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阑尾残端盲肠造瘘术应用于急诊结肠手术病人的疗效。方法对14例结肠手术病人附加阑尾残端盲肠回肠造瘘术实施一期手术。结果14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其余一期愈合。结论附加阑尾残端盲肠造瘘术应用于急诊结肠手术可避免术后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提高一期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硬阻Ⅰ期根治性切除术中封闭式结肠灌洗术的运用效果。方法:总结1985年1月至200l年12月收治的35例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病人进行Ⅰ期根治性切除术时,术中进行封闭式结肠灌洗术,观察术后有无并发肠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并发肠漏,切口感染1例(2.86%)。结论:术中封闭式结肠灌洗术对预防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Ⅰ期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有一定作用,只要术中结肠灌洗彻底,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时,Ⅰ期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急诊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10年湖南耒阳市中医院收治的36例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病例资料。结果行一期肠切除吻合27例,行姑息性结肠造口4例,另5例经肛门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去污后行一期手术。术后切口感染2例,无吻合口漏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急诊治疗中,对于选择性病人,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经肛门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结肠减压、灌洗去污是对一期肠切除吻合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1种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塑料螺纹管对低位直肠癌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结果 本组72例,完全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的71例(71/72),1例轻度排便失禁(1/71),术后并发症1例(1/71),局部复发1例(1/72),无手术死亡,随访率100%,平均48个月。结论 塑料螺纹管明显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成功率,并发症低,局部复发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结肠双腔造瘘术式的改进在腹盆腔肿瘤临床应用中的经验.方法:对52例行结肠双腔造瘘不同术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下行结肠双腔造瘘4例,经腹结肠双腔袢式造瘘36例,经腹结肠双腔单口造瘘8例,改良结肠双腔单口造瘘4例,无造瘘口缺血坏死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结肠造瘘优点明显应多加推广;经腹结肠双腔单口造瘘可取代传统的经腹结肠双腔袢式造瘘,改良结肠双腔单口造瘘可用于无需进腹探查的结肠造瘘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总结8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结肠造瘘术艾滋病患者的手术前后心理干预及造口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术前艾滋病知识宣教,防护措施指导,以及术后造口的观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7例,Ⅱ期愈合1例,经积极换药后顺利愈合,患者及家属接受手术、接受造口,掌握造口护理技能。结论:耐心细致的造口护理指导可使患者掌握造口护理技能,家属掌握正确防护措施,接受艾滋病患者,提高艾滋病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信心,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对12例结肠代食管术治疗食管上段瘢痕狭窄的体会表明,移植结肠的血运是预防吻合口痿的关键,而吻合的方法、胃造瘘术的应用、顺蠕动吻合及熟练的外科技术是减少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保证移植结肠血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5例食管癌患者,对其手术方法、围手术期的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例施行食管癌切除、食管吻合食管重建术,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瘘、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熟练精细的食管-胃吻合技术,加强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性结肠癌梗阻临床常见,但其早期确诊率不高,手术方式也不一致。本文通过对32例老年结肠癌梗阻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以下看法:对于老年人无腹部手术史,除外粘连性肠梗阻者,一旦出现腹部胀痛,大便习惯改变,即应高度怀疑本病,应进一步检查以便确诊,在无法检查情况下,只要有手术指征就应积极剖腹探查,而不应盲目等待,观察,丧失手术时机。 对于右半结肠癌所致的急性梗阻,手术方式已趋于一致,即行一期右半结肠切除,回横结肠吻合术。对于左半结肠癌所致的急性梗阻以往主张:先行一期造瘘或切除肿瘤后造瘘解除梗阻,二期手术吻合。