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眼压水平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 年7 月至2015 年12 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6~18 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112 例(112 眼)。根据基线平均眼压(IOP)值分成3组:高眼压组(21 mmHg < 平均IOP < 30 mmHg)、中等眼压组(15 mmHg<平均IOP≤21 mmHg)和低眼压组(10 mmHg < 平均IOP≤15mmHg)。每6个月随访1次,共3次;记录24 h IOP、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组间IOP、SE、AL比较采用单素方差分析,随访中IOP、SE、AL及各指标进展值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103 例完成随访研究。青少年SE进展程度为:高眼压组(-0.87±0.90)D/年,中等眼压组(-0.59±0.89)D/年,低眼压组(-0.33±0.32)D/年(F=5.848,P=0.017)。AL的增长情况为:高眼压组(0.40±0.29)mm/年,中等眼压组(0.18±0.31)mm/年和低眼压组(0.17±0.30)mm/年(F=5.265,P=0.007)。平均IOP较高的青少年更可能发生SE的进展(OR=0.454,95%CI=0.317~0.716,P=0.007),而年龄较小的儿童青少年其AL更容易延长(OR=1.433,95%CI=0.994~1.506,P=0.015)。结论:IOP水平较高的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较快,表现在SE的增加和AL的延长,说明IOP水平在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青少年近视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其防控得到了人们的很大重视。虽然目前应用于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方法众多,但对于减缓近视眼发展仍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如何有效的控制和延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已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现就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近视控制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接受近视矫治仪治疗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中 ,随机选择 5 2例进行观察研究 ,其中男 16例 ,女36例 ,年龄 11~ 16岁 ,平均 13.4岁 ,治疗 30~ 180d ,平均70d。裸眼远视力 <0 .8,近视力正常 ,矫正视力≥ 1.0 ,近视程度 :轻度 <- 3.0 0D ,中度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青少年近视进展过程中优势眼中左眼及右眼的占比和性别分布,优势眼及非优势眼近视程度及增长速度的差别,分析优势眼在近视进展中的特点。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2/05期间我院就诊的235例7~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眼部结构检查排除各种眼病,并进行优势眼(卡洞法)测定及散瞳后综合验光,均配戴单焦框架眼镜矫正,1a后复测优势眼(卡洞法)及散瞳后综合验光。

结果:研究对象中,优势眼为右眼159例(67.7%),左眼76例(32.3%),优势眼与非优势眼的性别分布无差异(P>0.05); 优势眼与非优势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无差异(P>0.05); 优势眼与非优势眼近视增长程度无差异(P>0.05); 右眼及左眼分别为优势眼和非优势眼时,近视增长度及两眼间近视增长程度均无差异(P>0.05); 优势眼近视增长程度与双眼近视增长度数差异具有相关性(P<0.01)。

结论:青少年近视者中,优势眼以右眼为主,且无性别差异; 优势眼在近视程度和增长程度上无特异性表现,且优势眼不影响近视增长程度和双眼参差大小的变化,但优势眼近视增长速度可能会影响双眼屈光参差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棱镜式透镜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作用.方法 抽取在我院就诊的近视青少年100例配戴棱镜式透镜作为治疗组,并以100例年龄、屈光构成相似的仅配戴普通光学眼镜的近视青少年作对照组,1年后选取右眼对其近视度数上升值进行比较.结果 近视度数平均上升值治疗组为(-0.507±0.124)D,对照组为(-0.983±0.568)D,治疗组近视进展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7.947,P<0.01).观察期间,治疗组未发生外斜视等并发症.结论 棱镜式透镜对青少年近视进展有明显的延缓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近视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瑾  谢毅杰 《眼科》1995,4(3):142-145
随机选择除屈光不正外无其它眼病的健康学生800例,通过长达8年系统动态观察及深入研究,以探索青少年近视的发病机理,结果表明,微量元素锌,铜及必需元素钠的含量减少,过度调节,遗传和眼轴的超长延长等因素对近视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近视的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18岁屈光度为-2.00-4.00DS,-0.50-1.00DC近视患者160例(320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观察比较两组1年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或及时干预。

