组的阳性率为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仅可以重建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还可以较好地重建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的前交叉韧带重建为单束重建,不能改善膝关节的旋转不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重建前磁共振检查均报道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随访≥3个月。KT-2000测量结果显示重建后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较重建前减小(P〈0.05),Lachman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重建后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阳性率下降(P〈0.05)。国际膝关节功能评分分级评定结果显示,21例患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P〈0.01),结果证实,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韧带因其不需牺牲自体组织、无潜在传染性疾病、重建韧带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自一面世始终受到到关注。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应用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而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评价并比较两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康复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期刊网(VIP)、Pubmed(medline),收集国内外关于应用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研究文献,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其中,试验组以LARS人工韧带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以自体腘绳肌腱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国内外5个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12个月以上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Tegn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重建前交叉韧带后kt-2000/1000测量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析结果表明,与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LARS人工韧带短期内的Lysholm评分更高,在更长时间内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kt-2000/1000测量差值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