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病患者血清中TIMP-1与HA、PC Ⅲ、CⅣ、LN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连蛋白(LN)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425例肝病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血清TIMP-1,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A、PCⅢ、CⅣ和LN和全自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与健康正常人对照比较,肝病患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慢性肝炎轻度组CⅣ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唯有TIMP-1血清含量水平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依次进行性升高,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急性肝炎组相比,t=2.603,P〈0.01。血清TIMP-1与HA、PCⅢ、CⅣ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TBA、ALT呈正相关(P〈0.05),并随肝脏病损纤维化程度加重而检出阳性率逐渐增高(P〈0.005)。结论 五项指标均可不同程度的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1更为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层粘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血清层粘蛋白(LN)含量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放免法)检测126例病毒性肝炎(肝炎)及20例非肝炎组血清LN含量。其中急性肝炎21例,慢性肝炎52例,肝炎肝硬变33例。各组与正常组比较,非肝炎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中,重度)、重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果表明,LN含量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是一项非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LN,PCⅢ,Ⅳ-C及PL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肝病患者99例,其中慢性HBV感染30例,肝硬变40例,肝癌29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研究.血清LN,PCⅢ及Ⅳ-C含量用放射免疫测定,血清PLD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结果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清LN,PCⅢ,Ⅳ-C,PLD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及慢性HBV感染织(P均<0.01),慢性HBV感染织PCⅢ也较正常组为高(P<0.01),肝硬变患者血清PCⅢ,Ⅳ-C含量较肝癌组增高(P<0.05).肝硬变组各指标单项检测阳性率为PCⅢ>LN>Ⅳ-C>PLD,联合检测以PCⅢ+LN阳性率为高.肝硬变、肝癌与HBV感染单项指标检测结果存在部分重叠.结论LN,PC-Ⅲ,Ⅳ-C及PLD检测有助于肝硬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慢性HBV感染的趋势判断;PCⅢ+LN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硬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血清纤维化指标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6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和PCⅢ水平,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析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与肝组织分级和分期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A、LN和PCⅢ水平随慢性肝病的进展均逐渐升高,在慢性重度肝炎和肝硬化时达高峰,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A、LN和PCⅢ水平可作为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和酶法分别检测171例慢性肝病毒患者的血清HA、PCⅢ、Ⅳ-C、LN及TBA水平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除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LN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患者血清HA、PCⅢ、Ⅳ-C、LN、TBA水平均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联合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Ⅳ-C、LN、TBA水平即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轻重,又能了解肝细胞炎症活动及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2600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用放免法检测血清HA、PCⅢ、Ⅳ-C、LN,并对其中的280例进行肝穿刺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作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慢性肝炎病理组织学分度,探讨它们与纤维化指标之间关系。结果:2600例轻、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4项指标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0.001)。这4项指标均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慢性肝炎的分度有关。相关系数HA分别为0.554、0.548和0.468;PCⅢ为0.495、0.42和0.335;Ⅳ-C为0.406.0.404和0.412;LN为0.214、0.204和0.184。结论:血清学检测对慢性肝炎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指导作用,但对某一患者评价这些指标的意义时,应结合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及临床表现,作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478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指标进行了联合检测。结果:HA、Ⅳ-C和PCⅢ3项指标在慢性肝炎轻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和重型肝炎之间依次升高,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肝炎组HA、PCⅢ和Ⅳ-C显著高于原发性肝癌(HCC)组和肝炎肝硬变(HLC)组(P<0.05)。