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书臣 《中国骨伤》1995,8(3):15-16
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治疗及随访43例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430061)白书臣我们从1979年9月~1991年5月根据Essex-lopresti分类法[1],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共诊治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57例,获得随访4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3...  相似文献   

2.
应用可调式跟骨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可调式跟骨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刘善雄,罗永湘,夏仁云跟骨骨折分距下关节外骨折与距下关节内骨折两大类 ̄[1],根据损伤程度,又可将距下关节内骨折分为:舌状骨折(I,II,III度)和关节压缩骨折(I,II,III度),在治疗上,距下...  相似文献   

3.
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1998年7月~2003年8月,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18例20侧,比较手术前后Bǒ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结果 术后经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行走,足弓恢复正常,Bǒhler角由术前平均-6.25。恢复至术后平均19.35,跟骨丘部高度由术前36.40mm恢复至术后42.90mm。结论 对于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Y”形钛钢板固定,即可复位距下关节,恢复Bǒhler角、Gissane角,同时又可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宽度,使其达到解剖复位,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跟骨骨折合并距下关节骨折的病例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治疗及处理不当,易导致跟骨结节角(Boehler角)变小,跟骨变短变宽,跟骨结节上移,平足畸形,足底筋膜紧张,腓肠肌松驰,提踵困难,失去正常弹性步态等后遗症。如骨折块向足底部突出,可导致负重时疼痛。如外翻暴力造成跟骨外侧皮质破碎,腓肌腱切迹不平,外踝受到冲击,则可致远期跟骨周围骨质增厚、腓骨长肌腱炎及神经卡压症,并进一步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跟骨顽固性疼痛、关节僵硬等后遗症。临床上对严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早期采用手术切开整复内固定,恢复跟骨结节关节角、矫正跟骨外翻和变短变宽畸形是最大程度减小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 1 998年 7月~ 2 0 0 3年 8月 ,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 1 8例 2 0侧 ,比较手术前后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结果 术后经平均 1 0 6个月随访 ,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行走 ,足弓恢复正常 ,B hler角由术前平均 - 6 2 5°恢复至术后平均 1 9 35°,跟骨丘部高度由术前 36 4 0mm恢复至术后 4 2 90mm。结论 对于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Y”形钛钢板固定 ,即可复位距下关节 ,恢复B hler角、Gissane角 ,同时又可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宽度 ,使其达到解剖复位 ,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支持板恢复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稳定性的疗效.[方法]采用跟骨解剖支持板治疗28例(36足)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结果]跟骨骨折术后B(o)hler's角,Gissane's角、丘部总高、轴长和体宽明显恢复,功能恢复优良率97.2%.[结论]跟骨解剖支持板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恢复距下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513-1515
[目的]探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013年1月采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2个月,平均14.5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332个月,平均14.5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36个月。术前患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406个月。术前患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4055分,平均(46.6±4.2)分,视觉模拟评分(VAS)755分,平均(46.6±4.2)分,视觉模拟评分(VAS)79分,平均(7.9±0.7)分。术后患肢AOFAS评分709分,平均(7.9±0.7)分。术后患肢AOFAS评分7090分,平均(82.6±5.2)分,VAS评分090分,平均(82.6±5.2)分,VAS评分04分,平均(2.1±1.3)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部分跟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主要为高能量损伤所致。跟骨解剖结构复杂,有4个关节面,跟骨后部包括距下关节面和载距突的中关节面。跟骨前部包括距下关节小的前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鞍状关节面。跟骨的前后部分由跗骨窦和跗骨管分开。治疗以恢复跟骨的高度、宽度、轴向长度、Bo。hl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及治疗方案。方法对38例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骨折均于3个月内愈合。随访10个月~3年,优30例,良6例,可1例,差1例。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并不少见。跟骨距下关节面的整复情况对临床治疗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术中X线透视或摄片仅能通过不同的影像来判断关节面的复位情况,有时并不准确。应用术中距下关节镜直接观察关节面的复位情况,为提高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涉及关节内的跟骨骨折之疗效。方法外侧入路,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果22例患者经过4-37个月的随访,其中优18例,良3例,差1例,结论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只有恢复跟骨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才能较好地恢复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跟骨解剖板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1,他引:58  
目的 研究应用特制跟骨解剖板治疗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1999年1月~2001年8月,应用跟骨解剖板治疗严重粉碎的跟骨骨折14例,术前、术后采用静脉泵消除肿胀,配合抗真菌治疗。术中注意关节面、Bohlei角及临界角的复位,同时采用跟骨解剖板及松质骨螺钉进行牢固固定。结果 14例病人平均随诊23个月,病人主观症状满意率85.7%,足部外形优92.9%,足及踝关节活动优71.4%,Btihler角优78.6%。总体优良率98.3%。结论 跟骨解剖板治疗严重粉碎的跟骨骨折,固定牢固,允许术后早期功能练习,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骨折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新鲜跟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约75%累及距下关节。跟骨在人体负重和运动功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跟骨骨折处理不当,常遗留足部疼痛和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为提高疗效,需要在骨折早期进行合理的治疗,尽可能避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等后遗症发生。对绝大多数的跟骨骨折,3周内均可手术治疗,若超过3周,手术的难度将明显增加,并可增加软组织的损伤。我们将不超过3周的跟骨骨折归为新鲜跟骨骨折,本文即主要讨论3周内跟骨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5例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共53足。末次随访时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骨折均愈合。足部功能评分:优37足,良8足,中5足,差3足,优良率为84.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可保证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恢复行走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2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距跟骨骨小梁与距下关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宾尧  刘明廷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2):742-745,T004
对40副距跟骨和7具尸体足的解剖,剖面积和X线检查,发现距骨和跟骨间的骨小梁有严格的顺应性,其分布,疏密度与距下关节和其它相邻关节的运动应力有密切关系,纵横骨小梁互相交错,形成桁架样结构。跟骨四束骨小梁构成类球状网络,是跟骨对抗各种应力的高承载运动结构和良好的应力转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较复杂的骨折之一,其分型和治疗方法存在争议.目前临床常采用Sanders分型,对无明显移位者及全身情况较差而不能耐受手术者采用保守治疗,对有移位或粉碎性关节内骨折者大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易发生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微创技术已得到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解剖钢板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利用跟骨解剖形钢板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跟骨解剖钢板对26例(28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按照Maryland评分标准,优(90~100分)14足,良(75~89分)10足,可(50~74分)4足,优良率85.7%。结论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形钢板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跟骨骨折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跟骨骨折唐三元徐永年*郑玉明*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与行走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发生骨折占跗骨的60%,占全身骨折的2%〔1〕,且大部分都涉及到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治疗,从非手术到手术呈周期性变化,目前国外通过较长时间的各方面研究,多趋向手术治...  相似文献   

20.
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波及后距下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采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本组报告26例,随访7个月~8年。采用Ker氏法进行效果分析表明,总平均分数959%,距跟关节全部融合,功能恢复满意。本文还结合距下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讨论了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部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采取距下关节融合术是可行的治疗方案。文中还对手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及适应证、手术时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