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旅客列车上的鼠类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情况。方法在经过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列车上捕捉鼠,进行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在4组列车上捕获26只褐家鼠,12只小家鼠,有1只小家鼠携带出血热病毒抗原,携带率为8.33%,褐家鼠中没检测出病毒抗原或抗体。结论该4组列车经过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的主要大城市,由于列车上的鼠类携带出血热病毒,可远距离地将出血热病传播到沿铁路线的城市,因此,列车上灭鼠对控制出血热疫区扩散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水电站库区沿岸鼠型动物及媒介蚤的种类和密度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方法2004年8月对库区3个县8个乡镇9个调查点,采用鼠笼(夹)法捕获室内、外鼠型动物及蚤类分类鉴定;取鼠体肝脾和鼠滤纸血、人血及指示动物血分别检测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取鼠肺和鼠肾分别检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及分离病毒和分离培养钩端螺旋体。结果捕获鼠型动物229只,捕获率8.23%,以褐家鼠(61.14%)和黄胸鼠(36.24%)为优势种。检测鼠肺229只,检测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5只,阳性率2.18%。检测229份鼠肝、脾和鼠滤纸血229份、人血及指示动物血81份,均未发现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阳性样本。未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病毒。结论三板溪水电站库区沿岸在3个调查点发现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家鼠型)。本次未检出动物鼠间的鼠疫感染指征。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八四年五月,在遂平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文城乡,在住室和野外采集鼠肺标本,检测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相关抗原情况;并对遂平等县流行性出血热病家和病区健康人血清检测了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掌握赤壁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发病率.方法1999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对鼠种和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以长江流域的镇和丘陵地区发病外,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啮齿动物室内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除褐家鼠未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外,其余鼠种均检出,阳性率为6.12%.4种鼠均检出抗体,阳性率为8.16%,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达9.86%.结论应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加大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并应广泛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平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以便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对西平县2006-201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进行监测,每个月在全县范围内采用笼日法布点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鼠密度。鼠肺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出血热病毒抗原;同时利用ELISA法检测鼠血出血热病毒抗体,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5年西平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23例,发病率为2.7/10万,病例表现以轻型为主,无死亡病例;多发于农民、商业服务性行业,且青壮年占据较大的发病比例,大部分病例为本地感染;捕鼠总数为213只,其中野栖鼠占74.65%,家栖鼠占25.35%,经鉴定为1目1科5种,其中褐家鼠所占比例最高,为西平县的优势鼠种。结论鼠密度高低可作为西平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情况的参考,应对重点人群采取预防接种措施,实时监测并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主导措施仍是要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黄河三角洲—高速公路路面万只大仓鼠死亡的原因,选用夹夜法、小方块计数鼠洞法及目测计数法调查鼠密度,采用 GB 15996—1995方法对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测定.夹夜法调查刺槐林、杂草地、麦田的鼠密度分别为 44. 86%、14.61%及 3. 17%.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测定均为阴性.死鼠只出现在公路路面上,均有被汽车碾轧痕.刺槐林、杂草地及麦田内没发现死鼠.死亡原因主要是该地区1998年雨水多,野生植被丰富,为鼠类提供了足够的食源,大仓鼠周期性繁殖高峰到来引起鼠密度增高,居住拥挤,冬季来临食源相对贫乏及暖冬现象,驱使鼠类分居,在分居的过程中跑到公路上被汽车碾轧死亡.  相似文献   

7.
自然条件下鼠皮肤破伤与感染EHF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捕获自湖北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224只鼠皮肤破伤进行检查并用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查鼠肺及血清EHF病毒抗原抗体。结果,鼠皮肤破伤率为30.8%,且其随鼠龄增加而升高;皮肤破伤鼠EHF病毒抗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6%及29.0%,显著高于非皮肤破伤鼠的9.0%及8.4%。认为经皮肤破伤感染可能是自然条件下EHF病毒鼠间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1981年10月~1984年1月在河南省新安县两个观察点进行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的调查,发现褐家鼠是村内优势鼠种(57.9~81.4%),其携带EHF病毒抗原者占8.76%,为全部带毒鼠的87%。野外优势鼠种(54.3%)的黑线姬鼠,检奄359只,均未发现带毒鼠。褐家鼠带毒的季节高峰与人群发病率高峰有密切关系。说明褐家鼠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当地黑线姬鼠参与本病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掌握赤壁市流行性出血的流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发病率。方法:1999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对鼠种和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以长江流域的镇和丘陵地区发病外,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啮齿动物室内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除褐家鼠未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外,其余鼠种均检出,阳性率为6.12%。4种鼠均检出抗体,阳性率为8.16%,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达9.86%。结论:应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加大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并应广泛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疫区黑线姬鼠中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用Balb/c鼠在实验条件下进行研究,证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存在垂直传播。我们又从疫区捕获黑线姬鼠进行EHFV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①用IF法在2只孕鼠及其4只胎鼠和2窝乳鼠中检出了EHFV抗原和抗体;②从疫区捕捉的黑线姬鼠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珠海口岸地区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评估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在珠海7个口岸采用鼠笼诱捕法常年进行监测.每月捕鼠1次,每次每个口岸布鼠笼100个,捕获活鼠(包括其它鼠形动物)进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7个口岸监测点中,有5个监测点发现2目2科3属3种9只鼠形动物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均为Ⅱ型抗原),阳性率为2.69%.在7个口岸中鼠形动物EHF阳性率最高的是九洲口岸,为13.6%.3种HEF阳性的鼠形动物中,阳性率最高的是褐家鼠为2.1%.[结论]珠海口岸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且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鼠形动物分布广.珠海主要船(货)运海港口岸九洲口岸和陆路拱北口岸鼠形动物HEF抗原阳性率远比其他口岸高.  相似文献   