方法:对11所学校连续6a的2 050名体检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就引起近视的常见原因对比、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中选出较明显的致近视因素。

结果:在诸多致青少年近视的因素中,作业过多及光源闪烁的系数分别为1.132和1.254,危险度为3.590和3.681,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作业过多分值为(OR=2.054)、光源闪烁(OR=2.036)。

结论:作业过多及光源闪烁的持续存在是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青少年近视发展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发展速度与眼位、调节、主导眼、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研究影响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相关因素,用于指导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工作。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视光学门诊就诊且复查资料完整的青少年真性近视眼患者822例(1644只眼),建立档案,测量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眼位、调节、主导眼、年龄及性别信息等,予以配戴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大正镜化(MPMVA)为原则处方的眼镜。一年后复查患者的屈光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视发展速度外隐斜视者明显快于正位及内隐斜视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隐斜视及正位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滞后者明显快于调节超前及调节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调节超前及调节正常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发展速度在13-14岁增长最快;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男与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眼位、调节是促进近视的发展因素;13-14岁近视发展速度最快;合理的验光配镜方法及调节功能训练可能减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电脑验光与视网膜检影对青少年近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对近视性青少年应用电脑验光及视网膜检影后,了解验光结果与复验结果的符合情况。方法:对2003/2005年就诊的186名(372眼)青少年性近视患者,全部进行远、近视力、外眼和眼底检查,均无眼前节炎症、白内障、眼底病和其他眼疾。使用日本生产的NIDEKAR—800型自动验光仪先作电脑验光,再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检影验光,次日瞳孔恢复正常后,再次复验,基于检影验光的结果进行主观验光,以确定配镜处方度数。比较电脑验光及散障检影验光的结果与配镜处方结果的差异。结果:正常瞳孔下电脑验光和散瞳下检影验光得到的屈光度和散光轴向相同或极其相似,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正常情况下电脑验光、散瞳后电脑验光的球镜值与配镜处方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柱镜值及轴向结果相同或极其相似,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电脑验光还是视网膜检影,对青少年性近视患者,均需要结合主观验光,综合考虑而得出最佳矫治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屈光度的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变化,了解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3-03-01/2014-05-30首次在我院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4例156眼,其中男40例,女44例,平均年龄12.60±2.03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3.65±0.79D。将所有患者按屈光度不同分为A组(-0.75~-2.00D),B组(-2.25~-4.00D),C组(-4.25~-6.00D)。所有患者每晚配戴8h以上,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6、12mo接受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CSF)检查,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视力和等效球镜比较:A、B、C三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6、12mo裸眼视力明显提高,SE下降,配戴前与配戴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异常(P<0.05),而配戴后1、6mo与12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后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比较:A、B、C三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6、12mo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与戴镜前相比:在低空间频率(3c/d(周弧度))和高空间频率(18c/d)基本无变化,在中空间频率(6、12c/d)A、B组均表现为较戴镜前略有增加,而C组表现为较戴镜前略有降低,但戴镜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能提高裸眼视力,同时对整体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堃  尚晓  申笛  韦伟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6):977-980
