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商佳琪  包艳    姜红梅  张梦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9,(23):4337-4339
脑肠-轴是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由神经、内分泌介导的双向调控系统,将大脑和胃肠道之间紧密相连。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对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脑肠-轴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学特征。本文就脑肠轴双向调控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是社会功能的缺失,社会交流障碍、兴趣范围局限及刻板行为等,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肠道微生物是存在于肠道中数量众多的微生物,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能力,而且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特定的益生菌可以调节人体微生态的平衡,维持正常的代谢吸收和免疫防御功能。婴幼儿发育关键期肠道微生物失调会增加儿童ASD的风险,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产物途径影响儿童ASD的发展,益生菌治疗有望成为治疗儿童ASD的新型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肠道菌群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作用。方法 通过“肠道菌群”、“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等关键词或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 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经过筛选获取国内外相关文献39篇,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对选取的文献进行整理并撰写综述。结果 儿童时期的肠道菌群存在功能及构成的特点,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可影响大脑小胶质细胞及神经的形成、发育,并且与儿童ADHD、ASD存在关联。结论 肠道菌群参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对于维持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多方面作用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生命各个阶段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决定因素。了解肠道菌群如何塑造婴幼儿大脑结构、功能并影响神经认知行为发育是当前重要的研究前沿。作为特殊婴幼儿群体,早产儿面临脑发育异常及不良神经行为发育的风险较高。本文总结早产儿肠道菌群定植特点,探讨肠道菌群与大脑发育和神经认知行为的潜在关联,为优化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结局,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存在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及肠道菌群改变情况,失调的细菌极有可能是ASD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尤其是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肠道微生物与ASD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本文就ASD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为探讨肠道菌群作为ASD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类似于人自身的基因,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比作“人类的第二指纹”。肠道菌群在人出生后3年内进展最快,而这也正好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肠道菌群或微生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脑肠轴在大脑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脑肠轴进而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目前肠道菌群在成人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较多,而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尚较少,主要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青春期抑郁症等。因此,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病因和表现的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等)的改变可能与ASD的发病有关。因此,本文将ASD儿童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变化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ASD儿童和健康儿童之间可能存在的肠道微生物与代谢产物的差异及联系,以探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变化对ASD患儿的影响,为AS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是新生儿期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新生儿脑部的缺氧缺血性损伤与微生物-肠-脑轴参与的神经系统氧化应激和组织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且HIE最关键的环节是二次能量衰竭的发生,两次能量衰竭之间的“潜伏期”就是所谓的治疗“时间窗”,是减轻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措施能被成功应用的最佳时间。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肠-脑轴”参与氧化应激在HIE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希望通过该轴作用在HIE治疗“时间窗”内,减轻氧化应激对大脑的损伤,从而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为HIE的防治打开一扇门。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是新生儿期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新生儿脑部的缺氧缺血性损伤与微生物-肠-脑轴参与的神经系统氧化应激和组织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且HIE最关键的环节是二次能量衰竭的发生,两次能量衰竭之间的“潜伏期”就是所谓的治疗“时间窗”,是减轻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措施能被成功应用的最佳时间。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肠-脑轴”参与氧化应激在HIE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希望通过该轴作用在HIE治疗“时间窗”内,减轻氧化应激对大脑的损伤,从而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为HIE的防治打开一扇门。  相似文献   

10.
李丹  林萍 《青春期健康》2023,(21):62-63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成长的神经发育障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重复刻板。男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肠道中的菌群家族在大脑发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菌群家族与大脑之间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进行信息互通交流,对大脑发育及其功能产生影响。很大部分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存在消化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腹胀、便秘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健康儿童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及短链脂肪酸变化差异,从肠道菌群角度为AS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9年1—1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被诊断为ASD的25名儿童和同期体检的24名生长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为ASD组和对照组。收集其粪便,采用16S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SD组儿童肠道菌群丰富度(Chao1指数及Ace指数)及多样性(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2.890、3.353,P<0.05);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增高,拟杆菌门丰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0、5.761、5.970,P<0.05);属水平上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链球菌属丰度显著降低,梭状芽胞杆菌属、萨特氏菌属丰度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40、3.100、3.620、3.500、4.200、4.054,P<0.05);粪便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及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丁酸含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40、3.220、2.560、4.100,P<0.05)。相关分析显示双歧杆菌属与丙酸及总短链脂肪酸呈负相关(r=-0.422、-0.412,P<0.05)。结论 ASD儿童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双歧杆菌属减少所致丙酸及总短链脂肪酸增高可能与ASD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减轻胃肠道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ASD的儿童20例和健康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组儿童粪便提取总DNA,扩增16S rDNA中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 两组在样品文库的覆盖率(Z=242.500,P=0.256)、丰度指标Chao1(Z=250.000,P=0.181)、 ACE(Z=234.000,P=0.365)、Shannon(Z=259.000,P=0.114)和Simpson(Z=146.000,P=0.145)指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样性无差异。门水平上,两组儿童在8种菌群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上,两组儿童在20个属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儿童和健康儿童在肠道菌群属水平上具有差异;临床上可根据不同菌属特点对ASD儿童肠道菌群进行精准调整,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ASD儿童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减轻胃肠道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ASD的儿童20例和健康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组儿童粪便提取总DNA,扩增16S rDNA中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 两组在样品文库的覆盖率(Z=242.500,P=0.256)、丰度指标Chao1(Z=250.000,P=0.181)、 ACE(Z=234.000,P=0.365)、Shannon(Z=259.000,P=0.114)和Simpson(Z=146.000,P=0.145)指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样性无差异。门水平上,两组儿童在8种菌群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上,两组儿童在20个属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儿童和健康儿童在肠道菌群属水平上具有差异;临床上可根据不同菌属特点对ASD儿童肠道菌群进行精准调整,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ASD儿童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4.
Dysbiosis secondary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dietary patterns, antibiotics use, pollution exposure, and other lifestyle factors, has been associated to many non-infective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is related to maternal inflammation, although there is no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affected individuals suffer from systemic low-grade inflammation as in many psych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diseases. However, neuro-inflammation and neuro–immune abnormalities are observed within ASD-affected individuals. Rebalancing human gut microbiota to treat disease has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with inconclusive and contradictory findings. These observations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forms of dysbiosis encountered in ASD-affected individuals could also originate from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functioning abnormalities, a common neuro–anatomical alteration underlying ASD.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overactivation of the sympathetic branch of the ANS, due to the fact of an ASD-specific parasympathetic activity deficit, induces deregulation of the gut–brain axis, attenuating intestinal immune and osmotic homeostasis. This sets-up a dysbiotic state, that gives rise to immune and osmotic dysregulation, maintaining dysbiosis in a vicious cycle. Here, we explore the mechanisms whereby ANS imbalances could lead to 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microbiome–host interaction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severity of ASD by maintaining the brain–gut axis pathways in a dysregulated state.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发病于儿童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和局限性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几十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缺乏特效治疗药,因此亟需灵敏度、特异度高的生物标志物和特定的治疗方案。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能够被中枢神经系统大多数细胞类型释放的纳米级囊泡,其内含有的RNA、蛋白质、脂质等生物活性大分子参与多种神经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在调节神经发育、分化、再生以及突触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外泌体以其采集方便、结构稳定、其内大分子不易降解、可通过血脑屏障等优势,逐渐成为ASD研究的热点。根据已有研究报道外泌体与ASD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作为ASD诊断标志物的重要来源及新型药物治疗运载体。本文综述ASD外泌体研究进展,为ASD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