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颈静脉球腔有较大变化,通常有75%的病人右侧颈静脉球较左侧大。如二侧的体积差超过2cm认为不正常,标为颈静脉球憩室。憩室分为二型:①位于鼓室腔的外侧憩室。这类憩室常伴有搏动性耳鸣及传导性耳聋,另外,还会出现蓝鼓室。②位于颞骨岩部接近内耳的内侧憩室。这类憩室常侵犯内耳和/或内听道,症状有耳鸣、感音性聋、眩晕及耳痛等。作者报道了4例颈静脉球憩室(1例内侧憩室及3例外侧憩室)。认为外侧憩室可造成下鼓室底壁缺损或下鼓室底壁虽完整,但位置较高占据了圆窗,由于血管的搏动影响听骨链振动或阻塞圆窗而导致传导性耳聋及搏动性耳鸣,而内侧  相似文献   

2.
由于颈静脉球仅以薄骨壁与鼓室相隔,且其顶壁有时有裂隙或部分缺损,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据Korner检查449具颞骨,其中30例颈静脉球高位且有裂隙;Frederici发现颈静脉球高位占所检查病例的0.5%。为了观察人类颞骨颈静脉球位置的解剖变异,作者检查了815具颞骨,每具均做连续切开,其中470具水平切开,345具垂直切开。404例双侧颞骨均采用了显微镜观察研究,119例仅观察左侧、88例仅观察右侧。共发现颈静脉球高位29例(占3.55%),左侧1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高位颈静脉球(HJB)的发生率及HJB裸露并发术中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8月287例慢性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高分辨率CT(HRCT)所见及术中处理加以分析。结果:287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中,HRCT检查发现HJB65例,左侧14例,右侧31例,双侧20例。术中发现颈静脉球顶部骨壁缺损5例,其中1例发生颈静脉球出血,占0.35%(1/287)。以胶原蛋白海绵片封闭静脉裂口,再以合适大小颞肌肌瓣填压后出血控制效果好。发生颈静脉球出血者经止血后,顺利完成了清除病灶、听骨链重建等全部手术步骤。结论:鼓室成形术术前需注意颈静脉球情况,手术中遇到HJB,尤其在颈静脉球与下鼓室间骨壁缺损时易发生颈静脉破裂出血时,颞肌肌瓣及胶原蛋白海绵片是较好的止血材料,同时短暂控制性低血压及术中冷静、及时、恰当的处理也是减少出血、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并可继续完成既定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维吾尔族患者颈静脉球在颞骨高分辨率CT(high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上纵向空间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0年10月就诊的维吾尔族且具备颞骨HRCT资料的患者。以内听道底壁、耳蜗底周底壁和骨性外耳道底壁为标准将颞骨在纵向空间上分为7个层面,分析颈静脉球在纵向空间上的分布。设定达到和超过耳蜗底转为高位颈静脉球的标准,记录不同层面上颈静脉球相应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乳突气化程度,分析各参数对高位颈静脉球的影响。结果 颈静脉球从上至下7个层面的数量依次为:17耳(2.44%),22耳(3.16%),110耳(15.80%),87耳(12.50%),236耳(33.91%),78耳(11.21%)和146耳(20.98%)。未成年、成人、男性、女性、左侧、右侧、气化型乳突、板障型乳突、硬化型乳突条件下高位颈静脉球占比分别为:46.43%(78耳),29.92%(158耳),28.57%(100耳),39.31%(136耳),26.44%(92耳),41.38%(144耳),33.88%(123耳),33....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150个成人颞骨标本作了鼓室内血管突出的调查,其结果如下:(1)颈静脉球向鼓室内突起者共38例,占(25.3%)。其中,突起轻微,仅达下鼓室中部未超出下鼓环高度者10例(26.3%),突起达下鼓环以上并延伸至茎乳突(proeminence stylo-mastoidiennc)的突起部者25例(65.8%),明显突起并闭塞圆窗下半部者3例(7.9%)。此38例中,颈静脉球与鼓室间的骨壁厚度为0~3.5mm,平均为1.2mm,常见者为1~2mm(52.6%);2例(5.2%)骨壁缺如,9例(23.7%)骨壁菲薄如纸,2例(5.2%)骨壁有裂隙。(2)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识别上鼓室前部面神经管的可靠的骨性手术标志,适用于病变引起中耳解剖模糊时或进行面神经减压术时分辨面神经。这一结构是骨性界标(有时是骨性和膜性的),它形成上鼓室前壁且使其与发育过程中变异而来的上鼓室前部气房分隔开来。它从鼓室盖向上延伸到匙突,向下至鼓膜张肌腱,位于上鼓室内槌骨头的前面。这些特征可以在上半规管水平和面神经膝的颞骨标本横断面上表现出来。界标横跨上鼓室形成连续性屏障,稍下方处则和鼓膜张肌腱相并行,此一水平的界标多为膜性结构。由此界标可以把面神经水平部划分为上鼓室部和上鼓室前部两段。  相似文献   

