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赛尼哌(Zenapax)是一种通过基因合成的人/小鼠嵌合体型单克隆抗体,由小鼠抗白介素-2受体(IL-2R)单克隆抗体的高变区取代人IgG的高变区构建而成[1,2].赛尼哌作为第一个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3],可以特异性地抑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的应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大多数的研究数据也是在肾移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的,肝移植应用的资料仍比较有限.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在肝移植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赛尼哌(Zenapax)是一种通过基因合成的人/小鼠嵌合体型单克隆抗体,由小鼠抗白介素-2受体(IL-2R)单克隆抗体的高变区取代人IgG的高变区构建而成[1,2].赛尼哌作为第一个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3],可以特异性地抑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的应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大多数的研究数据也是在肾移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的,肝移植应用的资料仍比较有限.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在肝移植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他克莫司在20例肝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 (FK5 0 6 )在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2 0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FK5 0 6高浓度组、FK5 0 6中浓度组、CsA转换为FK5 0 6组、FK5 0 6转换为CsA组。观察各组临床表现、药物副作用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FK5 0 6高浓度组容易出现感染、药物性肝损害等不良表现 ,FK5 0 6中浓度组虽也出现多种并发症 ,但易于处理。结论 FK5 0 6是一种高效免疫抑制剂 ,FK5 0 6血药中浓度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西罗莫司是一种新型、高效、低肾毒性的免疫抑制剂.本研究旨在总结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西罗莫司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04年1月到2008年1月间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西罗莫司的病例(A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分析同期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环孢素的病例(B组,15例).结果 A组的转换成功率为34.5%,B组的转换成功率为46%,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肾功能在转换后保持正常,而B组的肾功能在转换后4个月出现异常.A组出现了雷帕霉素相关性副作用,但均得到较好控制.结论 肝移植术后,西罗莫司可以替代普乐可复以控制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高危受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高危受者肝移植后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意义。方法 根据受者术前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 ,比较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与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和普通受者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发生率 (包括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感染 )以及院内死亡率。结果 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均较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显著降低 (P<0 .0 5) ,与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普通受者相比 ,两个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较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有更高的安全性 ,可以提高高危受者的肝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免疫抑制剂在肝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霉粉酸酯(MMF,商品名Cellcept)是霉粉酸(MPA)2-乙基酯类衍生物。自从1995年5月美国FDA批准开始用于肾移植以来,它已广泛用于其它器官移植如心、肝、小肠等,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MMF具有更好的免疫抑制作用,预防和逆转移植物排斥反应效果令人满意[1]。1 MMF的药代动力学MMF口服吸收完全,单剂口服后约40分钟~1小时血浆浓度达高峰,快速脱脂为活性产物MPA,在血浆中的MPA大多以结合形式存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8%,只有少量游离的MPA发挥生物学活性。MPA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葡萄糖醛基转移酶作用转化为无活性的MPA-葡萄糖醛酸苷(…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免疫抑制剂应用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移植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的唯一选择,较为成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也在逐步形成,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终生服药仍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文中对肝移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和达利珠单抗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的效果.方法 根据双盲和随机原则,将60例因良性终末期肝病而进行肝移植的受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的免疫抑制方案为:FK506+MMF+达利珠单抗;对照组为:FK506+MMF+激素.术后对受者进行长期随访,比较两组存活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受者术后1、2年存活率分别为89.3%和90.2%,对照组为70.2%和73.3%;研究组移植物1、2年存活率分别为92.4%和91.1%,对照组为75.1%和73.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8.5%;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受者伤口愈合不良、感染、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乙型肝炎复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FK506、MMF和达利珠单抗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效果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少.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术后早期肝移植相关性肾衰防治方法的改进及效果。结果 36例肝移植受者中,死亡10例,死亡率为27.78%。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2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4例;腹腔内出血4例;胆漏1例。术后2例存活超过3年,4例存活超过2年,9例存活超过1年。结论 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改进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使用方法;术后早期使用赛尼哌;减少或完全不用钙调素抑制剂;是提高肝移植相关性肾衰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我们施行了13例14次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其中11例术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本文报告肝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初步体会。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3.4岁(9~61岁),原发疾病为Wilson氏病3例,肝硬变并原发性肝癌6例,亚急性重症肝炎、肾移植术后肝功能衰竭各1例。供受者血型不相配1例(供者为A型血,受者为O型血),其余10例供受者血型均相同。手术方式为经典式原位肝移植4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7例。2.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预防排斥…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替换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和总结肝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替换应用情况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4月-2001年7月施行的67例肝脏移植,对48例早期肝移植患者中发生的免疫抑制剂替换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48例患者中,21例(43.8%)因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或严重毒副作用而替换为其它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CsA 硫唑嘌呤(Aza)+激素方案组(31例)中,15例(48.4%)进行替换;CsA 霉酚酸酯(MMF)+激素组(14例)中,6例(43%)进行替换。发生排斥反应者常规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同时替换免疫抑制剂,将CsA替换为他克莫司(FK506)或提高CsA剂量,可获得有效控制;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者应及时减少CsA用量或成FK506,其肝功能多能改善;出现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CsA用量并改联用MMF,或替换成FK506后可有效挽救肾功能;白细胞减少或严重感染者,应停用Aza或MMF,或将CsA改为FK506后可有效挽救肾功能;白细胞减少或严重感染者,应停用Aza或MMF,或将CsA改为FK506;神经系统病变经更换免疫抑制剂可以好转。结论 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之一;治疗中应视具体情况及时、果断、合理地转换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排斥反应、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提高移植肝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巴利昔单克隆抗体在肝移植中应用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巴利昔单克隆抗体(单抗)在肝移植早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间首次肝移植的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于术中下腔静脉开放时和术后第4d各接受20mg(总剂量40mg)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两组的围手术期均以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 霉酚酸酯(MMF) 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0d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以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水平。结果肝移植术后30d内,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2/20)和45%(9/20),两组比较,P=0.034;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0%(8/20)和45%(9/20),两组比较,P=0.749。ALT、AST、TB、DB逐步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在术后第7d、14d差异有显著性;而ALP逐步上升,第21d左右达峰值。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在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基础上加用巴利昔单抗是安全的,能够减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长期疗效仍在进一步观察中。  相似文献   

