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接种白腐真菌堆肥处理含Pb垃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未污染土壤、家庭厨余、稻草、麸皮加入Pb(NO3)2溶液配成模拟含高浓度Pb垃圾,采用接种白腐菌堆制处理和不接菌堆制处理2种方法分别进行室内模拟堆制.通过监测理化因子(pH、挥发性固体、水溶性有机碳/有机氮、木质素、粗纤维)与生化因子(呼吸量、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生物毒性分析因子(种子发芽指数、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重金属对垃圾堆肥过程的影响和白腐菌堆肥处理重金属污染垃圾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白腐菌处理Pb污染垃圾的堆肥过程能顺利进行,较好地减弱了Pb的迁移性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降低了堆肥潜在的重金属危害性.此堆肥工艺下,堆肥成品pH为7.9,水溶性C/N达4.01,挥发性固体含量降至36.1%,木质素余量22.4 g,粗纤维余量30.1 g;且堆肥中Pb主要以残留态存在,约为63.38%,水溶交换态Pb含量则降至0%,种子发芽指数高达121%.  相似文献   

2.
五氯酚(PCP)污染土壤模拟根际的修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根际环境条件下,研究了根系分泌物对五氯酚(PCP)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PCP的土壤残留消解行为随根系分泌物添加剂量的不同显现相应差异.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碳氮比(Cmic/Nmic),微生物商及酶等土壤生化指标与PCP的消解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低剂量(13.38TOCmg/kg)处理,PCP土壤甲醇可提态残留量最小,修复效应最佳,此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商,脱氢酶活性等显现最大响应,为最适根系分泌物添加剂量.修复机理可能在于其诱导的土壤环境质量友好演变过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商及脱氢酶活性可作为表征根际修复PCP污染土壤时土壤环境质量友好演变过程的敏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Tween60和SDS强化白腐真菌修复DDT污染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DDT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60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在单一和组合两种方式对人工污染黑土中白腐真菌Phlebia lindtneri GB1027降解去除DDT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Tween60和SDS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土壤中DDT的生物降解,尤其在两种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mg/g干土时,土壤中DDT的降解率分别达到最高的62.9%和53.9%.相同浓度下,Tween60比SDS更有利于提高DDT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去除率提高接近10%.将Tween60与SDS以不同质量比例组合处理后的DDT去除率大小为:Tween60-SDS(3:1)>Tween60-SDS(2:1)>Tween60-SDS(1:1),尤其在质量比为3:1和2:1时的DDT去除率甚至高于Tween60单独处理时的去除率,表明将两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组合后对提高DDT的生物可利用性产生了协同效果.研究还发现,菌株接种量越高,土壤中DDT的降解去除率越高,当接菌量达到1.0mL/g干土时,DDT的30d去除率达到最高的70.9%.在土壤含水率为10%~50%范围内,白腐真菌对DDT的降解去除效果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当土壤含水率达到50%时,土壤中有约70%的DDT被降解去除.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强化白腐真菌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比较研究了零价铁和亚铁盐2类铁基修复材料对过硫酸盐(PS)处理实际五氯酚(PCP)污染土壤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种铁材料均能促进过硫酸盐氧化降解PCP,Fe2+/PS体系中PCP的降解效果整体优于Fe0/PS体系。PCP的降解速率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提高PS浓度可促进两体系中PCP的降解。随着液固比和铁活化剂用量的增加,体系中PCP的降解效果均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土壤有机质会大量消耗氧化剂,影响污染物的降解。在未来研究及实际应用中,需充分考虑土壤中有机质的消耗,进行氧化剂添加量的评估。研究结果可为实际五氯酚污染场地的修复处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柠檬酸对土壤吸附五氯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柠檬酸对黄棕壤、棕红壤和红壤吸附五氯酚(PCP)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3种土样对PCP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描述,对PCP的吸附容量大小为黄棕壤>棕红壤3红壤,与其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一致.实验条件下,随着柠檬酸加入浓度的提高(0~100mmol/L),棕红壤和红壤对PCP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较低浓度(£50mmol/L)的柠檬酸处理显著促进了它们对PCP的吸附,而较高浓度柠檬酸处理则抑制其吸附.供试浓度范围内,柠檬酸对PCP在黄棕壤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但较高浓度柠檬酸处理下促进作用减弱.加入柠檬酸后,土壤吸附PCP的平衡溶液的pH值显著降低,这可促进PCP在土壤中的吸附,同时土壤固相有机质的释放和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的增加则可减少土壤对PCP的吸附.  相似文献   

6.
