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2017年河北康保长爪沙鼠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的生态及差异片段(DFR)分型,探讨其流行特征。方法分离培养鼠疫菌,进行糖醇酵解实验以确定生态型;煮沸法提取鼠疫菌DNA,进行23对DFR和PMT1质粒序列PCR扩增,并进行PCR产物电泳分析。结果 3株菌(201701、201702和201703)均发酵甘油,阿胶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麦芽糖,鼠李糖;201701,201702两株菌迟缓发酵蜜二糖,201703不发酵蜜二糖;脱氮均为阴性。201701、201702、201703菌株均缺失DFR位点1、6、7、12、13、15、16、17、18、23。结论 2017年河北省鼠疫菌株生态型为B群鄂尔多斯高原型,差异片段分型为G20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青藏铁路沿线部分鼠疫菌的毒力.方法 用6株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采用常规的动物接种试验,计算各试验菌株的绝对致死量(LD100)和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 试验用青藏铁路沿线菌株对小白鼠的LD100在102103个菌,LD50为7.9431.62个菌,对豚鼠的LD100在105107个菌,LD50为68.14685.49个菌.结论 试验用的6株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均有较强的毒力,都是强毒型鼠疫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婴幼儿配方粉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强弱及其感染所致病理变化。方法将5株从婴幼儿配方粉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标准菌制成不同浓度菌悬液,腹腔注射实验小鼠,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染毒小鼠临床症状,解剖死亡小鼠,取其内脏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各分离菌株和标准菌株的LD50分别为3.031、2.638、1.516、2.638、1.516和1.516 McF/kg BW,染毒小鼠体内多器官发生明显病理变化,尤以肺脏和肝脏病变最为明显。结论婴幼儿配方粉中污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并会对婴幼儿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4.
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初期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毒力较强,脱氮能力稳定,质粒种类丰富,但在流行末期分离的鼠疫菌往往毒力较弱,脱氮能力不稳定,质粒易缺失。鼠疫菌的形态学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大差异。该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鼠疫菌的生物学、生化、质粒和毒力变异情况,揭示鼠疫静息期存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115株鼠疫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115株鼠疫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鼠疫动物病流行的关系。方法:生化试验及毒力决定因子测定。结果:由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不同,所分离的鼠疫菌株在表型特征方面存在着相对稳定性的判别,结论:按中国鼠疫菌的生态分型标准,被试菌株属鄂尔多斯高原型。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河北省鼠疫疫源地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该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做了总结,分别从生化特征、营养需求、质粒特征、毒力因子、毒力和毒素几方面进行介绍,发现河北省分离的鼠疫菌属于B群鄂尔多斯高原型,营养需求表现为对甘氨酸的半依赖和对色氨酸的营养依赖,含有4种质粒,其中13×106质粒是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所特有,有的菌株缺失45×106质粒,全部菌株表现为F1抗原和鼠疫菌素(PstⅠ)阳性,而鼠疫菌色素沉着(Pgm)和VW抗原阳性仅占一定比例,表现为遗传的不稳定性,中等毒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浙江省义乌市鼠疫疫源地啮齿动物中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集鼠粪便进行耶尔森菌分离,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2005-2013年共检测3623份标本,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4株,假结核耶尔森菌11株;耶尔森菌的检出率以春季最高(5.72%).6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有生物1A型(55株)、生物3型(1株)2个型别;血清分型O∶5血清型有8株、O∶8血清型有2株;毒力基因检测有29株菌检出stB基因.结论 义乌市鼠疫疫源地内未检出鼠疫菌,但分离出假结核菌和小肠结肠炎菌;在鼠疫监测同时也对其他两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开展监测和相关研究,对鼠疫的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鹤庆县2017年分离鼠疫菌分子溯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7年云南省鹤庆县新分离的鼠疫菌的基因分型,为该地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差异片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对10株鹤庆县新分离鼠疫菌进行分型,并将10株鼠疫菌及邻近疫源地鼠疫菌株93株纳入聚类分析。结果 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相同的DFR型(Genomovar 05型)及CRISPRs型(Ca7簇,22型),在MLVA聚类分析中,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菌株位于同一个簇,两者之间仅有2个位点(N2117,M23)的差异。结论 2017年云南省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鹤庆县疫情可能是丽江鼠疫进一步向南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分离自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116株鼠疫菌株进行基因分析研究。