而LN在对照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P<0.05),在重型肝炎组、HLN组和HCC组LN水平则显著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中、重度组(P<0.01),说明LN可作为区分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的辅助指标之一。4项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结果中,2项和3项以上阳性在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和肝炎肝硬变、重型肝炎之间依次升高,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4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极大增加肝纤维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指标与疾病程度、病毒含量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炎疾病程度、血清病毒含量及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190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A,LN,Ⅳ-C,PCⅢ测定,其中急黄肝19例,慢肝轻度32例,中度79例,重度20例,肝硬变28例,慢重肝6例,携带者6例.其中乙肝145例,检测血清HBVDNA.有61例慢肝患者进行肝活组织学检查.对不同临床分型肝炎血清HA,LN,Ⅳ-C、PCⅢ进行比较,并分析HBVDNA含量及肝组织病理与之相对应关系.结果随着肝炎疾病程度的加重,血清HA,LN,Ⅳ-C,PCⅢ水平逐渐升高,以肝硬变及慢重肝为最高(P<0.01,P<0.01,为与携带组比较).145例乙肝中,HBV DNA(+)组与HBV DNA(-)组血清HA,LN,Ⅳ-C,PCⅢ比较无差异(P>0.05).61例有肝脏病理的慢肝患者血清HA,LN,Ⅳ-C与病理炎症活动度成正相关(r=0.9783,r=0.9566,r=0.9745,r=0.8648),HA,LN,Ⅳ-C,PCⅢ与病理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r=0.9557,r=0.9455,r=0.9428,r=0.9435).HA,LN在G4期升高明显,而Ⅳ-C在肝硬变期才升高明显.PCⅢ在G1~4期无变化.PCⅢ在S2期明显升高.结论血清HA,LN,Ⅳ-C,PCⅢ可用于判断肝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病毒复制强弱无关,HA,LN能较早反映肝炎炎症活动度,PCⅢ能较早反映肝炎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肢原(PCⅢ),层连蛋白(LN)及Ⅳ型胶原(Ⅳ-C)等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潮103例慢性乙型肝炎,42例肝细胞癌和64例肝炎肝硬变患者及40例正常人的HA、PCⅢ、LN和Ⅳ-C的值。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病人此4项血清学指标依次升高;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变、肝细胞癌患者4项指标均有明显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炎肝硬变和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HA、PCⅢ、LN和Ⅳ-C 4项指标,有助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分期和血清生化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方法:67例肝炎患者均作肝脏活组织检查,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化染色,用光镜确定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采用放 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结果: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S1→S4),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呈同步升高,在纤维化分期为S4时,含量最高。血清HA、PCⅢ、LN、ⅣC含量与慢性肝炎疾病进展呈一致性,随疾病加重而升高,在肝硬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结论: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A、PCⅢ、LN、ⅣC有较好的相关性,血清纤维化指标可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各型肝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Ⅲ型前胶原水平,其中包括慢性肝炎轻度组20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21例,肝炎后肝硬变组35例,原发性肝癌组21例,全部病例HBVm阳性.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各肝病组TNFa及PCⅢ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有显著性差异.TNFa水平在对照组、慢性肝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肝硬变组和肝癌组水平分别为68.20±34.14,96.50±22.55,114.35±29.33,179.25±27.56,136.69±20.3,278.95±85.54,P<0.05,随病情进展TNFa含量与PC-Ⅲ含量呈正相关(r=0.6475,P<0.05).TNFa合量与TBLL,ALT亦呈正相关(r=0.3842,P<0.05).肝癌组中AFP正常者与AFP升高者中TNF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NFa水平检测可作为判断慢性肝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Ⅳ C、PCⅢ水平与临床分型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例慢性肝病患者 (其中 98例采用肝活检确诊 )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HA、LN、Ⅳ C、PCⅢ水平。结果 :血清HA、LN、Ⅳ C、PCⅢ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和病理S3期时开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PCⅢ水平在病理S2 期就开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随着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血清HA、LN、Ⅳ C、PCⅢ水平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而且受肝脏炎症程度的影响。PCⅢ似是判断早期肝硬化的相对灵敏和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血清AST/ALT比值诊断肝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血清AST/ALT比值与肝病的关系.方法肝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13岁~75岁)含慢性肝炎28例,急性肝炎和肝癌各20例,肝硬变32例.正常对照123例(男71例,女52例,年龄17岁~74岁).上海长征试剂盒,美国RA-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速率法测定AST和ALT并计算其比值.本法批内变异分别为2.8%和2.6%.结果AST/ALT比值急性肝炎0.46±0.09,慢性肝炎1.76±0.28,肝硬变2.05±0.38,肝癌2.23±0.40,正常组1.57±0.21.