以接种驯化的活性污泥为生物强化手段,通过摇瓶反应模拟生物泥浆反应器的运行,研究了受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特性。结果表明,接种驯化的活性污泥可以大大加快邻氯苯酚(2-CP)的降解速率,对2-CP初始污染浓度为500mg/kg干土的土壤,接种1%活性污泥(w:w)后反应11h降解率即可达到96.4%。最适的反应条件为:活性污泥接种量1%,水土比2:1,温度25℃,摇床转速200r/min。2-CP的降解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当初始浓度为50~500mg/kg干土时,2-CP降解速率常数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CaO对过硫酸盐(PS)处理五氯酚(PCP)污染土壤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提高PS浓度和CaO添加量可促进CaO/PS体系中PCP的去除,而随着液固比的增加,PCP的去除效果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CaO水解可提供OH-,同时释放热量,但其对土壤体系的温度提升程度与液固比成反比,相较于其实现的热活化氧化能力,传质过程的抑制对PCP氧化去除的影响更大。响应曲面优化分析结果表明,PS剂量、CaO添加量和液固比均对土壤中PCP去除具有显著影响,三因素对PCP去除的影响程度次序为PS剂量>CaO添加量>液固比。研究结果可为五氯酚污染场地修复处理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菌糠强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糠协同高效石油烃降解菌Microbacterium.sp.Q2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试验研究,分别设置菌糠固定化微生物组(SIM)、菌糠-游离菌组(SMSB)、菌糠单独组(SMS)和对照组(CK)4组修复实验.考察不同处理方式下对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石油烃降解效果的差异性并确定石油污染土壤的最佳修复方案.结果表明:不同修复方式下,SIM组的土壤呼吸强度、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较其他组有明显提高,其对石油烃去除率分别比其他3组提高11.84%、22.15%、54.09%.土壤中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活性与石油烃降解率的相关性显著,此外菌糠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具有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协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五氯酚的污染现状及其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80年代起五氯酚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由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在介绍了五氯酚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五氯酚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吸附是可逆的,但吸附的富集浓缩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前处理手段。化学氧化措施对五氯酚的去除效果较好,反应速度较快,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形成强致癌污染物。生物措施处理成本低,降解产物安全,但去除效果相对较差。还原脱氯比较适合污染的原位治理,且处理成本较低。土壤粘粒及铁氧化物界面五氯酚的还原转化研究使利用土壤特性处理五氯酚污染土壤及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成为可能。五氯酚污染处理方法互有长短,不同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中五氯酚污染监测与人体摄入蓄积情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1993-1994年在福建省原血吸虫疫区及没有使用五氯酚的对照区进行五氯酚环境污染监测与人体摄入蓄积情况研究,共采集环境及食物样品123份,采集观察区和对照区人群尿样119份,通过对食物中五氯酚测定估算人体摄入量,认为五氯酚使用造成环境污染,但对人体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生物通风堆肥法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考察了生物通风堆肥方法修复吉林油田原油污染土壤的效果,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去除的途径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向原油污染的土壤中添加生物有机肥接种、采用生物通风堆肥法进行修复,效果较好.当原油污染土壤的含油量为7.00×104mg·kg-1时.经过40d处理,原油的去除率达45%以上,最大生物降解速率常数达到了0.0333 d-1,半衰期仅为20.82d.生物降解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途径,挥发去除的油低于土壤初始含油量的0.1%.在油污土:生物有机肥(干重)以8:2、7:3和5:5三个不同比例混合的实验中,以7:3比例混合时污染物的去除最彻底,完全生物降解率占总去除率的比例约为17%.原油组分含量的变化证实了原油生物降解的发生.原油的生物降解去除率与生物降解产生的CO2存在线性关系.污染物生物降解的速率和程度与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白腐真菌生物降解TNT装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利用自行培养驯化的白腐真菌,对实际TNT装药废水进行了好氧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五天时间的降解,废水中所含的主要成分TNT接近完全降解,效果非常显著。对实验所获得时间序列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证明了白腐真菌降解TNT的反应为准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13.
