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壶腹周围癌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别选取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壶腹周围癌23例,其中胆总管远端癌6例.胰头钩突癌(直径≤3cm)7例,壶腹癌8例.十二指肠乳头部癌12例.着重分析该部位肿瘤所共有CT直接与间接征象以及各种不同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与US,ERCP、PTC等影像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壶腹周围癌的直接CT征象为胰头钩突区,胆总管远端或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较组轵块影.显示率达91.3%.胰头钩突癌的特征性CT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双管征)间距增宽.胆总管远端癌则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内结节及肿块与胆总管间无界面。十二指肠乳头部癌与壶腹癌二者不易区别,十二指肠腔内缺损及合一的双管征则是典型表现.本组术前CT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6.9%.结论:运用CT检查诊断壶腹周围癌是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壶腹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壶腹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正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经CT检查后手术病理证实壶腹癌15例.全部病例均经GE9800或Elscint2400高分辨CT机行增强扫描,层厚、层距为5.0mm.结果:15例壶腹癌CT表现为1)胰头钩突肿块7例;2)十二指肠腔内充盈缺损8例;3)15例胆总管显著扩张合并下端截断性阻塞,同时合并肝内胆管、胆囊扩张11例;4)胰管扩张9例.根据壶腹癌占据部位在CT上提出分型:l)胰头钩突肿块型;2)十二脂肠乳头型;3)混合型.结论:改进CT检查技术,对早期诊断及提高壶腹癌诊断正确率有益.  相似文献   

3.
早期胰头-壶腹区肿瘤的影像分析(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胰头-壶腹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分析40例早期胰头-壶腹区癌的CT、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表现与超声比较。胰头癌10例,胰腺段胆总管癌15例,壶腹癌15例。结果:CT检出胰头癌6例,胰腺段胆总管癌11例,壶腹乳头癌9例,敏感性分别为60%,74%,60%。超声检出胰头癌3例,敏感性42%,10例胰腺段胆总管癌和壶腹乳头癌超声未明确诊断。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出壶腹癌13例,敏感性87‰。结论:CT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为早期胰头壶腹区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T诊断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40例US提示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扫描,其中35例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年龄最大75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0岁。结果 梗阻平面位于胰头的36例,钩突1例,壶腹区3例。其中炎性梗阻19例,癌13例,结石8例。结论 CT有助于胰头-壶腹区梗阻的诊断,确定梗阻平面与US相仿,梗阻定性明显优于US。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壶腹及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壶腹及周围病变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30例患者中,壶腹部病变包括壶腹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例,壶腹周围癌4例。壶腹周同病变包括胰头癌5例,胆管下端癌3例,胆总管下端结石13例,胆总管下端炎症2例。结论MSCT可以在壶腹部病变增强方式、间接征象以及胆总管末端形态等方面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为提高检出率及确诊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赵小华  张艳玲  揭育添   《放射学实践》2009,24(8):882-884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与胰头周围肿块病变坚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胰头周围肿块病变的CT表现,与同期17例病理证实的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的CT表现对比。结果: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与胰头周围肿块病变的病例.在胰头的形态、胰管及胆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结论:CT检查有助于鉴别胰头周围肿块病变与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诊断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40例US提示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患进行CT扫描,其中35例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年龄最大75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0岁。结果梗阻平面位于胰头的36例,钩突1例,壶腹区3例。其中炎性梗阻19例,癌13例,结石8例。结论CT有助于胰头一壶腹区梗阻的诊断,确定梗阻平面与US相仿,梗阻定性明显优于U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在壶腹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为壶腹部肿瘤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胰头癌20例,胆管癌6例。壶腹癌3例。上述3种肿瘤具有不同的CT征象。结论 CT检查不仅能发现三种疾病的共性。还能根据各自的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壶腹周围癌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壶腹周围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有完整CT检查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周围癌CT表现。结果:胰头癌16例,胆总管下端癌6例,壶腹癌11例,22例壶腹周围癌侵犯周围组织,全部病例表现低位胆道梗阻。CT双期动态增强较平扫进一步显示病变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侵犯范围、血供情况、周围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等表现。25例采用了后处理技术。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的使用,更加直观显示壶腹周围癌直接征象、间接征象,使鉴别诊断成为可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及MRCP成像在壶腹周围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壶腹周围癌病人的MR平扫、增强及MRCP图像,对相关结果进行χ~2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胰头癌32例,7例(21.9%)表现为"四管征";胆总管下段癌16例,9例(56.3%)表现为"三管征".2种征象在胰头癌和胆总管下段癌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胰头癌MRI及术中测量肿块最大面积与胆总管直径之比也明显大于胆总管下段癌(P<0.05).结论 MRI和MRCP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RI联合序列检查在壶腹周围癌(V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VPC患者的MRI资料(壶腹癌17例、胰头癌1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上腹部MRI平扫、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重点观察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动态强化特点、胰胆管形态学改变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4组VPC在大小、中心位置及信号均匀性方面总体存在差异性(P<0.05),其动态强化特点也存在差别;VPC最常出现“双管征”(26/53),胰头癌易出现“四管征”(8/15),胆总管下段癌易出现“三管征”(8/11);“鸟嘴征”多见于壶腹癌(10/17),“鼠尾征”多见于胰头癌(7/15),“截断征”多见于胆总管下段癌(10/11);胰头癌组主胰管直径最大、胆总管下段癌组最小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癌组和胆总管下段癌组的胆总管梗阻末端及主胰管梗阻末端到十二指肠主乳头的距离、胰胆管汇合角度均大于壶腹癌组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组.