7.
鼓室球体瘤一例杨劲松,叶胜难,郭养源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发源于颈静脉球项部化学感受器的血管性肿瘤,或贯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处的鼓室底壁,或紧接中耳粘膜的鼓岬部。这种肿瘤是由上皮样化学感受器细胞组成,又名化学受体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约有半数位于颈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静脉鼓室球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2~ 1998年 11例手术治疗的颈静脉鼓室球瘤 (鼓室球瘤Ⅱ型 1例、Ⅲ型 1例及Ⅳ型 3例 ;颈静脉球瘤Ⅰ型 1例、Ⅲ型 5例 )术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肿瘤均予以完全切除 ,术后均一期愈合。 1例术后喉返神经麻痹。术后随诊 1~ 8年 ,平均 3年 9个月 ,无复发者。结论 鼓室球瘤宜采用耳后切口入路 ;颈静脉球瘤Ⅰ型采用耳后切口向下延长至颈部 ,III型采用耳后大C形切口行颞骨、颞下窝及颈部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9.
颈静脉鼓室球瘤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静脉鼓室球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2~1998年11例手术治疗的颈静脉鼓室球瘤(鼓室球瘤Ⅱ型1例、Ⅲ型1例及Ⅳ型3例;颈静脉球瘤Ⅰ型1例、Ⅲ型5例)术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肿瘤均予以完全切除,术后均一期愈合。1例术后喉返神经麻痹。术后随诊1~8年,平均3年9个月,无复发者。结论 鼓室球瘤宜采用耳一切口入路;颈静脉球瘤Ⅰ型采用耳后切口向下延长至颈部,Ⅲ型采用耳后大C形切口行颞骨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4岁。右耳高音调耳鸣25年,有时为吹风样,外耳道流血水伴疼痛4年。专科检查见右耳外耳道内充满淡红色肿物,质软,易出血。鼓膜窥不见。电测听示右耳混合性聋,听力降至60dB。CT检查示右耳鼓室及外耳道占位性病变。于全麻下经鼓窦入路行鼓室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充满上鼓室及中下鼓室,向外突入外耳道、外耳道后壁骨质部分破坏。下鼓室底壁骨质完整,耳咽管口处充满肿物,颈内动脉管壁有小块骨质缺损。肿物起自中鼓室内壁,底壁完整与颈静脉球不相连。术后病理报告为鼓室化学感受器瘤。   讨论颈内静脉球顶部外膜内有类似颈动脉体组织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称颈静脉体瘤。Alford和Guilford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提出分类命名,原发于鼓室者为鼓室体瘤,原发于颈静脉体者为颈静脉体瘤。此瘤在组织结构上属化学感受器瘤。具有非嗜铬性,不含嗜铬体,故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鼓室体瘤可分为4型,Ⅰ型肿瘤局限在鼓岬;Ⅱ型肿瘤充满中耳腔;Ⅲ型肿瘤充满中耳腔并累及乳突;Ⅳ型在Ⅲ型基础上肿瘤通过鼓膜进入外耳道,异常向前累及颈内动脉。本例属Ⅳ型。鼓室化学感受器瘤为中耳良性肿瘤,极少恶变,中青年女性多发,病情进展缓慢,早期易误诊或漏诊。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部位和范围,采用鼓室切开术,乳突根治术,颞骨全切术等,不能手术治疗者采用放疗,但仅能阻止肿瘤生长,缓解症状,肿瘤过大或复发者可先放疗,待肿瘤小后再手术治疗。鼓室化学感受器瘤富含血管、质脆,手术时出血多,术野暴露困难,术时应首先解剖鼓室内的面神经,迷路动脉等以免损伤。肿瘤在电凝下逐层切除,以减少出血,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11.
文献记载异常的高位颈静脉球体伴有骨壁缺损时行鼓膜穿刺可引起大出血。颈内动脉管也常有骨壁缺损,但其缺损较小,且颈内动脉不膨出于中耳。正常颞骨的颈内动脉位于鼓室前方,鼓膜穿刺时很少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特点及与神经的毗邻关系。方法统计分析30例颅骨标本中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静脉窦开口的位置、数量、最长径及其与颅神经的关系。结果全部标本均可观察到岩下窦开口,60%(18/30)为多个开口,90%(27/30)有一较大开口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壁,且与第IX、X、XI颅神经关系密切。60%(18/30)标本中可见后髁导静脉的开口,94.4%(17/18)为单个开口,常位于颈静脉球底壁或静脉球与乙状窦交界处。颈静脉球内侧壁可见数量不等的边缘窦、枕窦及岩骨穿支静脉的开口。结论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存在多个静脉窦的开口,行此区手术时应充分止血并仔细检查各个开口,避免肿瘤残留,处理前内侧岩下窦开口时应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后组颅神经(IX、X、X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憩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例颈静脉球憩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伴耳鸣,偶发短暂眩晕,纯音测听示双耳混合性聋,双耳鼓室导抗图为C型。轴位CT提示颈静脉孔扩大,周边骨质吸收,边界光滑,颈内动脉垂直段后方骨质缺损,中下鼓室有软组织影。轴位MRI未见明显异常。血管造影证实为颈静脉球憩室。综合文献报道,认为颈静脉球憩室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也可能引发耳聋、耳鸣、眩晕、甚至吞咽困难和声嘶等。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是确诊颈静脉球憩室的重要依据之一。该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对于引发严重的类梅尼埃症状的颈静脉球憩室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结论颈静脉球憩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依次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依次选择Ⅰ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段、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Ⅰ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Ⅰ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段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分别选择A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臂、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A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段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A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臂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位颈群脉球是中耳内的异常血管征象。自1914年由rase首次报告以来,耳科医师熟知于鼓膜切开或耳部手术时会引起大量出血。典型的高位颈南脉球病例很容易透过鼓膜观察到搏动的暗兰色团块,临床表现为耳鸣或传导性聋。因此多数学者强调中耳手术时必须小心操作。据颧骨解剖研究表明高位颈静脉球并不少见,发现鼓室腔与颈静脉之间的骨壁缺损出现率约为0.3~6.7%,这个数字常不被耳科医师所重视,但临床上确实存在透过鼓膜觉察不到的突出的高位颈静脉球。为此,该文报告3例不典型高位颈静脉球,并提出颈流脉加压试验的诊断意义。这些病人的…  相似文献   

