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云南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双江片区生态旅游开发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一种新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寻求保护与发展的结合点,将良好的环境效益转化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以保护促发展.通过发展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是保护区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云南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双江片区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条件,提出了开发生态旅游的构想及科学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森林旅游的关系,结合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分析千岛湖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利弊,研讨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梅 《广西林业》2004,(5):31-33
1.森林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发展。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加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系统失调,人类回归大自然的渴望的与日俱增,旅游热已由城市观光逐渐转向生态旅游,森林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到的保健功能,成为生态旅游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峰 《林业建设》1995,(6):31-33
生态旅游强调到自然环境中观赏体验。人们全身心融合于自然之中,通过感受陶治性情,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求得自身完善。1、生态旅游是保护自然、获得持续发展的最佳举措;2.生态旅游突存了常规旅游模式;3、从秣旅游的生物条件及旅游者行为规律两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规律进行探讨;4、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重庆旅游是一种朝阳产业,方兴未艾,但在发展旅游时对环境影响的绝对性和对经营者、保护者的补偿问题,生态旅游是人  相似文献   

5.
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标准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企业对生态旅游的滥用.文章分析了林芝地区亟需建立生态旅游标准的迫切性,并借鉴国际上生态旅游的认证标准,构建了林芝地区生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们外出旅游的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城市近、远郊的自然风景又再度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据国家统计局对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6.()4辆,比上年同期增加2.35辆。有了交通条件和休闲放松的旅游诉求,呼和浩特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在全国范围内,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是成都周边地区和福建省,本文借鉴福建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发展生态旅游可能面临的瓶颈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旅游是当今的一个旅游热点。本文提出了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并在分析山西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生态旅游今后的岩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内蒙古西马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性分析入手.主要探讨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乌旗如何以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走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开发,既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旅游城市开发的时代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的角度提出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对策:坚持三个注重,突出两个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目标是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基础理论,“护源”+“三Z”开发投入模式、PRA调查法模式、体验式开发模式.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等,归纳了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典型区域类型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自然保护区都在积极地发展生态旅游,但同时旅游也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本文分析了发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内生态资源的影响和旅游者本身受到的影响,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以指导决策的框架和各种具体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2.093646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602755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509109hm2/cap。研究表明: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为我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3319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3954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0635hm^2/cap。研究表明: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竹林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竹林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社区参与竹林生态旅游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竹林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竹林生态旅游有力的促进当地社区的繁荣发展;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亦推动竹林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文以竹林生态旅游社区文化悠久、竹林环境脆弱、景观特征独特、产业优势明显等特质为依据,提出以人为本、协调推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主亚文化、协调一致,保持特色、突出形象,社区互动、合作互助等原则,针对竹林生态旅游不同社区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区域优势等特点,提出了社区发展的生态型、文化型、服务型、体验型等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回归自然、体验自然、保护自然的全新旅游方式,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祁连山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为推进其生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修复任务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持续,实现生态严格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文章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SWOT方法分析其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显著的自身优势与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也存在不少亟待补足的短板, 同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提出在坚持保护优先、限制性及全民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国家公园试点区建设为契机,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注重社区参与,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等构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层次聚类法和欧氏距离法,选择山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12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对乡村经济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乡村第一产业占比最小,第二产业增长率达14%,规划中应注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优质生态环境乡村仅占20%,超过50%的乡村生态环境指标低于正常水平,应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少数几个乡村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由于交通的极度不发达所致;产业等级为优的乡村较少,应协调优质产业到差等级乡村,吸引外资投入到中等级乡村,有效缓解乡村贫困,并整合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集群,有效提高产业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湿地生态旅游被认为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科学地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利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本文在实地考察武汉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园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提升蛇蟠岛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蛇蟠岛的生态旅游资源及森林资源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岛屿的山地、平原、村庄、码头、石洞区等沿海防护林和生态风景林建设的对策与实施措施。通过岛上生态风景林的建设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实现景区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为研究对象,依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4个分量指标,按这些指标对大峡谷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2 395人次;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71 850人次。空间环境容量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游客量随季节分布明显且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大峡谷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太阳岛风景区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冰  许大为 《森林工程》2008,24(3):32-35
依据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的基本概念,应用生态学、景观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环境和景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对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现有生态资源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太阳岛风景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在原有生存环境的基础上突出游憩休假型风景区的特色,因地制宜,整体综合设计、分地段景观设计,使其在自然生态基础上,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筹,推动该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的良性合理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