13.
舒莱和赛尼哌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比较2剂舒莱(basiliximab)和赛尼哌(daclizumab)在肾移植中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58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舒莱组(30例)和赛尼哌组(28例),在三联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环孢素+骁悉+泼尼松,CsA+MMF+Pred.CsA首剂6 mg·kg-1·d-1,3个月减至4~5 mg·kg-1·d-1,6个月减至3~4 mg·kg-1·d-1,其间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MMF首剂0.5 g/次,3次/d,1个月后减至0.5 g/次,2次/d.Pred首剂30 mg/d,3周后减至20 mg/d,6个月减至10~15 mg/d),分别予2剂舒莱(术前2 h及术后第4天各20 mg 静滴)及2剂赛尼哌(术前24 h及术后第14天各50 mg静滴)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2组急性排斥及术后6~12个月不良事件和人/肾存活情况,以流式细胞仪监测术前及术后每周1次共8周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25+变化. 结果术后6个月,赛尼哌组6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舒莱组无急性排斥发生(P<0.05).用药后,两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25+均下降,舒莱组由术前(37.7±2.3)%持续下降至第6周的(1.5±0.1)%,赛尼哌组由术前(37.7±2.9)%持续下降至第4周的(1.4±0.1)%.随后分别上升,舒莱组在第8周升至(21.3±1.6)%,达正常水平(37.3±2.6)%的60%;赛尼哌组在第8周达到正常水平.术后6~12个月舒莱组和赛尼哌组各有2例细菌感染,CMV感染者分别为1例和2例,未见肿瘤及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均100%存活,各有1例出现移植肾丢失. 结论 2剂舒莱比2剂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效果好,对CD25+封闭时间长.安全性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常常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免疫抑制个体化治疗是目前肝脏移植综合治疗的热点和难点.免疫抑制治疗已从仅着眼于移植术后抗免疫排斥反应,逐步向追求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药物副作用最小化、优化患者生命质量,同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方向发展.通过掌握各类免疫抑制剂特点及毒副作用,正确有效地评估受者的免疫状态,结合患者自身病理生理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达到药物剂量最小化,实现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肾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以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措施对改善HRS病人肾功能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的作用。方法对术前16例及术后15例HRS病人采用以terlipressin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Cr及24h尿量的变化以及术后ICU时间、感染率、急性肾衰发生率、死亡率等各项指标。结果单纯使用terlipressin治疗的病人,治疗前后的血Cr及24h尿量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的使用能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同期行肝移植的非HRS病人相比,经综合治疗的HRS病人的ICU治疗时间较长、感染率较高(P〈0.05),但ARF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肝移植围手术期的HRS病人采用terlipressin结合CRRT及2剂赛尼哌诱导疗法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肾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暂停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严重感染暂时停用免疫抑制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因肝移植术后并发严重感染而14次停用免疫抑制剂的12名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时间平均为14.57d(5~28d)。共6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0.0%。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3%,经恢复使用原剂量的他克莫司后逆转。2005年9月前6名患者共8次停用免疫抑制剂(每次停用时间〈20d,为A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83.3%。2005年10月后6名患者采用较长时间停用免疫抑制剂(≥20d,为B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16.7%,明显低于A组(Х^2=0.08,P=0.04)。结论 暂时停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控制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绝大部分患者均可以通过恢复使用免疫抑制剂逆转。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100例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多方面技术的不断提高,原位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平。然而,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发生率颇高,而且处理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生存率及长期存活病人的生活质量,引起广泛的关注。1988年6月至1993年8月期间,位于墨尔本大学Austin医院的国家肝移植中心连续为96例终末期肝病病人进行了100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3.4个月,1年生存率89%,5年生存率83%,最长健康存活病例已逾7年。本组无病人直接死于胆系并发症。本文重点探讨术后胆系并发症与肝移植术中胆道重建技术的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肝移植治疗肝昏迷受者的疗效并总结围手术期管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肝移植治疗的22例肝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的围手术期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受体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早期血药浓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受者生存情况以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受者的手术时间为8(6~12)h,供肝热缺血时间为4(2~6)min,冷缺血时间为7(5~10)h,术中受体无肝期为80(55~120)min,术中出血量为1 139(400~4 000)mL,术中输血量为1 440(0~3 600)mL。受者术后1周左右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波动于6~11 ng/mL。术后6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严重感染2例、脑出血引起严重脑水肿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肝昏迷受者移植术后1个月和1年的生存率为82%和77%。结论  肝移植能够显著提高肝昏迷受者的生存率。术前降血氨、术后控制感染、改善肾功能以及根据免疫状态制定精准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Despite aggressive chemotherapy, recurrence of disease remain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x) for hepatoblastoma (HB). Unfortunat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immunosuppression on recurrence and posttransplant outcomes. We hypothesized that minimal immunosuppression can be safely used in these recipients.