12.
从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家兔的脏器组织分离出了13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其中对乳鼠脑腔接种分离出的3株病毒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这些病毒株的抗原与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双份血清和病兔的恢复期血清进行试验时,血清的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增长,而不能对正常人和呼肠弧病毒Ⅰ~Ⅲ型血清发生反应。毒株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时证明,从家兔分离出的JR_1、JR_2、和JR_3株病毒是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相似文献   

13.
马师  田艳玲  高飞龙 《职业与健康》2007,23(22):2069-2070
目的掌握河南省开封县鼠类分布特征,了解鼠类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EHFV)现状,为控制人类出血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用布夹法开展鼠密度调查,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鼠肺带毒检查。结果共有效布放鼠夹3451夹次,捕获鼠886只,鼠密度为25.67%。带毒50只,鼠类带毒率为5.64%。捕获鼠种有大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和小仓鼠。结论证实河南省开封县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自然循环,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相似文献   

14.
福州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分布及鼠传疾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报道了福州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分布及鼠传疾病调查结果,共捕获各类鼠359只,全年平均鼠密度9.97%。鼠种有3属5种,其中以黄毛鼠为优势种,其次为褐家鼠。送检96份鼠血清作RIP检测,查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另取褐家鼠、黄毛鼠的肺标本42份,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其中检出阳性标本3份,阳性检出率为7.14%,应用单克隆抗体分型均为Ⅱ型病毒抗原(家鼠型)。本次调查结果为空港口岸加强鼠情监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掌握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鼠形动物种群特征及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种类和鼠间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是否存在,评估香洲口岸鼠间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 从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对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用鼠笼捕活鼠并收集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其血、肺进行实验室检测鼠疫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7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5属6种,年平均密度为6.36%,优势种为褐家鼠占42.67%,其次为臭鼩鼱占40.00%,雄雌比值为1.33:1;鼠体表寄生病媒昆虫只有蚤和螨两类,总蚤指数为O.04,总螨指数为0.77;从捕获鼠形动物采到52份血、肺样本中,经检测鼠疫抗体、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均呈阴性。结论 鼠形动物密度和总螨指数较高,应加强防治工作;虽然今次调查表明本货运码头鼠间并无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但口岸鼠疫(F1)抗体、流行性出血热(HFRS)抗原监测工作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新野县自1980年以来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65例。为了确定这些患者的传染来源,1982年6月,在重点发病地区捕获各种鼠类53只,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查每只鼠肺冷冻切片,发现11只中有1只黑线姬鼠,38只中6只褐家鼠和1只黄胸鼠(只查一只)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并根据荧光形态特点和定位以及对EHF病人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三种鼠肺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广西首次发生10例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其中9例除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验外,尚在实验室作了间接荧光抗体检查,证实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从疫区捕鼠8种846只,检出13只褐家鼠鼠肺携带病毒抗原。从3只病毒抗原阳性属肺,接种Vero E-6细胞,分离出2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福建长乐辖区口岸各开放码头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蚤、蜱、螨)携带情况和鼠肝、脾、肺组织携带病原体(鼠疫F1抗原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酸)检测情况,为口岸鼠类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标准捕鼠笼法,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756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4属7种;蚤61只、蜱13只、革螨85只、恙螨455只,鼠密度为6.73%。取鼠肺及肝、脾324份,检测鼠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核酸及鼠疫抗原抗体检测,其中133份血清标本进行鼠疫F1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结论〕长乐辖区口岸鼠密度较高,离国家规定的口岸3%控制标准有较大差距,今后要进一步开展鼠形动物监测和防鼠灭鼠工作,有效地控制鼠密度,以期达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高速公路路面万只大仓鼠死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查明黄河三角洲一高速公路路面万只大仓鼠死亡的原因,选用夹夜法,小方块计数鼠洞法及目测计数法调查鼠密度,采用GB15996-1995方法对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测定,夹夜法调查刺槐林,杂草地,麦田的鼠密度分别为44.86%,14.61%及3.17%,鼠充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测定均为阴性,死鼠只出现在公路路面上,均有被汽车碾轧痕,刺槐林,杂草地及麦田内没发现死鼠,死亡原因主要是该地区1998年雨水多,野生植被丰富,为鼠类提供了足够的食源,大仓鼠周期性繁殖高峰到来引起鼠密度增高,居住拥挤,冬季来临食源相对贫乏及暖冬现象,驱使鼠类分居,在分居的过程中跑到公路上被汽车碾轧死亡。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 秋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喜欢登山和野游的人要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农村发病率高,但近年来喜欢高尔夫球运动的人和登山游客也时有发生。据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山间田野的黑背鼠、家鼠以及实验用鼠均可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此病现已蔓延至山间田野接壤地区。 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大多是被山林田野中的黑背鼠排泄物中的病毒感染所致。据称,即使不直接接触黑背鼠的排泄物,病毒通过空气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