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比较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分为手术夹闭组(44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0例)。术后对65例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8例、栓塞组27例(失随访9例)。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手术夹闭组6例,血管内栓塞组2例;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夹闭组4例,血管内栓塞组0例;下视丘反应:手术夹闭组11例、血管内栓塞组4例。转归良好:手术夹闭组26/38例,血管内栓塞组25/27例(P=0.03);转归不良:手术夹闭组11/38例,血管内栓塞组2/27例(P=0.03)。随访:手术夹闭组1例死亡,血管内栓塞组1例再生长、1例再通。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立刻再行血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致密栓塞30例(76.9%),不完全栓塞9例(23.1%),其中瘤颈残余5例和部分栓塞4例。39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有3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DSA复查显示,25例致密栓塞患者的动脉瘤无复发;9例不完全栓塞患者中,除2例患者无变化外,其余患者均动脉瘤完全闭塞。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满意,是其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栓塞治疗后再破裂(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的原因、处理措施。方法 对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后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2例病人经血管造影证实均为后交通动脉瘤,用GDC行栓塞治疗,分别在栓塞后7个月、21个月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术发现为动脉瘤复发并破裂,即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再复发的主要原因有:栓塞不致密或栓塞不全,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再破裂动脉瘤宜行手术予以夹闭。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8例病人(9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28例.可解脱式弹簧圈(DCS)栓塞18例,多点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42例。结果100%闭塞70例.95%~90%闭塞13例.80%闭塞5例。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包括微弹簧圈移位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严重脑血管痉挛2例;其中2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患者的 34个床突旁动脉瘤 ,其中破裂性动脉瘤 10个 ,未破裂性动脉瘤 2 4个。显微手术夹闭 10个动脉瘤 ,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 18个动脉瘤 ,保守观察 5个动脉瘤 ,另 1个为巨大动脉肿瘤 ,患者造影后死亡。参照Al Rod han的标准 ,Ia型 6个 ,Ib型 9个 ,Ⅱ型 8个 ,Ⅲ型 6个 ,Ⅳ型 5个。从治疗后血管造影、临床结局和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栓塞治疗 18个动脉瘤术后造影完全栓塞 14个 ,次全栓塞 4个。显微手术夹闭 10个动脉瘤 ,术后造影均完全夹闭。出院时GOS临床结局评分 ,恢复良好 2 0例 ,轻度致残 7例 ,严重致残 2例 ,1例巨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后突发脑疝死亡。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及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1328例来自华南地区部分省市的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寒治疗,其中85例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825例847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67例巨大动脉瘤中37例片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8例用GDC.11例川EDC,1例用MDS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成功栓塞1328例1370个动脉瘤,1322例痊愈,6例死亡。栓寒程度:100%栓寒1281个(包括载瘤动脉闭塞者),95%栓寒65个,90%栓塞20个,80%栓寒4个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并发脑梗死5例,1例微弹簧末端逸出并顽固性脑血管痉挛。2例复发者冉给予GDC栓塞而治愈.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动脉瘤较大者,术后复发率高;术前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71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复合(hybrid)手术室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76例(84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72例行手术夹闭(其中3例为球囊辅助动脉瘤夹闭),4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高流量搭桥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 72例行手术夹闭的患者中,5例(6.9%)术中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颈残留,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完全夹闭,其中1例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复发,行介入栓塞治疗;6例(8.3%)在术中造影显示载瘤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5例载瘤动脉狭窄者恢复正常,1例(1.4%)仍存在轻度狭窄,但瘤体过小无法调整,电生理监测未显示异常.4例动脉瘤孤立联合搭桥术者血管均重建成功,术中造影未发现搭桥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随访69例,失访7例.其中53例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1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1~2分),3例重残(mRS:5分),2例死亡(mRS:6分).结论 复合手术室能够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是实现动脉瘤疗效最大化的全新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 4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有105个动脉瘤,均进行了3D-CTA或/和脑DSA检查,41例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或/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患者放弃治疗。一次性手术一侧开颅29例,一次性手术双侧开颅1例,分次手术4例,一次性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手术+血管内栓塞3例。结果 41例患者共成功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91个动脉瘤,其中39例随访3月~5年,无再出血症状发生,1例开颅夹闭加包裹术的患者出院后4年包裹的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夹闭一侧动脉瘤的患者出院后2年对侧动脉瘤破裂出血,再次入院手术治疗后康复。39例患者随访时进行GOS评分,5分30例,4分4例,3分3例,2分1例,1分1例。