Methods

In 2004, we adopted a minimal immunosuppression regimen using daclizumab induction and tacrolimus monotherapy.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were generated.

Results

From 2004 to 2006, 6 children underwent primary LTx for HB with neoadjuvant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Patient survival was 100% at 12 months and at 24 months, without graft loss. One patient died 28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was 83% at 12 months and at 24 months. Despite minimal immunosuppression (IS), 4 of 6 HB recipients remained rejection-free. When compared to other LTx recipients receiving minimal IS, HB recipients trended to have better rejection-free survival (HB, 83% at 12 months and 62.5% at 24 months vs all others, 36% and 36%, respectively; P = .19).

Conclusion

Our short-term patient and graft survival rates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reported for all HB recipients in the 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 database. Although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ur rejection-free survival data suggest that HB recipients may be less likely to reject than other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20.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life quality of a group of D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liver transplantation using (1) a psychological test to evaluate family relations, work activity, emotional stat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2) the quantification of hospital dependence and degree of fitness for work. Included in the study were 32 patients using the following criteria: diagnosis of hepatic cirrhosis and minimum posttransplant follow-up of 6 month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44.8 ± 10.5 years; there were 23 males and 9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15 months. The psychological test used was 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 (QLS) which consists of 21 items each scoring from 1 to 6 points.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mpleted before transplantation by all the patients,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by 32 patients at 6 months, 20 at 12 months and 12 at 24 months. Hospital dependence was evaluated by the number of admissions and number of days per admission. Lastly, we compared fitness for work before transplantation and at 1 and 2 yea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QLS test showed a post-transplant improvement in the four aspects assessed, particularly in the personal aspects (emotions and family) ( P < 0.001). Hospital dependence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pretransplant situation ( P < 0.01). Finally, the post-transplant percentage of unfitness for work decreased with time, reach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2 yea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 P < 0.0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