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截骨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对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对于有症状且年轻、活动度大的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不同截骨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不同,选择正确的截骨手术方式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结论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有多种手术方式,为获得良好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2.
严重膝外翻常由股骨下端外侧骨骺发育障碍引起,股骨外髁发育不良。传统的髁上楔形或“V”形截骨矫形术后,力线通过股骨干内侧,不符合下肢生物力学。作者设计了股骨髁上带三角骨瓣,远端外移嵌插截骨术,经13例临床观察结果满意。文章介绍了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笔者自2009-05—2014-06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术+Tomofix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61膝)膝外翻畸形,分为观察组(采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和对照组(采用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比较2组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OOS)、主观满意度指数、股胫角度、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 1例失访,其余49例获得平均35.1(24~72)个月随访。所有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组内KOOS评分显示术后膝关节结构和功能均获得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正度数(16.15±3.28)°,对照组矫正度数(15.06±3.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主观满意指数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内侧闭合楔形截骨骨折愈合较快,但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骨量丢失少、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治疗中青年膝关节外翻畸形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3年6月,采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治疗28例(34膝)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KOOS(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评分、主观满意指数(Satisfaction Index,SI)、股胫角度改变及膝关节活动度,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7±11.13)个月(24~72个月)。所有患者X线片显示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KOSS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有效矫正(矫正范围:15.1°±3.7°,P0.01),主观满意指数达到(84%±9%),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5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的22例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比较术前与术后胫股角、负重力线比值、股骨远端外侧角、疼痛VAS评分与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22例术后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5.2 (24~52)个月。术后2年取内固定物时关节镜下二次探查所有患者外侧间室磨损软骨Outbridge分级由Ⅳ级改善为Ⅲ级。术后1年股胫角、负重力线比值、股骨远端外侧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2年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1年与术后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是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患者理想的保膝治疗手段,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有利于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两种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测定方法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对线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2015年6月由两名主刀医师完成的连续111例共137膝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两名主刀医师术前计划时在下肢全长X线片上测量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度的方法不同,并以此分为两组。第一组利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DFMA)作为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共71膝;第二组利用股骨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FMA)进行外翻截骨,共66膝。术后测量标准下肢全长X线片中股骨力线轴与股骨假体远端内外侧髁连线之夹角并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术前内翻角度、术前HSS评分、术后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9~0.985)。DFMA组术中所使用的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实际为6.08°±1.57°,FMA组为4.82°±0.74°,两组截骨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MA组76.1%的术后股骨假体在0°±2°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1.50%,(P=0.005),并且DFMA组74.60%的术后下肢力线在0°±3°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3.00%,(P=0.008)。DFMA组术后下肢力线角度与FM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2.46°vs 1.98°±3.35°,P=0.458)。[结论]内翻膝使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作为个性化股骨外翻截骨角度,术后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优于使用股骨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应用股骨解剖轴线确定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往往偏小,导致残留膝关节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作者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方法进行了改良,增加了股骨后髁截骨厚度,本项研究通过截骨厚度的测量对改良截骨方法的手术效果进行了验证。[方法]对8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各向截骨骨块的厚度进行了测量,分为膝内翻和膝外翻两组,采用Student's-test对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总体截骨厚度在膝间隙和伸膝间隙均小于假体厚度。膝内翻组,外侧屈膝间隙存在微量的过度截骨;膝外翻组,内侧屈膝间隙存在微量的过度截骨。[结论]采用改良的股骨截骨方法,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多种,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作为可保留膝关节的一种术式,近来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对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症状,并为后期可能的膝关节置换等手术保留一定骨量。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包括胫骨近端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腓骨上段截骨术等,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KOA。该文就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KOA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2例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的诊治经验。方法 2022年6月及9月共收治2例膝关节外侧单间室关节炎伴外翻畸形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54、47岁,患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10°、0°~120°,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分别为78、72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为2分。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发生外侧合页骨折,予以锁定加压远端股骨接骨板固定。结果 术后切口Ⅰ期愈合。2例患者分别获随访2、3个月,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均为0分;外翻畸形矫正,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20°、0°~130°,HSS评分分别为82、85分;影像学检查示截骨端愈合良好,未出现关节炎进展,力线位置满意。结论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可选择外侧接骨板固定以降低对矫正手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