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了解鹤壁市儿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6~2009年鹤壁市鹤煤总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儿科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病例700例,调查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药品种类、使用频率、平均用药天数,分析抗生素使用与药敏试验和白细胞(WBC)计数的关系。结果2006~2009年,鹤壁市儿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率分别为95%,100%,99%,100%;各年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生素分别为头孢呋辛(37%)、头孢呋辛(32%)、头孢硫咪(25%)、头孢硫咪(33%);平均用药天数最多的抗生素分别为头孢呋辛(4~5d)、头孢呋辛(4—5d)、头孢噻肟/舒巴坦(4—7d)、头孢噻肟/舒巴坦(6~7d);药敏试验率分别为3.16%,4%,2.53%,3%;WBC计数在正常范围内(4×10^9/L~10×10^9/L)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54.2%,63%,67.7%,71%。结论鹤壁市儿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用药单一,缺乏科学依据,抗生素使用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2.
1例74岁男性患者,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1次/d静脉滴注,贞芪扶正胶囊6粒,2次/d口服。用药前血小板计数108×109/L,用药13 d时降为10×109/L,14 d降至7×109/L。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和贞芪扶正胶囊,改为头孢美唑钠2.0 g、2次/d静脉滴注,小牛脾提取物10 ml、1次/d静脉滴注,盐酸小檗胺112 mg、3次/d口服,并连续3 d输注血小板。治疗12 d后患者血小板水平恢复至105×109/L。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某院收治的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过程。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7月1日,收集已发表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小板减少的个案报道,并分析其发生特点。结果 该例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部感染入院,入院后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 g,8 h 1次)抗感染,次日出现血小板计数(PLT)降低(最低时4×109/L),考虑为感染引起,补充血小板治疗,PLT一度回升至47×109/L,但2 d后其他症状改善,PLT再次降至4×109/L,遂改用莫西沙星抗感染,继续补充血小板治疗;换药次日PLT升至99×109/L,停止输注血小板,1 d后PLT恢复正常且至患者出院前未再降低。共纳入文献16篇,涉及患者19例,年龄26~84岁,平均年龄(65.84±16.24)岁;用药原因多为肺部感染(12例);用法用量以4.5 g、每日3次为主(7例);联合用药10例;PLT降低发生于用药后1~20...  相似文献   

4.
目的不同配比头孢呋辛/三唑巴坦对产酶菌感染小鼠所致败血症的治疗作用研究,比较头孢呋辛/三唑巴坦(1:1、2:1、4:1和8:1)各种配比的抗菌活性及评价其合理性,为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腹腔注射0.5ml的1个最小致死量(MLD)菌液感染小鼠建立小鼠败血症模型。感染1h后给被感染小鼠注射0.2ml不同浓度的抗菌药液(每种药物配比5组,每组10只小鼠),观察和记录感染鼠死亡率(共7d)。ED50值、ED95值、ED5095%可信限及各药ED50值的t检验结果P值均用NDST软件程序的Bliss法计算统计。比较头孢呋辛/三唑巴坦(1:1、2:1、4:1和8:1)配比对实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株及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产酶菌(MSSA)感染小鼠所致败血症的治疗作用。结果头孢呋辛/三唑巴坦(1:1和2:1)配比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体内抗菌作用显著优于头孢呋辛/三唑巴坦(4:1和8:1)及单剂;ED50值及ED95值分别为头孢呋辛单剂的2.32~3.29和1.81~3.35倍(P<0.01)。头孢呋辛/三唑巴坦(1:1、2:1和4:1)配比对实验的产酶MSSA感染小鼠败血症治疗作用显著优于头孢呋辛/三唑巴坦(8:1)及单剂,ED50值及ED95值分别为头孢呋辛单剂1.56~3.33和2.24~4.03倍(P<0.01,0.010.05)。结论在所有实验药中,头孢呋辛/三唑巴坦(1:1和2:1)对实验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酶MSSA菌株感染小鼠败血症治疗作用显著优于头孢呋辛/三唑巴坦(4:1和8:1)及头孢呋辛单剂;与1:1的比例相比,头孢呋辛/三唑巴坦(2:1)配比抗菌作用相似并可减少三唑巴坦用药量,降低用药费用及用药不良反应产生的机率。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呋辛/三唑巴坦(2:1)合剂为最佳配方组合。  相似文献   

