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珊瑚/胶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hBMP-2)复合人工骨的骨诱导活性。 方法:将珊瑚/胶原/rhBMP-2 植入大鼠背部肌肉内,以珊瑚/胶原或珊瑚/rhBMP-2 植入作对照。术后1 周和4周取材,通过组织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评价其异位诱导成骨情况。 结果:珊瑚/胶原/rhBMP-2 植入后1 周,在局部诱导软骨形成;4 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诱导成骨的量有明显的rhBMP-2 剂量依赖性(P< 0.001)。珊瑚/胶原或珊瑚/rhBMP-2 植入区无骨或软骨形成。 结论:珊瑚/胶原/rhBMP-2 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异位骨诱导活性,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rhBMP-2复合透明质酸钠凝胶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在种植牙中的应用寻找一种新型、有效的复合材料。方法 将20~30mg雄性小白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小鼠肌囊内分别植入透明质酸钠凝胶(Healon GV)、rhBMP-2、rhBMP-2与HealonGV复合物,21d后进行X线片观察、组织学观察及BMP定量测定。结果 空白对照、Healon GV组无骨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骨形态生成蛋白、骨髓细胞及煅烧骨所形成的BMP/BMC/SB生物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进行探讨。方法在雄性大白兔双侧桡骨中远段各作一10mm骨缺损。右侧缺损内植入BMP/BMC/SB,左侧植入不含骨膜的自体皮质骨。结果术后8个月,在BMP/BMC/SB植入组骨愈合率为889%,自体皮质骨为444%。在新骨生成及塑形方面,BMP/BMC/SB组明显优于自体皮质骨移植组。结论BMP/BMC/SB在修复大块骨缺损方面优于自体皮质骨,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4.
构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7融合体,研究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成熟肽的0.36kb基因片段与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成熟肽的0.44kb基因片段连接,得到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7融合基因;经测序鉴定后,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BV222中,转化大肠杆菌DH5a,温度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初步纯化后测定其对培养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rhBMP-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行脊柱后侧方固定的可能性。方法:用rhBMP-2与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制成复合物,注入28只白兔右L4/5水平横突间肌肉中,对侧单独注入PVP作为对照,分别在2、4、6和8周取材,作X线、组织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及电镜检测。结果:rhBMP-2/PV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新生骨在横突间可完全愈合。结论:作者认识应用rhBM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异位成骨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报告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在小鼠肌肉内诱导异位成骨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大肠杆功表达的rhBMP-2成熟肽植入小鼠股部肌肉。结果:植入rhBMP-2后d1就有间充质细胞向植入区内聚集;d5出现典型的软骨细胞;d7钙化开始;d10形成雏形的骨髓腔,d14骨髓腔内出现幼稚的造血细胞;21d-30d形成大量网状骨小梁、骨单位、在骨小梁间隙出现骨髓细胞。结论:大肠杆菌中表达  相似文献   

7.
β—TCP/rhBMP—2复合物异位诱导小鼠成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谷法有 《医学争鸣》1998,19(5):517-519
检测β-TCP/rhBMP-2复合物的异位秀导成骨能力。方法:自制β-TCP与rhBMP-2复合后植入小鼠股后肌袋,单纯β-TCP植入对侧作对照,术后1,2和4wk分别取材作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有大量新生软骨和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成量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8.
构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7融合体, 研究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利用DNA 重组技术,将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 成熟肽的0.36 kb 基因片段与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BMP-7) 成熟肽的0.44kb 基因片段连接,得到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7 融合基因; 经测序鉴定后,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BV222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 温度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初步纯化后测定其对培养小鼠成骨样细胞增殖、分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克隆质粒转化的工程菌,经42℃诱导4~6 h 后,高效表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7, 在SDS-PAGE上出现一新的蛋白带, 分子量约29 ku,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 ,表达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初步纯化、裂解、复性后的BMP-2/7 蛋白具有促进成骨样细胞分化、增殖及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BMP-2/7 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表达,可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具有诱导成骨作用的蛋白  相似文献   

9.