白腐菌附着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沥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煤渣为填料 ,在自制反应器内利用白腐菌生物膜对垃圾渗沥液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 ,在停留时间为 97h、葡萄糖浓度为 2 0 0 0mg·L-1、氨氮浓度为 84mg·L-1左右时 ,白腐菌生物膜对渗沥液深度处理的效果最佳 .此外 ,将白腐菌生物膜反应器在上述条件下的处理效果与普通活性污泥SBR法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前者的处理效果要明显好于后者 .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农业固体废弃物棉花秸秆还田后的快速降解问题,本研究以棉花秸秆在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复配下的微生物降解为研究内容,通过对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拮抗试验、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复配对棉花秸秆降解的最优条件组合筛选试验、白腐真菌与噬热性侧孢霉复配在田间降解秸秆的系列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两种菌株共存时不相互抑制菌丝生长,菌株之间不发生拮抗反应,可以对两种菌株进行复配形成棉花秸秆降解菌群;(2)根据L9(34)正交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温度、氮添加量、菌种类型和料水比这四种因素对棉花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效果,室内降解棉花秸秆在最优组合条件温度45℃、氮添加量3%、料水比1/2,复合菌群下的效果最好;(3)田间降解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降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冬季低温和降雪等情况下,为期50 d的田间试验中复配菌组对棉花秸秆降解率达到29.93%。后续实验需要在考虑实际土壤磷素含量情况下,确定适合于棉花秸秆降解的磷素补充量来促进棉花秸秆在田间快速降解。本研究对农业固体废弃物棉花秸秆在田间的快速降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腐真菌F2的生长及产木质素降解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考察了从我国生物资源中筛分出的白腐真菌F2的生长特性,采用多因素试验法研究了F2菌产木质素降解酶的特性;用统计学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分析了多种影响因素对F2菌产木质素降解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2菌在PDA培养基平板上和Tien&Kirk培养基中都生长良好且生长速率较高;在自由悬浮振荡培养(不通氧气)条件下,F2菌产LiP的最高酶活可达60 5U·L-1,MnP的最高酶活可达263 4U·L-1,其产酶能力超过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在自由悬浮振荡培养(不另外通入氧气)条件下的产酶能力.本研究还发现向培养基中添加的Cu2+浓度超过1μmol·L-1时会抑制F2菌产LiP,以往的文献未报道过Cu2+的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6株真菌对土壤中芘和苯并芘(BaP)的降解动态,用Michaelis-Menton和Monod动力学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6株真菌对芘和BaP的降解速率有显著性差异,降解率相差不大.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SF04),在42d内对BaP的降解能力最强,可达71.31%,对芘的降解能力相对最弱.镰刀菌(Fusariumsp.,SF11),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SF05),木霉(Trichodermasp.,SF02)和毛霉(Mucorsp.,SF06)42d对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6.22%,86.18%,85.41%,85.04%,对BaP的降解率分别为71.11%,69.44%,69.05%,69.72%.木霉(Trichodermasp.,SF02)和毛霉(Mucorsp.,SF06)对芘和BaP的降解速率均很快.  相似文献   

17.
白腐真菌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聚酯纤维作载体,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白腐真菌-裂褶菌F17(Schizophyllum sp. F17)挂膜迅速、结合牢固且表现出良好的脱色性能.采用连续和间歇两种运行方式,考察了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及进水浓度对染料废水脱色的影响.当进水浓度为15mg/L,停留时间24h,连续式运行,混合染料废水脱色率达到79.5%,刚果红脱色率为91.6%,结晶紫为65.4%,次甲基蓝为6.9%.  相似文献   

18.
The nitrogen-modified lignocelluloses(NML) produced under oxic ammoniation was metabolized by white rot fungus, NH4^ -N was released, NO3^- -N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and total nitrogen loss was blocked within incubation period. During releasing nitrogen from the metabolism of NML, white rot fungus cometabolized recalcitrant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showed higher degradation capabilit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NML complex colonized by white rot fungus might be effective with economic feasibility when they are applied into the vast field ecosystem, it might stabilize NH4^ nitrngen flux and bioremediate the polluted environmental 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