5.
利奈唑胺相关新生儿血小板减少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例早产极低体重儿(1对女性双胞胎,胎龄31周;1对男性双胞胎,胎龄29周)于出生后22~31 d应用利奈唑胺10 mg/kg、1次/8 h静脉泵入抗感染治疗。其中例1、2为单独用药,例3同时联用利奈唑胺、美罗培南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例4同时联用利奈唑胺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分别于用药后4、16、8和10 d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最低分别为27×10~9/L、74×10~9/L、23×10~9/L、4×10~9/L。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对症治疗,6~17 d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7,(4):892-894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与头孢唑林对胃肠及痔疮手术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胃肠及痔疮手术治疗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头孢唑林组(n=45)和头孢呋辛组(n=45);头孢唑林组患者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治疗,头孢呋辛组患者给予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及住院治疗时间。结果:头孢唑林组患者用药后术前、术后2 d、术后5 d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测得值与头孢呋辛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热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头孢呋辛组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与头孢呋辛组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及痔疮手术患者切口感染采用头孢唑林与头孢呋辛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1例44岁男性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3.375 g静脉滴注、1次/8 h。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288×10 9/L。治疗5 d后PLT升至729×10 9/L。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改用左氧氟沙星0....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50×109/L)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26例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连续两周期化疗,第1个周期作对照,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24h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000u/d,最长连续用药14d。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值及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低值分别为19×10^9/L、15×10^9/L,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6×10^9/L和152×10^9/L,P〈0.001)。血小板〈50×10^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d和13d(P〈0.05)。血小板恢复至≥75×10^9/L、≥100×10^9/L所需的天数用药组分别为12d和1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d和20d(P〈0.05)。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少于对照组。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化疗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头晕和寒战。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明显改善化疗后患者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  相似文献   

9.
1例84岁女性患者因“意识模糊7 h”平车入院,因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g, q12h,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用药前患者白细胞计数为7.16×109/L、血小板计数为253.00×109/L,用药3d后,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78×109/L,血小板计数为37.00×109/L。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50μg,皮下注射,1个治疗量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至12.81×109/L,血小板计数升高至175.00×109/L。本例提示老年患者应慎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并在治疗期间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头孢呋辛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佐莲  吕光 《中国药业》2006,15(20):50-51
目的 观察头孢呋辛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90倒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头孢呋辛酯(250HIg/次,2次L/d),对照组45例口服头孢克洛(250mg/次,3次L/d),疗程均为5-10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7,78%和37-78%(P〈O.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84.44%(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80%和85.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4.44%。结论 头孢呋辛酯治疗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例87岁女性患者因抽搐和心动过缓给予注射用丙戊酸钠1200mg静脉持续泵入,20ml/h,1次/d。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为214×10^9/L。用药8d后血小板计数降至63×10^9/L,停用注射用丙戊酸钠,改为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500mg,1次/d。5d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25×10^9/L。停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输注血小板1U,口服氨肽素1000mg,3次/d。对症治疗8d后血小板计数升至160×10^9/L。  相似文献   

12.
1例63岁男性患者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4000 U,2次/d皮下注射)。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术后第2天血小板计数为41×10^9/L,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术后第3天血小板计数为22×10^9/L,遂停用依诺肝素钠。术后第4、5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109/L、59×10^9/L。第6天复查,血小板计数为128×10^9/L。  相似文献   

13.
1例57岁女性患者因左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7d患者出现发热,20d血培养示沃氏葡萄球菌阳性。给予替考拉宁0.4g入0.9%氯化钠100ml、1次/12h静脉滴注,头孢唑肟2.0g.2次/d口服。第4天患者双侧小腿出现瘀斑,血小板计数由249×10^9/L降至25×10^9/L。停用替考拉宁,头孢唑肟继续使用,第7天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4×10^9/L,瘀斑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14.
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g-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相似文献   

