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为观察吸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者、2 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吸烟者、2 6例健康吸烟者、2 8例健康不吸烟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 ,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观察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吸烟者 (P <0 .0 5 )和健康不吸烟者 (P <0 .0 1) ,健康吸烟组明显高于健康不吸烟组 (P <0 .0 5 ) ,重度吸烟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吸烟组和健康不吸烟组 (P <0 .0 1) ,中度吸烟组高于轻度吸烟组和健康不吸烟组 (P <0 .0 5 ) ,吸烟指数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呈正相关 (r =0 .4 2 8,P <0 .0 1) ,吸烟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 (P <0 .0 5 )。结论 吸烟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健康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升高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2.
张强  张瑞彪  孟霞 《山东医药》2008,48(1):29-3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p-IgG以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IgG(CasA-Hp-IgG)阳性率,同时检测血清TC、TG、Apo-A、Apo-B、HDL-C、LDL-C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血清Hp-IgG阳性率分别为65.40%和67.90%,cagA-Hp-IgG阳性率分别为52.56%和50.2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7.15%和35.20%(P<0.05).脑梗死Hp-IgG阳性与阴性者间TG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与TIA发作及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吸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吸烟者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9例TIA吸烟者(TIA吸烟组)和29例TIA不吸烟者(TIA不吸烟组)血浆TF水平变化,并选用24例健康吸烟者(健康吸烟组)和24例健康不吸烟者(健康不吸烟组)作为对照,同时从TIA吸烟者和健康吸烟者中选出12例戒烟者作为戒烟组。血浆TF水平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结果TIA吸烟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TIA不吸烟组(P<0.05)和健康不吸烟组(P<0.01),健康吸烟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不吸烟组(P<0.05);血浆TF水平随着吸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吸烟者血浆基础TF水平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r=0.450,P<0.001),吸烟2h后血浆基础TF水平明显升高,而戒烟2周后血浆基础TF水平恢复至近正常水平。结论长期吸烟致TIA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能在脑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2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冠状动脉造影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者,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依次增高。相关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显著正相关(r=0.737和r=0.758,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升高,二者可能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缺血局部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其中脑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增加,表达或上调表达粘附分子,如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E选择素(Eselectin),它们都介导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及粒细胞的粘附,而这些粘附分子均可释放到血液中,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本研究旨在解释脑缺血后,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的动力学及其与神经损伤、CT脑梗死体积及预后联系。选择起病12h内的26例卒中及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采用ELISA技术检测他们入院当时、入院后12h、24h、5d及14d(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19)、微血管病变组(n=20)和大血管病变组(n=23),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水平逐步升高(P<0.0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在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45、0.52和0.62,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40例对照者血清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结果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肺炎衣原体IgG和IgM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IgG浓度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肺炎衣原体IgG浓度、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有关,炎症、感染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77例)和非脑梗死组(120例),统计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均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血清sCD40L敏感度显著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吸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脑梗死大鼠18只,随机分为不吸烟组6只、吸烟组6只和吸烟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6只。脑梗死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脑梗死组24只和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24只,分别于梗死后2、6、12及24h干预,每个时间点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结果吸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均有表达,吸烟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脑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吸烟组(P<0.05)。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应时间点脑梗死组(P<0.05),且梗死后2h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时间点组。结论蛋白激酶C抑制剂可阻断吸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表达,并且早期用药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EPCs)与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VD患者206例,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硬化组),另外随机选取9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通过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判断其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样本的EPCs水平,分析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对同一组而言,重度狭窄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轻中度狭窄者(P<0.05);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的EPCs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呈负相关(r=-0.437、-0.296、-0.542,均P<0.05)。结论 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记录患者脑血管病基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及年限、是否戒烟及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根据患者吸烟年限不同,分为5个组:无吸烟(7 088例)、吸烟时间≤10年(293例)、11~20年(770例)、21~30年(1 185例)、30年(1 299例)组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再根据吸烟者中戒烟年限不同,分为4个组:无戒烟组(2 756例)、戒烟时间1~10年(587例)、11~20年(153例)、20年(51例)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吸烟年限及吸烟者不同戒烟年限对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结果 (1)吸烟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40.4%(1 433/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患者[29.4%(2 085/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850,P0.01),并且吸烟者脑梗死发生率[91.6%(3 250/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者[85.0%(6 027/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28,P0.01)。吸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3;95%CI:1.456~1.765;P0.0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长,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逐渐升高(趋势χ~2=115.437,P0.01);≥20年烟龄患者是否戒烟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趋势χ~2=1.043,P=0.307)。结论吸烟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而长期吸烟者即使戒烟亦不能减轻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 motion,IVIM)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及1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IVIM扫描。所得数据经过后处理得到标准弥散系数(standard 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standard ADC)、慢扩散系数(slow 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slow ADC)、快弥散系数(fast 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fast ADC)。分别测量TIA组及对照组两侧大脑半球的standard ADC值、slow ADC值及fast 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例TIA患者随访MRI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DWI序列显示进展为新发脑梗死。与对照组比较,TIA组fast ADC值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andard ADC值、slow 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M成像能够反映弥散信息及局部脑组织微循环灌注的变化,有望为TIA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吸烟脑血栓患者及吸烟健康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吸烟对脑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5例吸烟脑血栓患者和43例不吸烟脑血栓患者及42例吸烟健康者和45例不吸烟健康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结果吸烟脑血栓患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脑血栓患者和不吸烟健康者(P<0.01);吸烟健康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健康者(P<0.01)。重度吸烟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吸烟者、轻度吸烟者及不吸烟健康者(P<0.05或0.01)。吸烟指数与血浆组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结论长期吸烟致血浆组织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在脑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彭丽岚  于文江 《心脏杂志》2004,16(5):462-463
目的 :探讨吸烟量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发病年龄、临床险恶特点和心电图特征的影响。方法 :分析心电图检测AMI早期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 5 9例中不吸烟 11例 ,少量吸烟 18例 ,大量吸烟 30例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某些指标。结果 :吸烟患者占 81% ,其中大量吸烟患者占 6 3%。吸烟者AMI发病年龄提前 ,前壁或复合前壁多见 ,并发泵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MI扩展发生比例大 (P <0 .0 5 )。 1周内病死率高 (P <0 .0 1) ,心电图指标PTFv1负值增大 ,QTc间期延长、ST段抬高 /振幅加大和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P <0 .0 5 )均以大量吸烟居多。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 ,AMI病死率相对危险度越高。结论 :吸烟能影响墓碑形ST段抬高A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时脂蛋白 (a) [Lipoprotein(a) ,LP(a) ]及纤维蛋白原 (Fg)的关系。 方法 对 4 8例TIA患者测定血清LP(a)和血浆Fg水平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 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 ,TIA组患者Lp(a)和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Lp(a)与Fg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 ,TIA伴有梗塞灶者LP(a)和Fg的水平均高于无梗塞灶者 (P <0 0 5 )。 结论 Lp(a)和Fg水平升高可能是TIA发生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关系。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06~2005-06收治的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3组:TIA持续60min内缓解为A组(35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缺损症状,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31例);以TIA起病,以后发展成为脑梗死为C组(26例)。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观察72h内头CT或MRI,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8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IA患者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TIA各组CRP和D-D质量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CRP和D-D的升高可能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3)CRP和D-D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