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自体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桥血管闭塞的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报道1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入术,共植入21个支架,其中suboptimal植入10个,denovo植入9个,bailout植入2个。血管分布为左前降支10个,左回旋支5个,左冠状动脉6个。靶血管病牲为A型病变7例,B型11例,C型3例。植入支架类型包括Cordis支架18个、NIR支架3个。结果 靶血管病变特征为A型病变7例  相似文献   

3.
张月琼 《贵州医药》2010,34(6):522-523
冠心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能降低冠心病缺血事件,有助于靶血管血运重建。本文旨在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CI术后并发症及高血糖对行PCI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 )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9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共8例成功接受介入治疗,其中3例患者对桥血管行介入治疗,另5例患者对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8例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无再次血运重建、无并发症、无死亡。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3例有心绞痛复发,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无心肌梗死、无再次血运重建。结论高龄CABG术后患者行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应及时行造影检查,以明确桥血管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根据造影结果及时对桥血管或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性完全性血运重建与非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的11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45例)和非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随访期间心血管总死亡率、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原因再次入院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糖尿病患病率及心肌梗死病史例数较高(分别为44.4%、23.6%,P〈0.05)。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狭窄(P〈0.05)、3支病变(P〈0.05)及复杂病变(P〈0.01)比例均高,病变数目少而平均置入支架数多(P〈0.05)。随访6~36个月,IR组再发心绞痛(P〈0.01)、再次血运重建比例(P〈0.05)和MACE事件发生率(P〈0.01)均显著高于CR组。结论: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相比,完全血运重建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预后,对于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应尽可能达到完全血运重建或功能上的完全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结果12例中6例患者对桥血管行介入治疗,另6例患者对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12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无再次血运重建、无死亡。随访9—21个月,其中2例有心绞痛复发,给予药物治疗,元死亡、无心肌梗死、元再次血运重建。结论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内支架术(CASI)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适应症及其血运重建疗效。方法 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受累血管93支共计126例狭窄,对其中60支病变血管施行PTCA和CASI,单纯PTCA8例11支血管,CASI37例49支血管,共植入内支架56株。另3例术中因出现剧烈的心绞痛等并发症而改行其它方法治疗。结果 单纯PTCA仅4支血管狭窄程度改善>50%,达到标准,另7支均不足50%;而CASI全部获得成功,术后经造影证实血运重建效果满意。结论 CASI可有效预防或矫治PTCA的并发症,补偿PTCA后疗效的不满意,近期血液动力学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PTCA。  相似文献   

8.
目的主要探讨冠心病多支血管病患者进行完全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收治的522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61例,分别应用药物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治疗,同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主要随访心脑血管的不良事件。结果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出现心绞痛复发的患者有130例,其复发率为49.8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治疗组出现心绞痛复发的患者有101例,其复发率为38.69%。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治疗组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完全血运重建的治疗适用于冠心病患者,可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患者395例,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DM组)81例以及冠心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314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两组的冠状动脉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合并DM的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较多,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以及闭塞型病变较单纯冠心病患者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重,累计范围较广且弥散。  相似文献   

10.
陈敏 《江西医药》2007,42(11):1006-1007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6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122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病变血管数目、平均病变血管支数、弥漫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1,P<0.01),而且两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总计分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数目较多,血管病变弥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龄患者47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青中年患者51例为对照组,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左主干、回旋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单支病变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2支病变例数、3支病变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龄患者的病变部位和支数较多,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冠脉特点,并观察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接收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78例,参照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情况,将其分为非DM组(42例)与DM组(36例),进而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特点,并观察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造影与治疗后的结果显示,DM组患者的病变范围更为广泛,且钙化程度较之于非DM组更为严重,弥漫性病变、三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DM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支架内再狭窄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高(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复杂,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与支架内再狭窄率均较高,故而应给予患者强化血运重建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MSCT冠脉造影技术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冠心病40例和2例联合瓣膜病变以及2例冠脉搭桥术后复查患者行冠状动脉MSCT检查,行增强扫描并进行3D图像后处理,包括曲面重组(CPR)及仿真内镜(VE)、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结果对于血管直径≥2mm无伪影能清晰显示,满足管腔评价情况502支血管进行分析。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血管支数为30支。心率<60次/min的管腔评价情况明显好于心率>60次/min。冠状动脉斑块情况:共57支血管发现钙化斑块。6支血管出现纤维斑块。4支血管发现软斑块。狭窄情况分析,63支钙化和纤维斑块中,轻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20支,重度狭窄1支。4支软斑块均为重度狭窄。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桥血管通畅。发现一例右侧冠状动脉发自左侧冠状动脉窦的变异。结论MSCT曲面重建结合其他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伟  刘志勇  蒋杰  周建明  陆启同 《江苏医药》2012,38(15):1776-1778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杂交技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冠心病患者中,两支冠脉血管病变4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17例;均采用杂交技术进行心肌再血管化。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吻合;其余狭窄冠脉血管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结果 21例患者共植入支架38个,平均每例心肌再血管化2.6支,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平均ICU观察时间为26.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d。随访2-1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发作。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糖控制水平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控制水平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血浆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7.0 mmol/L为血糖控制理想).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及弥漫性病变例数,同时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结果,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两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 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非重度46.00%,重度34.00%)与对照组(非重度36.00%,重度4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4.00%、双支60.00%、3支36.00%)、弥漫性病变(16.00%)显著低于对照组(单支2.00%、双支24.00%、3支74.00%,4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A1c[(2.17±1.20)%]、Gensini评分[(49.27±1.14)分]、vWF[(65.23±1.24)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可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因此可通过控制血糖水平、降低vWF来减少冠心病冠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200例冠心病患者,63例为心肌梗塞后择期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132例患劳力型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为急诊PTCA。PTCA方法按常规进行,195例成功,成功率97.5%。扩张232处病变,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47处,右冠病变63处,回族支病变22处。冠脉病变分型:A型病变118支,B1型病变68支,B2型病变21支,C型病变25支。C型中21支为完全闭塞病变,17例手术成功。手术并发症包括急性血管闭塞2例,血管内膜撕裂C型以上15例,死亡1例。4年随访中,5例患者症状复发,其中3例为原扩张部位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胆红素、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1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将冠状动脉主要血管或分支狭窄≥50%的患者165例作为观察组,狭窄〈50%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亚组(分别为47、41、77例)。比较各组胆红素、血脂等生化指标差异及Gensini评分。结果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及多支病变亚组TG高于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单支及多支病变亚组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双支病变亚组低于单支病变亚组,多支病变亚组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亚组,单支及多支病变亚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多支病变亚组低于双支病变亚组,双支及多支病变亚组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单支病变亚组和对照组,多支病变亚组低于双支病变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亚组Gensini评分高于对照组,且积分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与胆红素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161~-0.400,P〈0.01~0.05)。结论胆红素水平生理范围内增高是延缓老年高血压病发展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早期干预胆红素水平有可能延缓老年高血压的发展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