随着近视患病率的不断攀升,近视相关视力损害及其防控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主要的近视控制方法包括阿托品、角膜塑形镜、双焦角膜接触镜、多焦角膜接触镜和功能框架眼镜等。近年来,低浓度阿托品(0.01%、0.05%)成为有效控制近视发生和进展的一线用药。同时低浓度阿托品比高浓度阿托品疗效更加持久,副作用更少见,患者的接受度更高。现本文对低浓度阿托品延缓近视进展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从有效性、安全性、使用时机、联合控制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变化,探讨该变化与眼轴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5/2018-11就诊的-1.00~-6.00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及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患者治疗1a期间的眼轴、相对周边屈光度(鼻侧30°~颞侧30°)。结果:试验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呈现近视漂移状态(P<0.05),这种变化在戴镜1mo内最为明显(P<0.05),1mo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对照组相对周边屈光度呈现远视程度增加。1a后两组患者的眼轴及各径线相对周边屈光度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治疗前后眼轴差与相对周边屈光度差值呈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变慢,相对周边屈光度呈现近视漂移(1mo内最为明显),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佛山市禅城区五年级、六年级近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解决其因近视产生的心理问题及近视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佛山市禅城区3所小学,在其五年级、六年级选择2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近视筛查、并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孤独量表以及儿童自尊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测量。结果:佛山市禅城区近视患病率52.0%,女性(57.5%)较男性(47.4%)有较高患病率,六年级患病率(57.6%)高于五年级(46.3%)。近视儿童均比正常视力儿童存在明显的社交焦虑、孤独感以及低自尊度(得分分别为5.53±4.04 vs 4.66±3.59,30.15±11.72 vs 27.29±10.40,97.97±12.73 vs 100.87±12.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初发近视社会焦虑、孤独以及自尊方面比中度近视明显。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对于近视儿童心理健康影响不明显。根据矫正的不同方式分类,近视儿童中,戴角膜塑形镜者社交焦虑感较低(F=4.21,P=0.01),戴框架眼镜者则较容易产生较低的自尊度(F=5.67,P=0.02)。结论:小学生近视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视与其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这需要全社会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措施,且近视矫正方式的选择影响近视儿童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近视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近视眼发生发展机制与形觉剥夺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述。认为近视眼的发生及眼轴延长与形觉剥夺有一定关系,深入研究其相关机制,对近视眼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视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危害公众健康,探索其发病机制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近视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已有突破性的进展,从分子机制、信号通路、药物干预等方面为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证据和思路。本文就常见近视动物模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青少年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脉络膜厚度变化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和体检的青少年62例111眼,年龄为13~17 (14.34±2.74)岁.分为高度近视组32例57眼,正常对照组30例54眼,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85±1.14)D,眼轴(26.31±1.13)mm.正常对照组屈光度(-0.37±0.85)D,眼轴(23.91 ±0.64) mm.两组间的屈光度、眼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加强深度扫描技术对黄斑部进行0°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由中心凹向鼻侧和颞侧3000 μm的脉络膜厚度值,共测量13个子午线,每个子午线间隔500 μm,比较两组间脉络膜厚度、屈光度和眼轴,分析脉络膜厚度变化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高度近视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和黄斑部脉络膜平均厚度值分别为(220.4±49.6) μm和(209.9±62.8) μ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7.4±63.6)μm和(295.1±71.2) μ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t-16.180,P=0.000).青少年高度近视组颞侧脉络膜最厚,中心凹下厚度次之,鼻侧最薄;而正常对照组以黄斑中心凹区域脉络膜最厚,其次为颞侧,鼻侧最薄.高度近视组受检眼各检测点脉络膜均薄于正常对照组.两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黄斑中心凹区域较黄斑周边区域明显(P <0.001).结论 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较青少年正常眼明显变薄,以黄斑中心凹区域的差异显著.提示脉络膜的厚度改变可能在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教师群体干眼(DED)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机制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山东省临沂市市区3所中小学校教师183人纳入研究。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对DED症状进行量化。采用精简版抑郁、焦虑和压力量表(DASS-21)评估心理状态。采用定量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和分类变量的χ2检验来评估潜在影响因素与DED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DED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OSDI评分与抑郁、焦虑、压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共183名教师,其中男44人(24.0%),女139人(76.0%),年龄22-57(平均34.2±8.6)岁。DED的患病率为60.0%(109/183,95%CI 52.4%-66.7%)。抑郁患病率为26.2%(48/183,95%CI 19.8%-32.7%);焦虑患病率为39.3%(72/183,95%CI 32.2%-46.5%);压力患病率为23.0%(42/183,95%CI 16.8%-2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工作年限增加、视频终端(VD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