急性肝炎比值显著降低,与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的比值均高于正常组,并随肝细胞损伤程度逐渐增高.后两者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分别为<0.05,<0.01).结论急性肝炎AST/ALT比值持续升高可提示发展成重症肝炎,比值在0.31±0.63预后良好,1.20~2.26可能发展成暴发性肝坏死及死亡.动态观察AST/ALT比值,对肝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比较慢性肝炎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与Ⅲ型胶原的前胶原氨端肽原(PⅢNP)对诊断肝纤维化的实用价值。对114例肝穿病理诊断的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同时进行血清PCⅢ及PⅢNP的检测,均用放射免疫法。肝穿刺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作肝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慢性肝炎病理组织学分度,探讨PCⅢ及PⅢNP与它们关系。114例轻、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PCⅢ及PⅢNP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这2项指标均与肝脏炎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慢性肝炎的病理组织学分度有关。相关系数PCⅢ0.446、0.412和0.343;PⅢNP为0.463、0.403和0.308。PCⅢ及PⅢNP检测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均有意义,PⅢNPO在早期肝纤维化方面比PCⅢ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人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30例正常体检人员为对照,检测129例CHB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Ⅳc、PCⅢ的含量及ALT水平,同时结合临床特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CHB患者血清 HA、LN、Ⅳc、PCⅢ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低于肝硬化组,但当ALT>800 IU/L时,CHB重度组血清 HA、LN、Ⅳc、PCⅢ并不低于肝硬化组。结论上述四项血清纤维化指标联合肝功能检测对全面评估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情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双甲五灵胶囊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变化及其抗纤维化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26例慢性肝炎中、重度及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重点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血清TIMP-1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TBil、ALT、TBA、Alb)、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Ⅳ、LN),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转(P〈0.01),TIMP-1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双甲五灵胶囊对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血清HA、LN、PCⅢ含量与慢性肝炎病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与慢性肝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3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A,LN,PCⅢ水平,同时行肝组织活检,病理切片,对肝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析血清指标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结果:将上述3项指标含量与慢性肝炎中度、肝硬变是改变对应观察,发现其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以HA上升幅度大、敏感度高、LN在S4期才升高幅度明显,PCⅢ主要是反映肝内成纤维活动的指标。病理变化与2项或3项异常符合率分别是38.5%与61.5%,提示血清HA、LN,PCⅢ含量能够反映慢性肝炎的严重程度,但其单项指标反映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的特异性、敏感性差、结论:开展HA、LN、PCⅢ水平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0例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III)和IV型胶原(IV—C)。结果慢性肝炎轻度(HA196.2±154.1ng/ml,LN109.3±1.6ng/ml,PCⅢ112.4±36.6μg/ml,Ⅳ-C74.2±31.7μg/ml)、中度(HA424.6±218.2ng/ml,LN198.5±56.3ng/ml,PCⅢ214.8±72.5μg/ml.Ⅳ—C118.6±44.2μg/ml)、重度及肝硬化(HA621.5±232.4ng/ml,LN218.6±70.8ng/ml,PCⅢ256.3±94.6μg/ml,Ⅳ—C185.2±49.5μg/ml)患者各指标依次升高,以慢性肝炎重度及肝硬化患者为最高,彼此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与健康对照组(HA58.3±26.9ng/ml,LN104.1±18.5ng/ml,PCⅢ102.6±18.3μg/ml,Ⅳ—C48.5±16.8μg/ml)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显异(P〈0.01)。结论肝纤维化指标测定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PCⅢ)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慢性乙肝患者40例,行肝穿刺,制片,HE染色及浸银染色后作病理学检查;取血,分离血清,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A、IV—C、LN及PCⅢ水平,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40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A、Ⅳ-C、LN及PCⅢ水平随肝脏炎症活动度升高而升高,随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血清HA、Ⅳ-C、LN及PCⅢ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能反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2600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进行血清HA、PCⅢ、Ⅳ-C、LN的检测,均用放射免疫法,并对其中的280例进行肝穿刺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慢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分轻、中、重度、探讨它们之间关系。结果:2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