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写处方关系到用药安全及疗效的好差,现谈谈处方书写中的一些问题。有些药物要先煎、久煎以减其毒性,有些药物宜后下以减少有效成分挥发散失,有些药物宜另包烊化不宜同煎,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且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一些贵重药品为尽量保存有效成分,以免共同煎煮时被其它药物吸收,要另炖或另煎。所有这些药品,处方时均应在药名右上角注明特殊用法及煎法,并且口头向病人交待清楚。  相似文献   

2.
张佩英 《世界中医药》2011,6(2):150-151
中药汤剂是由1种或多种中药混合加水,经过煎煮后去渣取汁而成的液体制剂,是中医药史上应用最早的剂型。在临床应用中,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合煎、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后下药大都质轻,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宜久煎,因此需后下,  相似文献   

3.
中药后下药物的分类及其煎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我国历代名医都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煎药方法对煎药质量及临床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其中后下是因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如薄荷、  相似文献   

4.
中药汤剂在中医医疗活动中是最古老的用药方法,而且沿用至今。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如先煎、包煎、后下等均是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而采用的方法,笔者就其中后下法谈一点临床体会,供同道参考。后下药一般为花、叶类,其有效成份具挥发性或久煎有效成份易于分解。传统煎煮方法是其它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投入,且连同它药一起结束煎煮。但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后下药在投入煎锅时,煎液已在药面以下,根本不能完全浸没后下药。尤其是花叶类,用量体积一般较大。即使通过搅拌;亦…  相似文献   

5.
小儿汤剂的煎煮,对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和烊化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因小儿体质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药较困难,因而煎药要少而精,因此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量又与成人不尽相同. 前煮之法 在煎煮前,应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加入水量以药物浸透后稍有剩余为度.煎药开始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一般煮开10 ~ 20分钟,而调补的中药则再煮30分钟.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煎,不需像成人汤剂那样煎头煎、二煎.  相似文献   

6.
杨织杼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103-104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及药后调理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冲服之外,尚有许多被人忽略的煎煮法,如使用大陷胸丸时以白蜜同煎,使用炙甘草汤时以清酒煮;其药后调理有饮热粥、覆取微似汗以及忌口等。  相似文献   

7.
中药来源有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等,其性质和有效成份各异,为使每味药都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当据它们不同的特性或临床需要,采用相应的特殊煎法,或作适当处理。在古医药文献与中药教科书中,对部分中药做出了特殊煎煮法的归类和要求,诸如矿物、贝壳及其它坚实而又难以煎出药效的药,应经捣碎后先煮;某些有毒的药物,如附片,为祛其毒性亦当先煮;芳香药物应后下,以防长时间高温煎煮使挥发油损失,待诸药煮沸约25~30分钟后再加入;对刺激咽喉或易粘附容器底部的药物,如旋复花,车前子当布包煎,使之  相似文献   

8.
唐进法 《中医研究》2009,22(12):8-9
中药后下是指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等药材因其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发或被破坏,而后下的一种煎煮方法。其入汤剂宜后下,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它是中药汤剂煎煮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中药应用形式,对保留汤剂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保证煎药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而对特殊煎法 ,更宜“深讲”。先煎、后下、包煎为特殊煎法之最常见 ,对其中不合理之处宜需改进。中药中介壳类、矿石类药物 ,因质坚而难煎出味 ,故需先煎。通常做法是先煎 2 0 m in左右后 ,直接下其它药物煎煮。这样除先煎药物外 ,其它药物就少了一个“浸润”的环节 ,影响了药物成分的煎出。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为 :先煎时加入煎煮全部药物所需的水 ,先煎后待凉温后再放入其它药物浸透 ,然后再煎煮。含挥发油成分的芳香类药材 ,久煎香气挥散、药性损失 ,因此采用后下的方法。习惯做法是将后下…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是多种药物同煎后发挥药物综合疗效的剂型.药物煎煮的如何,当临床疗效关系极大,此项严谨而细心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一点差异.自古以来,人们延用传统煎药方法来防治疾病.传统煎药的优点是:(1)能按煎药要求,调整火候.(2)对有些药物可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煎煮,例如:解表药用武火煎煮,时间掌握在10分钟即可,含挥发油的药物应后下,如薄荷,在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再共煎5分钟即可.(3)滋补药物火候多为文火,慢慢煎煮20~30分钟即可.(4)对一些矿物类及贝壳之类药物:如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等,因这类药物质地坚硬,和其它药物同煎时,有些质地轻的药物已煎成糊状,但质地坚硬的药物有效成分却仍未煎出,必须把质地坚硬的药物提前煎煮1小时左右,再把其它药放入同煎,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5)有毒药物需先煎1~2小时,减低其毒性,如:附子、川乌、草乌等.  相似文献   