35例患者经3D-CTA或/和DSA复查,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7例放弃治疗的患者随访3月~2年,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4例,其中2例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破裂的动脉瘤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结论 CT、3D-CTA的应用能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后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DSA仍是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对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开颅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5例患者进行了DSA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CT血管造影检查,5例进行了头部CT检查(4例经术中证实为动脉瘤,1例术后经DSA证实为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骈周动脉动脉瘤1例。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1例仅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需尽早行DSA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应首选开颅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结果.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有84个动脉瘤,其中63个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个外科夹闭,19个未治疗.54个(86%)完全栓塞,8个(13%)瘤颈残留,1个(2%)只行支架覆盖.26例患者(72%)一次栓塞1个以上动脉瘤.31例患者进行了造影随访,93%(53个动脉瘤)表现稳定或闭塞,7%(4个动脉瘤)复发,临床随访结果:33例患者(92%)无症状或轻微症状,1例(3%)部分视野缺失,2例(6%)偏瘫.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合理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可用于优先治疗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和外科难治的意外发现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等方法 治疗18例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基本致密栓塞、2例非致密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术后3例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善),3例经远外侧入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其中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死亡、1例中残;I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和偏侧肢体麻木,其余患者术后平稳.17例获得1个月至3年随访,无一例动脉瘤复发或进展.结论 用于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方法 有多种,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或引起脑梗死,以及动脉瘤形态(如局限性偏侧型)、是否位于优势侧、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因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的体会。方法:对4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43例患者发现47个动脉瘤,栓塞导致出血的43个。其中38个100%闭塞,4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中出血2例,血管痉挛5例,术后血管痉挛3例。术后39例临床痊愈,2例因合并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2例死亡,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结论:作者体会对颅内动脉瘤可应用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破裂的椎基底动脉瘤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裂的椎基底动脉瘤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与治疗方法选择的关系.方法 共收治42例,计43个椎基底破裂动脉瘤,其中手术夹闭9例,载瘤动脉闭塞术8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13例.结果 40例病人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闭寨,2例大部闭塞,34例术后3-12个月随访,2例复发,1例病人死亡.结论 椎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应作为首选;手术夹闭适合病变相对易于暴露、术前全身状态较好或急需清除血肿挽救生命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 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小于3 mm)在破裂后早期进行栓塞治疗及术后3~6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 14例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4例100%栓塞,8例90%栓塞,2例80%栓塞;2例单纯用支架覆盖,即刻造影未见动脉瘤显影。术中无破裂出血。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 例,其中1 例死亡,1 例有偏瘫。16 例颅内动脉瘤随访3 ~6个月,有1 例复发出血。6例动脉瘤在3~6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有1例复发。结论 在急性期使用微弹簧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瘤颈的残留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密切,颅内支架及辅助球囊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微小动脉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2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7例患者共261枚动脉瘤,其中259枚动脉瘤顺利栓塞,2枚动脉瘤未能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211枚,Ⅱ级37枚,Ⅲ级11枚。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5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患者3例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患者1例死亡。237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42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229例,3~5分8例;9例动脉瘤复发和2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再次栓塞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和再出血,并且17枚Ⅱ级栓塞和5枚Ⅲ级栓塞的动脉瘤达到Ⅰ级栓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与技术要点。方法对32例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32个动脉瘤中27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2个90%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6.3%。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术后随访3~72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急诊夹闭与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诊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治疗,其中开颅夹闭组39例、栓塞组23例。术后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1例、栓塞组22例(失随访9例)。结果:夹闭组治愈30例,栓塞组治愈20例(P<0·01)。术中动脉瘤破裂:夹闭组5例;围手术期死亡:夹闭组3例;下视丘反应:夹闭组8例、栓塞组3例;认知和肢体功能障碍:夹闭组2例、栓塞组1例;植物状态:夹闭组1例。随访:夹闭组1例死亡。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术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H&H)分级为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