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毒性中药的致毒原因及减毒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性中药,是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包括中药原药材和饮片。目前已有28种被列入卫生部“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如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等。临床应用中,要正确认识毒性中药,了解其所含毒性成分、致毒机理及毒性产生的原因,这对临床减毒应用,保证用药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就国家药物性肝损伤专业网数据库收录的川楝子、何首乌、黄药子、苍耳子、艾叶等药物发生肝损伤及配伍减毒机制进行探讨,旨在阐明中药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作用机理,对临床配伍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各类毒性成分的中毒机制及炮制减毒原理。方法:选取草乌、山慈菇、白花曼陀罗以及吕宋果为研究对象,各称取100g,将每种中药分为两份,每份50g,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药进行炮制减毒,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比较两组中药的毒性大小。结果:经过炮制减毒后,研究组中药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炮制减毒法能够有效降低中药中各类毒性成分含量,提高临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雷公藤导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中药配伍作为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在减毒方面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肝毒性,笔者对现阶段雷公藤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对配伍中药(制剂)以减轻雷公藤毒性的作用进行归纳,以期为雷公藤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参考,从而减轻肝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发现多种中药具有肝毒性,如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等.通过合理的配伍,可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阐明中药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作用机理,从而使配伍用药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系统药理学的"症状网络映射"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各证候的临床症状进行映射分析,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为该病的中医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提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证候的最小单位症状,在Sym Map数据库中检索对应的中药,构建"证候-症状-中药"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高频中药进行分析,统计药物的性味归经,用Cytoscape3.7.2构建"证候-症状-中药-性味归经"网络图。结果寒湿郁肺证对应138味中药,以性温,味苦、辛,归肺、脾、胃经为主;湿热蕴肺证对应85味中药,以性温,味苦、甘,归肺、脾、胃经为主;湿毒郁肺证对应135味中药,以性温、寒,味苦、甘、辛,归肺、脾、胃经为主;寒湿阻肺证对应57味中药,以性温,味苦、甘、辛,归肺、脾、胃经为主;疫毒闭肺证对应155味中药,以性温、寒,味苦、甘、辛,归肺、脾、胃、心经为主;气营两燔证对应112味中药,以性寒,味苦、甘,归肺、胃、心、肝经为主;内闭外脱证对应25味中药,以性温、凉,味苦、甘,归肺、脾、心、肾、肝经为主;肺脾气虚证对应48味中药,以性温,味甘,归肺、脾经为主;气阴两虚证对应55味中药,以性温、平,味甘,归肺、脾、心、肾经为主。结论新型冠状病毒各证候的临床症状映射药物以性温,味辛、甘、苦,归肺、脾经为主,提示主要病位在肺、脾,湿邪阻滞病机存在于各阶段,其中轻型、普通型表现为湿兼寒,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表现为湿兼热。气虚病机见于疾病各阶段,治疗中应注意顾护正气,并根据邪实与正虚的对比情况立法用药。  相似文献   

7.
中药肝毒性损伤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见致肝损伤的中药及其成分、中药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和肝损害病理特点以及预防措施作了综述。指出:加强研究有毒中药,就是通过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和基础及临床毒理学研究,为临床提供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450)、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duced liver 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药毒性研究思路概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毒中药评价标准,中药有毒部位、有毒成分及其含量与作用机理,有毒中药临床用量等,是中药毒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已开展的研究中,实验类型主要集中在急性、亚急性及长期毒性实验上,指标选择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指标和生化指标方面,在中药毒性作用机理及利用中药自身特色减毒抑毒方面已有一些探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药毒性研究必须将现代科学技术、药理学知识、毒理学知识,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放在中药的多种毒性成分及其毒性作用机理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并分析《中华本草》中毒性中药及其特点,为毒性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华本草》收录的中药逐一筛选,以“药性”“用法用量”及收录古籍中明显出现“大毒,剧毒,有毒,小毒,微毒”为纳入标准,并将符合标准的毒性中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毒性中药1 408种,性味以寒凉、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肺、脾、胃经为主;入药部位以根、全草、叶类较多,毒性药物入药前处理方法以晒干、鲜用、炒、煅、炙等为主;功效分类以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给药方式内服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外用以敷、浸洗、涂敷为主;给药剂量内服以9~15 g、3~9 g、3~6 g居多,外用以适量为主。结论:《中华本草》中明确记载的毒性中药颇多,但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明确有毒性的中药仅83种,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观察及临床数据验证。毒性中药临床应用以热毒血证、风湿痹症为主,与其性味归经关系密切,如“热者寒之”,“苦”能泄能燥,具有清泄火热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缓急止痛的作用,多用于热证、血证及痹证的治疗。然而,毒性中药的分级、炮制...  相似文献   

11.