17.
与侧颅底手术有关的颈静脉球区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了提高对侧颅底手术中颈静脉球空间形态的认识。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40侧颈静脉球高度、顶部骨质气化、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67±1.23mm(0~4.62mm),左右侧无显著差异;与鼓室最小间隔为右侧3.12±1.46mm(0~6.16mm),左侧4.86±2.04mm(1.02~9.26mm),P<0.05;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7.5%(7/40),右侧为30%(6/20),左侧为5%(1/20),P<0.05;右侧颈静脉球高度为9.29±1.78mm(6.58~14.26mm),左侧为6.04±2.98mm(0~11.84mm),P<0.001;颈静脉球顶部骨质硬化时其高度为5.33±3.21mm(0~9.54mm),非硬化时高度为8.90±2.08mm(2.68~14.26),P<0.001;颈静脉球到内耳道最短距离为右侧5.82±1.64mm(3.16~8.62mm),左侧8.02±2.38mm(4.26~17.12mm)P<0.05。结论正常人左、右侧颈静脉球区解剖有一定规律及差异,熟悉颈静脉球解剖,有助于侧颅底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en's nerve)是主司分泌运动及血管扩张的神经,它发源于下涎核,随舌咽神经到达颈静脉孔下部,由此离开下神经节,经位于颈静脉球与颈动脉管之间骨性分隔内的下鼓室小管进入中耳,分支构成鼓室丛。它亦偶可发自较高水平,甚或导源于Ⅸ、Ⅹ两个脑神经。近30多年来曾采用鼓室丛局部阻滞或鼓室神经切除术治疗耳鸣、慢性腮腺炎的分泌过多、耳颞神经综合征(Frey's syndrome,有偏侧面红多汗等表现)等,多数病例取得了效果,但也有失  相似文献   

19.
咽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来自于咽丛即舌咽神经(CN,K)和迷走神经(CN,X)的分支。CN,IX的支配区域是从咽鼓管水平到喉的咽部感觉,其单个分支支配舌后1/8和腾的感觉及舌咽肌和部分咽上缩肌的运动。CN,亚的解剖为:CN,K与CNX、CN,XI一起穿出颈静脉孔,鼓室支离开下神经节后通过鼓小管进入中耳;其第二小支离开CN,IX进入腮腺,向下向后延伸,主干向上到肥腺深叶动脉,向下到颈静脉和腮腺浅叶动脉,茎突并且穿过茎突咽肌深面。到咽丛的舌咽支在刚穿过望突咽肌时离开神经干在腿腺深浅叶动脉间向前下穿行到主干到CN,X和颈交感…  相似文献   

20.
例1,男,25岁。右耳听力下降、耳闷4月。发病前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伴低音调耳鸣,无回吸涕血、鼻塞、耳痛、头痛等症状。按“卡他性中耳炎”治疗,行右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均无效。2个月前右耳开始有分泌物,呈黏性。患者l0年前右耳曾不适,流血,无流脓史。查体见双鼓膜内陷,右侧充血明显,松弛部有针尖样穿孔。cT示右耳慢性中耳乳突炎,上鼓室、鼓窦区软组织灶。电测听示右耳混合性聋,声阻抗示鼓室轻度负压。术中见乳突硬化型,鼓窦-鼓窦入口-上鼓室肉芽,砧骨豆状突缺失,鼓膜紧张部完整,Pmssak隐窝胆脂瘤囊袋。例2,女,40岁。右耳听力下降1年余,伴耳闷胀感收入院。患者7年前开始有低音调耳鸣,无流脓史。查体见右鼓膜紧张部内陷,呈蓝紫色,松弛部膨隆。外耳道后上壁略下塌。CT示右中上鼓室软组织灶,电测听示右耳混合性聋。术中见乳突气化较好,上鼓室充满胆脂瘤上皮,砧骨长突缺失,鼓膜完整。中鼓室黏膜完整,未见胆固醇肉芽肿,下鼓室蓝色物疑为高位颈静脉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