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其血浆D-D、FIB和AT-Ⅲ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FIB和AT-Ⅲ含量显著低于(P〈0.05),而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随着肝功能的变差,三种物质的变化更加明显。结论通过对D-D、AT-Ⅲ和FIB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探讨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223例肺癌初治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按性别、年龄、类型、分期进行分组比较并比较化疗前后D-D、FIB水平.结果 223例患者中D-D水平升高129例(57.8%),FIB水平升高97例(43.5%);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142例,D-D水平升高100例(70.4%),FIB水平升高74例(52.1%).D-D、FIB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型分组中,腺癌组D-D水平较鳞癌组、小细胞癌组明显升高(P<0.05),鳞癌组FIB水平较腺癌组高(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随着分期的升高,D-D水平相应升高(P<0.05),Ⅳ期患者D-D水平较Ⅲ期患者高(P<0.05),各分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中,广泛期D-D、FIB水平较局限期高(P<0.05).化疗后,有效组(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D-D、FI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进展组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 肺癌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以腺癌、晚期,尤其是伴有远处转移者明显.化疗缓解时高凝状态有所缓解,进展时高凝状态较前加重,因此D-D、FIB可以作为评估化疗疗效的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监测肺癌高凝状态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房颤患者116例,其中非瓣膜性房颤66例,瓣膜性房颤50例,另设健康体检者95例为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测定血浆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F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房颤患者血浆D-dimer、F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房颤患者与正常人之间PT和APTT差异均无差异(P>0.05);瓣膜性房颤患者的D-dimer高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0.05);左心房内径≥40mm的患者D-dimer、Fg水平显著高于左心房内径<40mm的患者(P均<0.01)。结论 PT和APTT两项指标不是房颤患者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房颤患者血中D-dimer和Fg水平升高与房颤有关,说明房颤存在血栓前状态(Prothrombrotic state,PTS)。通过检测血浆D-dimer和Fg水平,有助于了解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从而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邸亚芹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1986-1988
目的 探讨AECOPD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6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在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可反映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该病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即反映体内的纤溶活性,又反映凝血活动。纤维蛋白原(Fg)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参与凝血过程,是血栓的主要成份,因此DD和Fg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检测了126例冠心病(CHD)患者DD和Fg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46例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治疗缓解组较初治组和复发难治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有下降(P〈0.05)。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用作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预测其血栓发生的危险程度,估计病情发展状况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群中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 (AS)与凝血状态密切相关〔1〕。本文在老年人群中调查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D 二聚体 (D D)和纤维蛋白原 (Fib)浓度。1 对象与方法选择 2 0 0 0年 1 0月~ 2 0 0 2年 3月住院老年患者 ,符合WHO冠心病 (CHD)诊断标准 ,1 5 3例为CHD组 ,男 1 42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 ( 68.1± 7.9)岁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4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2 1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P) 89例。经头颅CT和临床检查确诊陈旧性脑卒中 1 1 6例 ,为脑血管病组 ,男 1 0 5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 ( 68.5± 8.9)岁 ;其中陈旧性脑…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颉  杨颖  赵春亭  王璐  陈兵  张锐 《山东医药》2004,44(22):30-31
有研究表明,抗凝物质活性及纤溶系统成分改变直接影响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动态平衡,产生血栓形成倾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血酶(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物,D-二聚体(D-dimer)作为分子水平标志物,既反映体内凝血酶活性.又反映纤溶酶活性,是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王欲  杜鹃 《山东医药》2011,51(6):52-53
目的观察双胎孕妇产前母体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6例双胎孕妇(观察组)和215例单胎孕妇(对照组)产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年龄、孕次、产次、孕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肝脏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产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凝结时间两组相比P均〉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关(r=-0.373,P=0.036),与年龄、孕次、产次、孕周、血细胞计数、其他凝血指标、肝脏功能等无关(P均〉0.05)。结论双胎孕妇产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负相关。双胎妊娠产前母体血液不但呈高凝状态,继发性纤维溶解也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122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期、分度的COP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差异.结果 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急性加重期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在75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中,轻、中、重、极重度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间相互比较(P<0.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对其监测和预防性使用抗凝、溶栓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用银杏叶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外周血D-二聚体(D-dimer,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于人院时、治疗后2周抽取42例AECOPD患者静脉血并测定其血浆DD和AT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将AECOPD分为传统治疗组(A组)和银杏叶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治疗后2周DD和ATⅢ水平的变化.结果 42例AECOPD患者入院时DD(584.4±193.8) μg/L高于32名对照组(190.3±101.9) μg/L,入院时ATⅢ(76.29±11.72)%低于对照组(90.70±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DD水平和AT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治疗组21例治疗2周DD降至(421.9±156.2) μg/L,ATⅢ升高至(83.10±8.32)%;银杏叶治疗组21例降至(302.5±166.0) μg/L,ATⅢ升高至(88.79±9.32)%;治疗后DD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银杏叶治疗组在治疗后的DD水平比传统治疗组明显减低,银杏叶治疗组在治疗后ATⅢ水平比传统治疗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银杏叶注射液能明显降低DD,显著增加ATⅢ,对AECOPD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与AECOPD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程彬彬 《临床肺科杂志》2014,(10):1770-1772
目的探讨COPD患者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血浆D-D、FG水平,以评估不同分级方法间的差异。方法收集142例COPD患者及59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FG。结果 COPD组血浆D-D、F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COPD患者死亡组的血浆D-D、FG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 D组患者的D-D、FG高于B、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间比较D-D、FG均无统计学差异;COPDⅣ级患者的D-D、FG高于Ⅱ、Ⅲ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级间比较D-D、FG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OPD患者处于高凝状态,GOPD GOLD分级相对于GOLD 2011ABCD组可能更有利于评价患者的高凝状态及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imer)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关系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住院治疗的101例脓毒症患者,测定其明确诊断后24 h内的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同时记录呼吸、凝血、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肝脏的SOFA评分.依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与否分为MODS组(46例)和非MODS组(55例);比较不同SOFA评分分段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ODS组D-dimer质量浓度和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和P<0.01),AT-Ⅲ活性显著低于非MODS组(P<0.01);MODS组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凝血及肾脏的SOFA评分显著高于非MODS组(P均<0.01);不同SOFA评分分段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AT-Ⅲ活性与SOFA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36,P<0.01);D-dimer质量浓度与SOF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10,P<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活性和D-dimer测定及SOFA评分系统对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Fib)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和Fib水平.比较进展性脑梗死、非进展性脑梗死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老年肺炎患者80例,按照美国感染学会/美国胸科学会(IDSA/ATS)2007年订制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分为重症CAP组及普通CAP组,分别检测其入院时及抗感染治疗后的血浆FBG、D-D的浓度,并以同时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FBG及D-D水平。结果 1老年重症CAP组与普通CAP组相比,FBG、D-D含量明显升高(P0.05)。2老年CAP组与对照组相比,D-D、FBG水平显著升高(P0.05)。3老年CAP组治疗后血FBG、D-D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 1血浆D-D及FBG水平与老年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2老年肺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了血栓性疾病的风险。3治疗前后血浆D-D及FBG水平的变化与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评定肺栓塞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其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个亚组;选取同期6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受检者Fg、D-D及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Fg、D-D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个亚组随危险程度的加重Fg、D-D及CRP均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g、D-D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Fg、D-D及CRP变化对于评定肺栓塞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