结论 MRI联合序列检查能较好显示不同组织学来源VPC的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胰头壶腹区肿瘤组织学类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CT诊断及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的CT诊断及其鉴别点,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连接区小癌22例,包括胰头癌12例(其中6例位于胰钩突),Vater’s壶腹癌5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另胰头区炎症5例,以作对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连接区小癌CT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改变及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胆总管壁增厚或下端结节;胰头癌突出表现为低密度区;Va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壶腹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CT对壶腹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壶腹癌的螺旋CT图像。结果12例壶腹癌中有9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充盈缺损,明显强化,12例有胰管扩张,8例有“双管征”,双管紧靠,11例扩张的胆总管长度环影数为7~9 cm。11例肝内胆管呈软滕状重度扩张,11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结论螺旋CT扫描对壶腹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ERCP、CT、B超对胰胆管下段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ERCP、CT、B超对胰胆管下段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100例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反复上腹痛、恶心呕吐的患均经ERCP、CT及B超检查本组患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为良性病变(胆总管结石)57例,恶性肿瘤31例,其中胆总管癌11例,胰头癌13例,以及壶腹癌8例。上述3种方法术前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对胆总管结石的定性诊断准确率:ERCP为98%(n=56),CT为72%(n=41),B超为61%(n=35);对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ERCP为97%(n=31),CT为78%(n=25),B超为63%(n=20)。结论 ERCP对胰胆管下段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和B超,但因CT与B超均属无创性操作且对某些恶性肿瘤也有较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因此在影像诊断中应考虑3项技术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对胆管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胆管梗阻64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搜集本院2008年7月~2009年3月阻塞性黄疸患者资料47例,全部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64层螺旋CT行上腹部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后将其0.625mm薄层扫描轴位源像(ASI)传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行扩张胆管曲面重建成像,作任意曲面以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及梗阻上段胆管的扩张情况,对胆管梗阻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前64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技术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到94%及87%。37例胆管、胰头肿瘤或先天性疾病患者(25例为肝门部、肝外胆管癌或胆管炎症,3例为壶腹部癌,胰头癌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中,36例准确定位,32例得到正确诊断,术前64层螺旋CTCPR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达到97%及86%。结论: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CPR)能直观显示胆管病变,对诊断胆管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与胰头癌的CT以及MRI定性及定量表现,总结二者有效的影像鉴别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6例胰头部MFCP及16例胰头癌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部MFCP与胰头癌影像表现:1)肿块形态密度:分叶状(2例,11例),假性囊肿(11例,0例),肿块内钙化(6例,0例);2)DWI高信号:(2例,14例);3)静脉期相对低密度(3例,15例);ROC曲线分析示静脉期CT差值鉴别二者的AUC=0.852;4)胰胆管表现:主胰管扩张(9例,12例),胰管病灶处截断(1例,10例),胆总管扩张(6例,12例),胆总管病灶处截断(2例,10例),双管征(7例,11例),不相交征(1例,12例),肝内胆管扩张(2例,11例);5)周围组织表现:肾周筋膜增厚(9例,3例),胰周血管包绕受侵(1例,2例)。结论胰头部MFCP与胰头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肿块的形态、DWI信号、胰胆管扩张程度及二者的血供特点有助于二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面积测量法胰胆管水成像(MRCP)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禁食6~8h空腹行MRCP及多层螺旋CT检查,在每个患者MRCP及CT图像的标准轴位上,取相同长度扩张或狭窄的病变胆管,分别测量其截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命名为相对扩张度,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中,良性梗阻10例,其中结石7例,炎性狭窄3例。恶性梗阻23例,其中肝门癌3例,胆管中段癌3例,胆管下段癌4例,胰头癌5例,壶腹癌8例。MRCP和CT两组截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最大截面积之间的差值、最小截面积之间的差值以及相对扩张度之间的差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面积测量法MRCP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相对扩张度可以反映病变胆管扩张与狭窄的程度,把影像特征数据化,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张法CT检查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低张下薄层增强连续靶扫描对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检查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3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CT表现 ,其中胰头癌 15例、胆总管下端癌 12例、共同管或十二指肠乳头癌 5例 ,3 2例均经常规CT扫描 ,后行低张下病变局部薄层增强连续靶扫描 ,其中 2 2例CT扫描前口服碘造影剂 ,10例口服水。结果 采用低张法CT检查发现 :胰头区软组织肿块 2 9例、胆总管下端偏心性狭窄或有结节突起 16例、胆管扩张 15例、胰管扩张 9例、双管征 5例、十二指肠改变 12例、不强化或有轻度不规则强化 17例、明显强化 15例。采用常规法CT平扫检查发现以上征象分别是 :胰头区软组织肿块 10例、胆总管下端偏心性狭窄或有结节突起 9例、胆管扩张 13例、胰管扩张 4例、十二指肠改变 5例。结论 低张下CT薄层增强连续靶扫描是诊断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以口服水代替含碘对比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胰头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胰头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不同CT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 45例经临床、内镜超声等诊断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病例 ,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成像中各种特异性表现的诊断敏感性 ,总结其CT扫描技术要点。结果 :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胰头癌最常见的CT征象有相对低密度瘤灶 ( 10 0 % )、胰周血管受侵( 86.7% )、胰头、体尾部比例失调 ( >1.2 ,占 80 .0 % )、胆总管扩张伴下端截断征 ( 4 6.7% )、双管征 ( 3 3 .3 % )、淋巴及脏器转移 ( 2 0 .0 % )等 ,螺旋CT动脉期 ( 2 5~ 3 0s)、门静脉期 ( 5 0~ 65s)动态双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 :采用适时的螺旋CT增强扫描时间能更好显示胰头癌的CT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CT征象对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