方法根据鼠疫基因组比对,选择15对引物对测试菌株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对引物对116株实验菌株均得到相应的扩增结果,同一引物测试菌株扩增结果目标条带长度均一致,串联重复序列的重复数相同。不同引物扩增目标条带长度不同,串联重复序列的重复数也不同,如引物M52对所有菌株扩增产物长度均为153 bp,串联重复序列的重复数均为3,而引物M59的扩增产物长度为250 bp,重复数均为7。结论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证实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基因稳定,鼠疫菌MLVA数据库将对未来的鼠疫菌变异和溯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面临着多种类型疫源地鼠疫流行和复燃的风险。蒙古旱獭疫源地虽然暂未在国内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但过去检出过阳性血清,同时蒙古旱獭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毗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时隐时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频频波及人间。由于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毒力明显高于长爪沙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且在历史上曾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鼠疫防控重点应在常规鼠疫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动态的监测,警惕该两个疫源地复燃并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面临着多种类型疫源地鼠疫流行和复燃的风险。蒙古旱獭疫源地虽然暂未在国内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但过去检出过阳性血清,同时蒙古旱獭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毗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时隐时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频频波及人间。由于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毒力明显高于长爪沙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且在历史上曾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鼠疫防控重点应在常规鼠疫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动态的监测,警惕该两个疫源地复燃并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12.
青海高原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高原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汇总1975-2009年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背景资料,分析其地区、时间和人间分布及感染途径和传播的生态学因素,并对藏系绵羊鼠疫分离的14株菌进行生化试验、毒力测定、毒力因子鉴定、质粒分析、差异片段(DFR)分型等研究。结果 1975-2009年从青海省藏系绵羊体内分离的鼠疫菌共14株。由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人间鼠疫10起,鼠疫病例25例,死亡13例。首发病例均有剥食鼠疫病死藏羊史,其次为接触鼠疫病例而感染;以腺鼠疫为首发病例,由腺鼠疫继发为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病例多且病死率高。藏系绵羊动物鼠疫及人间鼠疫几乎均发生于甘南生态区,与其独特的生态地理景观密切相关。藏羊动物鼠疫与藏羊引发的人间鼠疫几乎一致,其中11月(旱獭入蛰后)从藏羊体内分离的鼠疫菌株数及藏羊作为传染源引发的人间鼠疫病例数最多,构成了青海高原藏羊鼠疫流行时间明显滞后于旱獭鼠疫的特点。分离的14株鼠疫菌均为青藏高原型,其毒力因子及毒力检测均显示为强毒菌。鼠疫菌基因型DFR分析显示,玉树、治多县分离的菌株均为5型,囊谦县分离的2株菌分别为5型和7型,德令哈市分离的菌株为8型。结论 藏系绵羊可感染鼠疫并作为传染源引发人间鼠疫,分离的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并具有青海鼠疫流行演变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菌株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特征,分析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采用MLVA(14+12)分型策略设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毛细管电泳方法和Bio Numerics软件,对河北分离的鼠疫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选取的鼠疫菌26个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位点中,8个VNTR位点对河北省鼠疫菌具有遗传多态性分析意义。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分离到的128株鼠疫菌可分为2个群,15个基因型。结论通过MLVA分析显示河北鼠疫菌株具有多态性,基因遗传变异相对稳定,对于未来鼠疫疫情暴发溯源和鼠疫菌种群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豚鼠气单胞菌分离株进行鉴定,掌握豚鼠气单胞菌在驻云南边防部队引起腹泻的情况。方法:碱性蛋白胨水增菌,TCBS、庆大霉素或碱性琼脂平板分离培养,进行系统生化鉴定,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小白鼠腹腔注射法测定其毒力,开展致病性研究。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从502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8株豚鼠气单胞菌。结论:分离的8株豚鼠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毒力,与致病性密切相关。