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膝关节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7-04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血友病性关节炎12例,髋关节3例(4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9例(11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10例甲型血友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Ⅷ制剂,2例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选用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康舒宁。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6~6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关节感染,未出现假体脱位及松动,假体位置及力线满意。末次随访时全髋关节置换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提高至平均88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低至2.8分,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全膝关节置换者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平均83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至2.5分,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5.0°改善至86.2°,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20.5°改善至5.0°。结论在足够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前提下,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手术特点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对6例A型血友病性晚期膝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mold分期Ⅳ期5例,Ⅴ期1例。观察围手术期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过程、效果及膝关节置换术特点,对手术前及术后2年时患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无关节内出血、皮肤裂开,晚期无关节出血、假体松动、下沉,AKS膝评分从术前(57.7±5.6)分上升至术后2年时(97.0±1.4)分,功能评分从(65.0±6.3)分升至(92.5±4.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需在确保凝血因子理想活性的前提下进行,手术难度较大,但效果满意,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安全、理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内侧单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手术方式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单间室病变中的优势与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并行内侧间室UKA手术治疗的患者227例(235膝),对上述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髋-膝-踝角)、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HSS评分及牛津膝关节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6个月,平均(35.21±21.8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但2例患者术后发生聚乙烯衬垫脱位,1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1例无明显原因膝前痛。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58.27±7.9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61±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津膝关节评分由(42.62±4.12)分改善至(19.38±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活动度(ROM)由(123.11±9.55)°稍有改善至(125.64±1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资料评估显示髋-膝-踝角由术前(172.14±6.32)°改善至末次随访(175.5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作为膝骨性关节炎阶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中短期临床疗效肯定,且患者易接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血友病性关节病患者2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14例(20膝),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8髋),踝关节融合2例.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平均46分(17~64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4分(13~61分);美国足部和踝部矫形协会对踝部和后足评分(AOFAS评分)平均35分(19~51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3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后HSS评分平均83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9分;踝关节融合术后AOFAS评分平均78分.并发症:1例迟发出血;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迟发感染伴假体松动.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踝关节融合能够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血友病性关节病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膝关节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的强直膝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36~72岁,平均55岁;其中屈曲位强直8膝,伸直位强直4膝,均为单膝,膝关节活动度为0°。致病原因: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创伤性膝骨关节炎2例,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为(91.66±2.46)分;术后2周、半年、1年、2年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年随访时优7例,良3例,一般1例,差1例,膝关节优良率83.3%。[结论]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强直,疗效显著,可矫正骨性强直畸形,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奋勇  杨凤娥  陈琪 《中国骨伤》2011,24(12):1001-1004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男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10例(12膝),年龄17~49岁,平均33.6岁,其中8例为甲型血友病,2例为乙型血友病。根据Arnold和Hilgartner影像学分级:7膝为Ⅳ级,5膝为V级。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80%以上,术后3d内60%以上,术后3d~2周40%以上。Ⅸ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PCC)使FⅨ活性水平〉40%,术后3d内FⅨ活性水平〉30%,术后3d~2周FⅨ因子活性水平〉20%。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及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结果:10例(12膝)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HSS(44.9±12.5)分(29~62分)改善为术后(84.4±10.2)分(72~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同时发现在疼痛方面由术前平均(8.5±4.1)分改善为术后(24.5±4.4)分,TKA缓解疼痛作用明显。结论:在严格围手术期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下,TKA已成为血友病性膝关节炎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5例6膝,按Arnold分期,Ⅲ期1例,Ⅳ期4例;年龄34~47岁,平均39岁。对手术前后关节的HSS评分(the hosp ital for spec 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疼痛和活动度进行随访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4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分(11~37分),术后平均为73分(62~81分)。5膝疼痛缓解,4膝屈曲挛缩明显缓解,活动度轻度改善。1膝术后疼痛早期有缓解,4个月后膝关节再次出血后疼痛复发,活动度丢失。结论:在一定的诊疗条件保障下全膝置换术能缓解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0月~2004年10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5例(148膝)按髌骨置换(84膝)和未置换(64膝)分为2组,并对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膝关节评分采用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评分标准。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9.6±39.8)分进步为末次随访时的(90.9±8.2)分,髌骨评分由(14.4±6.4)分进步到(25.2±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6±3.9)分进步为(10.6±4.1)分;未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8.8±9.8)分进步为(90.2±8.9)分,髌骨评分由(14.2±6.2)分进步到(25.1±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8±3.8)分进步为(10.3±4.1)分。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前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置换组与未置换组比较,膝前痛减轻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论髌骨置换与否,患者的合理选择和正确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术后膝前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重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10膝)重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行TKA,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功能评分。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患膝HSS功能评分:优1膝,良5膝,可4膝。手术前后HSS评分经t检验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重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12例12膝外翻畸形患者,8例骨关节炎和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比较术前和术后膝外翻角度,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腓总神经麻痹发生;随访6~3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前膝外翻角度13°~35°,平均(19.8±3.3)°,术后膝外翻角度4.9°~9.5°,平均(6.4±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SS评分为31~63分,平均(38.0±2.7)分,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8~89分,平均(84.0±2.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