心脏毒性是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安全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重视与深入,关于对中药心脏安全性的评价与防治心脏毒性反应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研究方向集中在致心脏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或靶向心脏的中药毒性成分的发现。关于中药心脏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方法,该综述介绍了中药心脏安全性评价的临床指标、细胞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关于提升中药心脏安全性的研究,该文回顾总结了常见致心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通过控制毒性物质含量、改变给药剂型、合理炮制、配伍等方式降低心脏毒性的研究。关于防治心脏毒性的方药与有效成分,该文归纳了近年来防治化疗药物诱导心脏毒性反应的方药及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对中药的心脏安全性评价与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分析儿童中成药治疗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和成分特征,为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处方,对其中的中成药饮片进行频次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TCMSP、ETCM、TCMD数据库对高频饮片进行成分检索,通过RDkit化学信息分析平台计算获得相应的分子描述符,最后提取环结构获得Murcko骨架。结果 共搜集得到小儿呼吸系统中成药处方106种、消化系统61种,剂型共涉及12种。其中治疗呼吸系统中成药主要包含清热、发散类中药,药性以寒为主,以苦寒居多,主要归肺、心经;而治疗消化系统中成药主要包含消食、理气类中药,药性以甘温居多,主要归脾、胃经。对成分骨架结构进行统计,发现两系统重叠骨架占比大,多为黄酮类、苯环类等,对特有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儿童中成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入肺经的清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归脾、胃经的消食药,且用药偏温和,与儿童脾胃虚弱、五脏娇嫩相适应。通过化学信息学研究发现治疗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共有成分骨架在两系统中占比均较高,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探讨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复方授权专利组方的用药规律,为乳腺增生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及专利申报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于2000年至2020年收录的获得授权的乳腺增生中药复方专利为数据来源,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版)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内服组方纳入133项专利,高频中药有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香附;四气以温、寒、微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胃为主;常用的药对有柴胡-当归、郁金-柴胡、夏枯草-柴胡等;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6类组合;专利核心药物有柴胡、香附、郁金、白芍、当归、夏枯草、瓜蒌、青皮、丹参。外用组方纳入34项专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冰片、莪术、没药、当归、穿山甲、乳香等;四气、五味与内服组方使用情况相似,归经方面,外用组方使用归心经药比例略高;高频药对有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赤芍-当归等;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3类组合;核心药物有赤芍、没药、莪术、当归、乳香、三棱。内服专利组方与经方、验方用药规律相似,验证了中药复方专利较多源自于经方、验方。结论 乳腺增生中药复方专利新药开发可参考古方、经方进行配伍。目前治疗冲任失调型专利较少,可作为重点方向进行研发。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分析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 2021年 1月 1日前发表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已证明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疗效确切、或中药外敷联合用药组优于非联用组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建立外敷中药治疗癌性腹水的数据库,并将相关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83篇,录入方剂83首,共13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桂枝、甘遂,药物四气以温、寒、平性为主,性味以苦、辛、甘味为多,归经主要归于脾、肺、肝经,并根据癌性腹水中医的不同症状,新发现了四组处方,核心用药处方乃决流汤、五苓散加减而成,其缓解癌性腹水可能涉及抑制肿瘤的生长、降低血管内皮因子水平、下调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等多种机制。结论 本研究发现,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多用利水消肿、泻水逐饮、温中化饮类药物,治疗以利水为核心,兼顾温阳、益气、行气、淡渗、峻下。研究新发现的四组外敷处方,亦可为今后外敷中药的配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1998年至2017年发表的中药治疗慢性再障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利用Access数据库、SPSS 19.0、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符合纳入标准文献94篇,包括处方94首、中药103味。中药类别14类,使用频数前4位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总频率78.05%。中药使用频数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芪、补骨脂、当归、淫羊藿、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女贞子。温性及辛味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归经前3位为脾经、肾经、肝经。结论:慢性再障用药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活血、止血。用药以温、寒、甘、辛为主,主归脾、肾、肝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分析治疗视神经炎的中药复方用药思路及配伍规律。方法 以“中医”“中药”“视神经炎”为主题词,检索汇总中药内服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收集其中的中药复方组成数据,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版本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药物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并总结出核心处方。结果 共检索并筛选出目标文献96篇,包含218个治疗视神经炎的中药复方;涉及中药197味,共计频次2540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当归、茯苓、甘草、柴胡等,药物功效以养血、益气为主,中药四气分布主要在寒、温、平性,五味以苦、甘居多;归经以肝经、心经、肺经为主。结论 治疗视神经炎的复方药物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用药及配伍以补虚类、清热类药为主,佐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外来药物-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研究外来药物药性的新方法,并以玛咖为例对其进行阐释与验证。方法 首先整理玛咖药理作用的综述类文献,建立玛咖与其药理作用的关联,并查找相关的用药规律分析文献,建立玛咖的药理作用与传统中药的关联,再以《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为依据获取传统中药与药性的关联,最终构建出“玛咖-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进一步从该网络中解拆出每个药理作用的“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再通过处理相关数据计算玛咖的药性占比。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玛咖的药性应为:性微温,味甘、辛、苦;归肾、肝、脾经;功效是滋肾益精,疏肝止痛,健脾补气。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进程,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中日友好医院黄力教授门诊处方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处方进行挖掘与整理。结果 共收集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处方91例,涉及中药178味,累计用药频次1 602次。处方中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肺、脾、心、胃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中益气、健脾宁心、润肠通便、敛阴止汗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用药核心配伍组合为“黄芪-白术-茯苓-川芎-葛根”。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4类:健脾益气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消肿类;升阳解表类。结论 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多以补中益气汤中核心药对为底方进行画裁,从调整“气、血、水”三者关系入手,灵活运用补益中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三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治疗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中的古代医案进行检索,将符合要求的古典方剂纳入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古典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以及关键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古典方剂574首,使用药物共计410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味为杏仁、麻黄、半夏,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肾为主,最佳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与杏仁,关键核心药物组合为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桔梗、陈皮、茯苓、半夏。结论古代治疗哮喘的方剂以止咳平喘、燥湿化痰为主,其用药针对性强且具有规律性,为现代临床用药的传承及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