11.
<正> 中药处方的“后下”系指此种药物在煎煮时要比其它药后入药锅。“后下”是汤剂制备中关系汤剂质量的重要技术之一.调剂工作中处方常见的后下药多为芳香性药物,如薄荷、砂仁、荆芥等。但科学研究表明,在常压条件下,采用常规煎煮法,中药含的挥发油类成分可随水蒸气蒸发;有的虽不是挥发油也可随之蒸发;有些甙可分解成甙元和糖;有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以上几种现象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很显然群药共煎的方法难以保证汤剂质量,但对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在煎煮时采用后下的方法,可基本得到解决。本文按化学成分把汤剂后下药分类,并阐明后下的原理和调配  相似文献   

12.
有些特殊中药,医生开处方时,在药物右上角标出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等字样,煎煮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3.
汤剂处方中有些药物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时入煎,在现代机器煎煮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特殊煎法需得到相应的处理和应用,以保证汤剂的煎煮质量和药效。  相似文献   

14.
中药汤剂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的液体 ,中医临床应用较为普遍。中药汤剂具有吸收快 ,疗效迅速 ,制作简便等特点。如若煎煮不当 ,不但延误患者的病情 ,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 ,而且枉费了医师的一番苦心 ,使医师感到茫然 ,所以煎药与医师处方同等重要。故有“三分药 ,七分煎”的说法。1 传统方法传统煎药 ,通常是发散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要避免久煎 ,应当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 ,再改用“文火”略煮即可 ;而补益或剧毒药物则大多数可以较久煎煮 ,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药力完全 ,或使有毒成分降低到最低水平 ,其它如贝壳、甲壳、化…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对毒性药物的运用极其讲究,在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煮、服法、善后及禁忌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其对毒性药物的巧妙运用。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多通过先煎、后下、久煎、煎后纳末、单煎兑入、煎煮丸药,并在煎煮过程中加入蜜等方法减低毒性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煎中药时,往往因为加水过少、火力过猛或忘了煎煮时间,使药汁煎干,甚至药物煎煳。于是有人二煎时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煎干尚未煎煳的药物,重新加水适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煳的药物成分遭到了破坏。疗效也因此降低。而有些药物,煎煳了后会产生毒性,服用了会引起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18.
方药的煎煮方法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煎煮方法包括煎药方法,煎煮时间和所用溶媒,煎药方法有诸药同煎、先煎、后下、烊化、去滓重煎、沸水浸渍、分煎合和等;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性能和病情而定;所用溶媒包括清水、酒、水酒混合、先水后蜜煎、水醋合煎、清浆水煎、潦水煎、甘澜水煎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传统后下、分次后下、分次煎煮法三种煎煮方法对含芳香性挥发油成分药物的煎出物量、汤液色泽变化、挥发油显色反应进行实验观察比较。认为采用分次煎煮法既减少药物的受热时间,提高有效成分溶出量,又简化了操作工艺。  相似文献   

20.
汤剂煎煮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煎药锅宜用砂锅或搪瓷皿为好,忌铁器。煎煮时加冷水浸过药面5分左右,滋补药加水宜多。药物经水浸片刻,再行煎煮。沸后改用微火,以免过快煎干。一般药物煎煮两次,头煎沸后约25分钟,二煎约20分钟,解表剂煎煮时间应短,约15分钟即可,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煮沸后文火煮1~2小时。每次熬成药液200到300毫升为宜,一、二次煎药汁混合一起,分两次或数次饮服。实践证明,除解表药和芳香类药外,二煎药效果不次于一煎。治热性病,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