15.
1例62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反复出现低血糖入院。血常规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分别为1.72×109/L、25.4%,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追问病史,患者因胃窦癌根治术后给予阿地白介素,皮下注射200万U/次,隔日1次,持续4个月余。阿地白介素治疗期间,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百分比逐渐升高如下:第3天,0.02×109/L、2.3%;第11天,0.33×109/L、7.4%;第26天,3.07×109/L、38.7%;第34天,4.21×109/L、47.1%。嗜酸粒细胞升高,考虑与阿地白介素相关。停用阿地白介素,2周后嗜酸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1例63岁女性结肠癌患者术后采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化疗方案:首日给予伊立替康200 mg﹢奥沙利铂200 mg,第8天给予伊立替康160 mg。化疗第7天患者出现黄色稀便,遂停止化疗,给予保护肠黏膜和止泻药。第8天夜间患者发热(体温38.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7×10^9/L,血小板计数117×10^9/L,给予抗感染和升白细胞治疗。第14天再次出现严重水样便,当日血钾2.3 mmol/L、钠126 mmol/L,给予抗感染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第16天患者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腹胀合并肠麻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5×10^9/L,血小板计数25×10^9/L,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奥曲肽。第18天患者血压降至70/4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测不到,呈昏迷状态。第19天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7.
1例68岁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口服利奈唑胺0.6 g,2次/d,半个月后感觉疲乏、倦怠,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4.18×109/L,红细胞3.23×1012/L,血红蛋白76 g/L,血小板40×109/L,遂停药。11 d后血象恢复正常,再次口服利奈唑胺0.6 g,2次/d,用药14 d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50×109/L,红细胞2.51×1012/L,血红蛋白71 g/L,血小板36×109/L,遂再次停药。停药后患者连续5 d发热(体温最高时38.5℃),伴咳嗽、咯黄痰及鼻塞,遂入院。入院后未给予抗感染药物,先后3次输注浓缩红细胞(每次400 ml)。血常规示:白细胞5.90×109/L,红细胞3.33×1012/L,血红蛋白95 g/L,血小板158×109/L,故在入院第21天给予利奈唑胺0.6 g静脉注射,2次/d。入院第36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30×109/L,红细胞2.21×1012/L,血红蛋白61 g/L,血小板29×109/L,遂再次停用利奈唑胺。先后3次输注悬浮红细胞(每次400 ml),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1次/d,共4 d。应患者要求准予出院。  相似文献   

18.
1例74岁女性患者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术后给予肝素,约8.33U·Kg^-1·min^-1静脉泵入;氯吡格雷50mg,1次/d口服;沙格雷酯100mg,3次/d口服;华法林3mg/d口服。手术次日停用肝素,改为达肝素钠0.4ml,1次/12h皮下注射。术后第7天血小板301×10^9/L,停用达肝素钠,同时加用辛伐他汀20mg/d,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及华法林按原剂量口服。术后6个月停用华法林,继续口服其他3种药物,此时复查血小板计数为240×10^9/L。术后9个月复查,血小板计数降至1×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正常。立即停用氯吡格雷和沙格雷酯,继续口服辛伐他汀。停药4周,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56×10^9/L。  相似文献   

19.
1例55岁女性患者因乳腺癌术后淋巴结、骨、肝转移给予多西他赛140 mg静脉滴注。化疗第6天晨出现大量鲜血便,心率 120次/min。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9×109/L,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计数62×109/L。立即给予血凝酶2 U静脉注射,氨甲苯酸0.2 g静脉滴注。当日午患者再次出现大量鲜血便,诉心悸、乏力。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0.5×109/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计数52×109/L。给予云南白药1 g+凝血酶冻干粉4000 U+冰生理盐水100 ml,1次/2 h灌肠;生长抑素3 mg静脉滴注持续12 h;输注悬浮红细胞2 U、血小板1 U。电子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多处溃疡,1处有鲜血渗出。予内镜下止血,患者未再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