药敏试验可作为此菌感染时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耐链霉素rpsL基因位点,掌握该地区鼠疫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以期为今后该地区鼠疫的治疗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鼠疫菌rpsL基因序列及我国发现的耐链霉素菌株(S19960127)突变位点分别设计非突变菌株FAM(128∶A)和突变菌株VIC(128∶G)两种MGB探针,通过TaqMan-MGB探针法对1962—1991年分离自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49株代表性鼠疫菌进行耐链霉素rpsL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被试菌株对应检测rpsL(128∶A),49株FAM染料RFU峰值均为阳性,其RFU峰值>2 000,阴性<200;对应检测rpsL(128∶G)未检测到VIC染料RFU峰值阳性菌株,RFU峰值均<200,阳性对照>1 000,该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未发现耐链霉素菌株。结论 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49株鼠疫菌对链霉素均敏感。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体系具有较高灵敏性、特异性,可应用于鼠疫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类、家畜家禽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情况,为疾病防治工作和研究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选择以村庄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农田、草原的同心圆样地,分别采集鼠类、家畜家禽粪便、舌根、咽拭子及肠道内容物等样品,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鉴定、生物血清分型,并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9-2012年共检验各类样品3837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7株,总检出率为0.44%。2011年检出的1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13株源自猪粪,3株来自鼠肠;1株O∶3血清型,生物3型,携带ail、yst A、rfb C毒力基因的致病性菌株检自猪粪。结论阿鲁科尔沁旗绍根地区的猪、鼠体内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携带者。进一步调查分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该地区人和宿主动物间的分布规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表型性状、质粒组成、外膜蛋白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常规糖醇发酵管法检测生化等表型性状;采用反向血凝试验、用假结核菌为复盖种子层法、用草酸镁培养基和刚果红色素培养基检测FraI、Pstl、Vwa和Pgm4种毒力因子;用Lawton最小培养基测定营养型;采用常规的动物接种试验测定毒力;采用碱裂解、酚一氯仿抽提法提取鼠疫菌质粒;鼠疫菌经破碎后采取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膜蛋白;采用纸片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实验用的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株生化性状表现为甘油+、鼠李糖一、阿胶糖+、密二糖一、麦芽糖+、脱氮+的特征;具有鼠疫菌荚膜抗原(FraI+)、毒力抗原(Vwa+)、鼠疫菌素I(PstI+)、色素沉着因子(Pgm+)4种毒力因子;营养型表现为对Trp、Thr、Leu、Arg不依赖,而对Phe、Met、Cys依赖,对Ile和Glu表现出低营养;对小白鼠的LD100在10^2~10^3个菌,LDs。为7.94-31.62个菌,对豚鼠的LD100在10^5~10^7个菌,LD50为68.14-685.49个菌;携带Mr为6×10^6、45×10^6、52×10^6、65×10^6、92×10^6]质粒;在10%的SDS-PAGE上37℃条件下的培养物可表达26条外膜蛋白带,28℃培养物可表达36条外膜蛋白;部分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敏感性效果较好,20种抗生素均较链霉素为佳。结论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型菌株,都是强毒力鼠疫菌,临床治疗除常规的链霉素外可选用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该项研究可为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石渠县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四川省石渠县鼠疫耶尔森菌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其他类型的鼠疫苗株相比较。方法:特征性基因的PCR扩增,随机扩增多态性DNA,脉冲场电泳、rRNA基因指纹图分析等。结果:石渠县的菌株为典型的鼠疫菌株,具有鼠疫强毒菌的典型特征,从该县青海田鼠中分离的鼠疫菌株,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我国其他疫源地中的鼠疫菌株明显不同。结论:该地可能存在一种新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其鼠疫菌属于一单独型别;1999年该县发生的人间鼠疫。感染来自该疫源地之外;对该疫源地仍须密切监视,以确定其对人类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鼠疫菌的毒力是决定动物鼠疫流行强度及预测流行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用布氏田鼠和喜马拉雅旱獭菌株做对照,对青海田鼠型3株鼠疫菌进行了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一起人间肺鼠疫暴发流行的鼠疫菌分离株其生物学特性、基因特征等。拟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传染源和传播关系。[方法]对8株于鼠疫患者(尸体)分离的鼠疫菌进行糖醇类酵解试验;检测其毒力、毒力因子、质粒、生物型、基因型;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流行的传染源。[结果]8株鼠疫菌全部为甘油+、阿胶糖+、脱氮+,生物型为古典型。具备强毒鼠疫菌的4个毒力决定因子,为FraI+、VW+、PstI+、Pgm+;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介于50~1000个菌,为强毒株;具备我国多数鼠疫菌所携带的6、45和65Mdal质粒;基因组型全部为10型。[结论]根据分子流行病学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此次肺鼠疫暴发流行来自同一个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