周勇  范清宇  蒋维中  蔡和平  文艳华 《医学争鸣》1999,20(12):1085-1087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粒、骨水泥(BC)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骨制损修复材料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小鼠股部股袋内植入复合材料,不同时间分别取材HE染色观察复合骨制损修复材料的异位诱导成骨活笥;检测不同复合质量比的复合材料的聚合温度。结果:第7日时材料外周即形成间充质组织包膜,并沿材料不规则裂隙向植入材料内部长入间充质组织。第14日间充质组织继续大量长入且逐渐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猪骨形态生成蛋白(pBMP)与兔骨基质明胶(sBMG)及羟基磷灰石(HA)相结合,制成BMP/BMG和BMP/HA复合材料,将其植入32只家兔颅顶骨缺损处,植入后1、2、4、8周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BMP/BMG的成骨能力大于BMP/HA。认为BMG来源丰富,制作简单,吸收快,比HA更适合作BMP的载体。BMP/BMG是目前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BMP、VEGF复合异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啉酮 (PVP)作为VEGF的可溶性载体 ,以小牛松质骨为固体载体 ,制成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小牛松质骨 PVP BMP、小牛松质骨 PVP VEGF以及小牛松质骨 PVP载体 4种复合物 ,分别植入兔桡骨中段 15mm骨缺损处 ,在术后3,8,12周 ,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骨愈合、力学强度。结果 在术后 3,8,12周 ,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明显优于其余 3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小牛松质骨 BMP PVP VEGF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其余 3组 ,近似于正常骨。结论 BMP和VEGF联用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BMP、VEGF和松质骨载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聚乳乙醇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成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植入同时负载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对照组植入负载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空白组仅植入PLGA。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 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空白材料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利用含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家兔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的组织学改变。方法:选择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6周后,于右侧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自体骨髓2ml,左侧骨缺损区注射自身外周血2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2周3周4周和8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髓注射组在注射1周后骨缺损区内有软骨组织形成,2周可见软骨组织内有骨小梁及骨髓组织,至注射后8周,骨缺损大部分为正常骨组织充填,而外周血组无成骨现象。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可以成骨,外周血注射无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以骨形成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B组: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C组:空白组。行兔15 mm桡骨缺损修复。术后12周取桡骨标本,大体观察并手法评估3组桡骨缺损修复情况,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定植入材料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可见A组基本骨性愈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见少量骨痂形成,尚有部分缺损未愈合。C组骨缺损处见肉芽组织充填,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示A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连接处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且处于成骨活跃期,软骨与骨组织之间过渡自然。B组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形成,材料骨小梁变细较少,断裂明显。C组未见新生骨小梁形成。生物力学测定A组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7.8±9.8)N、(8.4±0.9)MPa及(187.5±8.2)GPa,均低于健侧组([112.3±11.2)N、(9.5±0.2)MPa及(210.5±15.9)GPa],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优于应用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早期生物力学强度低于正常骨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离心浓缩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效应。方法:制备健康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实验模型。A组于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入经过梯度离心浓缩处理骨髓抽吸液;B组于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入未经离心浓缩处理的骨髓抽吸液;C组不作骨髓抽吸液注射。分别于术后30天,60天和90天时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在新骨形成、骨改建及骨髓成熟度指标均优于B组、C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0,P0.01)。结论:经皮自体浓缩骨髓注射在缺损区的瘢痕组织内有明显成骨作用,其有效性与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组织计量学效果 ,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5组 ,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 2cm的模型 ,分别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和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 (ACS)对各组移植骨进行处理 ,其中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ACS ,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C组植入异体骨 +ACS ,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 1 2周处死动物 ,移植骨和宿主骨远、近结合部及移植骨中段分别取材 ,做不脱钙磨片 ,在荧光显微镜和普通光镜下测量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结果 :A组在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等方面均优于B、C、D组 ,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 2和ACS复合移植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 ,能平衡骨吸收 /骨形成活动 ,移植骨愈合质量好 ,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负载BMP的新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骨缺损修复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ew tissue-engineered bone with poly (D, L-lactide-co-glycolide) (PLGA),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and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BMSCs) and observe its effect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s. METHODS: A 15-mm bone defect in the right radius was induced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the model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o receive implantation of the tissue-engineered bone grafts constructed with PLGA carrying 5 mg BMP and about 1 x 10(6) BMSCs (experimental group), grafts of PLGA with about 1 x 10(6) BMSCs (control group), or grafts of exclusive PLGA (blank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osteogenesis in the bone defect after the implantation on was evaluated X-ray films, and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issues sampled from the bone defect 4, 8, and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new bone formation was measured by image analysis. RESULTS: The bone defect was completely repai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2 weeks after the implantation, showing the best results among the 3 groups. The bone defects in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filled with only fibrous and connective tissues at 12 weeks. CONCLUSION: This tissue-engineered bone constructed with PLGA, BMP and BMSCs possesses good ability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 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松质颗粒加骨髓联合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行骨缺损术后 3d和 1,2 ,4 ,6 ,8周处死白兔取材 ,标本进行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 3d时均见有炎症反应 ,未见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 ;在 1周时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呈弱阳性 ,在 4周时实验组中的表达呈强阳性 ,2 ,6 ,8周时表达呈阳性 ,对照组中在 4周时表达呈阳性 ,1周时表达呈阴性 ,2 ,6 ,8周时表达呈弱阳性 .[结论 ]骨形态发生蛋白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重要因子 ,骨松质颗粒加骨髓联合移植修复的方法能够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