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71例伤后24h内入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7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 ICP监护治疗组出现三例ICP>40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中等增高(20~40mmHg)CT检查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颅内压力监测,为颅内压升高病人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ICP)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监护组);与40例未行连续监测,按常规临床观察进行治疗护理的患者(对照组)进行预后比较。结果:监护组并发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ICP结果显示:ICP〈2.00kPa的患者预后良好;ICP〉8.00kPa者预后较差。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连续ICP监护,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对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颅脑损伤脑疝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脑疝的临床特点及各种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急性颅脑损伤脑疝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 低其病死率.方法:对 2000~ 2003年收治的 51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 51例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死亡 33例,住院病人病死率高达 64.7%.主要 死亡原因: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后脑水肿引起的 ICP增高形成脑疝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伤;其次是各种严重的并 发症.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引起脑疝伤残、病死率极高,其预后与 GCS计分、瞳孔变化、损伤类型、年龄大小、手术时 机及手术指征的掌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提高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因素分析PHI的临床特点。结果颅脑原发性损伤越重、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越早,PHI的发生率越高;PHI出血类型中,脑内血肿(ICH)、硬膜外血肿(EDH)、硬膜下血肿(SD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别占40.88%、27.74%、17.52%和13.87%。结论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尤其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在2h以内者,要在之后的6h内行CT复查,以便及时发现PHI,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选取监护病房内2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记录不同PEEP下(4mmHg、8mmHg、12mmHg)的ICP、平均动脉压(MAP)、CPP,研究其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PEEP升高后IC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EEP为12mmHg时CPP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ICP、CPP变化明显,与MAP降低有关。结论PEEP升高至12mmHg不会明显的影响ICP,ICP、CPP的变化受MAP变化的影响,在保持MAP稳定的前提下,使用PEEP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黄山 《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36-13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意义。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3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与对照组。结果监护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ICP与预后的关系表明,ICP值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结论颅内压监护可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判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国颅脑损伤处理指南》指出有创颅内压增高(ICP)监测适用于经过抢救治疗后仍处于昏迷的患者,或者经颅脑CT平扫后影像学上提示存在脑实质损伤的患者,例如脑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等。大多数临床医师已达成共识,当ICP>20 mmHg(1 mmHg=0.133 kPa)时,则需进行临床干预,同时使脑灌注压(CPP)达到预期值50~70 mmHg,有利于脑组织功能的恢复。这两个阈值是由多参数有创ICP监测结果通过公式(CPP=平均动脉压-ICP)计算及脑组织的生理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着重分析瞳孔变化和持续时间与转归关系。结果 均行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生存 40例 (2 9例恢复良好、中残 7例、重残 2例、植物生存 2例 ) ,死亡 11例。结论 瞳孔散大的患者要及时手术 ,综合脱水降颅压治疗。  相似文献   

9.
李炳森  关健雄 《现代保健》2014,(10):143-144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监测继发性脑水肿、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GCS评分为3~8分,所有患者均行脑内压监测仪植入手术,持续观察患者颅内压4~15,d,观察患者颅内压力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对患者应用COS评分表进行评估,其中恢复良好10例(50.0%),中度残疾5例(25.00%),严重残疾3例(15.00%),植物生存1例(5.00%),死亡1例(5.00%).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内ICP检测可有效控制患者颅内血液,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本组19例颅内血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颅内压监护:对30例患儿行手术植入传感器,用颅内压监护仪监测,15~30min观察记录1次,每次观察3min。为了预防或治疗脑水肿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每天按100ml/kg计算。  相似文献   

12.
刘继桂  魏清 《现代保健》2008,(36):16-17
目的探索颅脑外伤血肿清除并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本院颅内血肿清除73例并闭合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额叶血肿并脑挫伤60例,枕部闭合骨折13例,手术治疗开颅清除血肿减压73例,脱水抗感染激素治愈60例,好转10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伤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颅内高压,及时诊断,开颅清除血肿减压对于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锐 《现代保健》2010,(13):181-18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6岁,因“突发神志不清2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入院时查体:BP180/95mmHg,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扩大D=6mm,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双侧巴氏征阳性,四肢肌张力高。急行头颅CT检查为脑室出血、各脑室铸型。入院后立即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调整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醉酒后颅脑损伤的诊治特点。方法对醉酒后颅脑损伤的53例患者,从外伤因素、患者结构、诊断与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7分31例,治疗后恢复良好13例(41.9%),中、重残者7例(22.6%),植物状态生存1例(3.2%),死亡10例(32.3%):8-12分22例,治疗后恢复良好17例(77.3%),中残4例(18.2%),死亡1例(4.5%)。总病死率达20.8%(11/53)。结论醉酒后易掩盖颅脑损伤的典型症状,增加了误诊率和病死率,而及时行头部CT检查,采用早诊早治、防治并发症、重视康复治疗等措施,可降低醉酒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左峻  林勇  李敏 《现代保健》2011,(18):132-133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亚低温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1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5分),采用外伤性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术后即给予亚低温治疗2~14d。结果患者术后存活86例(占72.8%),其中植物状态生存16例;死亡32例(占27.2%)。结论对具有手术指征的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术后尽早给予亚低温治疗,可降低伤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入院后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GCS)分成三组:轻度组25例(GCS12~15分);中度组31例(GCS9~11分),重度组24例(GCS3~8分)。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因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行骨科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分级评定,分为三组:死亡及植物状态组(GOS1~2级);残废组(GOS3~4级);恢复良好组(GOS5级)。所有患者均采集上肢静脉血及脑脊液,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中HMGB1的表达。结果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随颅脑损伤GCS评分增加而逐渐增高;②预后不良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残废组)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较预后良好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HMGB1水平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且可作为了解病情与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外侧裂区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方法和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的231例外侧裂硬膜下血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单侧或双侧扩大额颞顶入路行内外减压术治疗术中保护好侧裂血管,硬脑膜减张缝合后采用人工材料修补。结果本组死亡51例(22.1%),存活180例,按GOS标准:良好44例,中残77例,重残46例,植物生存13例。结论外侧裂硬膜下血肿重型颅脑损伤应充分、及时减压,保护好外侧裂区血管,提高手术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吴乔士 《现代保健》2010,(1):129-129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0岁,因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并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术后1周由外院转入笔者所在医院。入院时意识呈朦胧状态,右额部可见脑室外引流管1根,可见新鲜血性液体。入院头颅CT检查示:右额叶血肿并破入脑室,考虑为穿刺通道血肿。入院后行脱水、止血、抗感染、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就诊的32例重度颅脑损伤行双侧开颅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预后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价。结果死亡7例(21.9%),植物生存2例(6.2%),重残5例(15.6%),中残6例(18.8%),良好12例(37.5%)。结论对于适宜的病例,双侧开颅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较好方法之一,早期采用,可以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与救治经验。方法: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CT检查特征、治疗方法等进行探讨,其中35例早期手术治疗,其余病例采取保守综合治疗。结果:本组45例存活42例(93.33%,42/45),死亡3例(6.67%,3/45)。40例(95.24%,40/42)患者获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5年),28例(70.0%,27/40)恢复良好,轻残7例(17.5%,7/40),中残3例(7、5%,3/40),重残2例(5.0%,2/4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并配合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明显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