我们对11例左半结肠癌所致梗阻病人于急诊下行一期肿瘤切除一期结肠吻合术,术后仅1例因梗阻时间较长,合并贫血,低蛋白症而出现吻合口瘘,其余10例均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1978~1988年间收治40例结肠癌并梗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在诊断方面,本文分析了结肠癌梗阻的临床特点,提出钡灌肠造影检查是确诊结肠癌梗阻的主要措施。本文认为对结肠癌所致梗阻均应尽量施行Ⅰ期切除肿瘤,根据全身和局部条件决定Ⅰ期吻合或造瘘。本组40例,Ⅰ期切除25例,无手术死亡,Ⅰ期吻合21例,无吻合口瘘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还对结肠癌梗阻穿孔的治疗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术中封闭式结肠灌洗术在低位大肠癌性梗阻Ⅰ期根治性切除的运用效果。方法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计17例低位癌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Ⅰ期根治手术时术中封闭式全结肠灌洗,观察术后有无并发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果达到了清洁肠道、减少污染、改善肠壁血运效果,保证了17例手术全部Ⅰ期愈合。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并发肠瘘,切口感染3例(17.6%)。结论术中结肠灌洗术对降低低位肠梗阻根治性切除术的并发症有效;只要术中结肠灌洗彻底,低位大肠癌性肠梗阻Ⅰ期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左半大肠癌并发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左半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笔者对83例左半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了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治疗观察.结果表明:83例病人中除2例属癌肿晚期无法施行一期切除吻合而行单纯结肠造口,1例行急诊Miles手术,5例行Hartmann手术外,其余75例均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手术后1例死于呼吸衰竭(占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2%,均予以治愈,手术效果满意.因此,对左半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人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以下称吻合口痿)是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率高达50%左右。对其采用保守治疗或争取时机第二次开胸处理各家意见不一。自1979年6月至1987年5月,作者采用保守治疗8例胸内吻合口瘘,结果7例治愈1例死亡。文中提出由十二指肠管饲为主要途径,以支持营养为核心的综合性保守治疗,同时强调必须坚持斜坡位防止胃液对吻合口的侵蚀至关重要。并认为在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的同时辅以中药煎剂口服,可促使瘘口愈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丝线、羊肠线2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扎道数对大鼠CCI疼痛模型痛阈值的影响,优化筛选出更易在实验过程中普及的技术方法.将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7组,包括结扎丝线4道、3道与2道3个组;结扎羊肠线4道、3道与2道3个组和1个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铬制羊肠线和丝线分别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2道、3道、4道;假手术组只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进行结扎处理.建模成功后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应阈值(MWT),发现丝线3道、4道组和羊肠线2道、3道、4道组与假手术组和自身基础的MWT有极显著差异(P〈0.01);假手术对照组、丝线2道组与各组自身基础的MWT之间没有差异(P〉0.05),结扎手术前后的MWT之间差异显著,结扎后第7天、14天和21天的MWT之间没有差异.羊肠线3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得出结论:羊肠线2道、3道、4道组,以及丝线3道、4道组均能产生稳定的神经痛,根据MWT的数值大小和是否出现自噬现象可认为,以羊肠线结扎2道组最好,不但MWT的数值小,且操作简便又节省时间,可作为大鼠CCI建模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设K是一个域, R是具有SM-基B的一个K-代数, 且是B上一个单边(即左或右)单项式序。 那么,关于交换多项式代数和非交换自由代数的商代数的子代数在双边单项式序下经典的FS-基理论可完整地推广到R的任一商代数R/I的子代数上。特别地, 对于一类N-分次代数R/I,给出计算有限n-截断FS-基的有效算法, 从而阐明了在单边单项式序下构造FS-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送粉系统泄露的记录,建立泄露间隔时间序列ARMA(p,q)模型,从而预测出未来几次泄漏的时间间隔,为送粉系统维修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表明,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17.
环R叫做左(右)V-环,如果每个单左(右)R-模是内射模.本文证明了,如果R是完全幂等ELT-环,那么R是正则环。因此肯定回答了R.YueChiMing提出的问题:本质左理想是双边理想的左V一环是正则环吗?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7月至1998年2月7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通过X线透视监视,经鼻将营养管置入肠内以建立营养通路,从而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结果6例治愈,成功率85.7%。本文介绍置管及营养补给方法及效果,指出本方法在营养支持治疗上更简便、有效且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