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DJL-Ⅱ型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由上位机(监控机)、联锁机、电子执行单元和监测维修机组成,在设计思路上遵循故障-安全的原则,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系统是目前惟一实现全部电子化并通过铁道部鉴定的计算机联锁系统。  相似文献   

2.
在车站联锁控制系统中,全电子化计算机联锁系统是在软、硬件的基础上实现全电子执行、监测系统,取代原来的继电器逻辑,使系统便于维护和升级,从而实现站内电码化的技术需求.详述全电子化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执行单元中一个基于AVR128微处理器的接口模块的硬软件设计,该模块采用CAN总线与上位联锁机通信.  相似文献   

3.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是用电子执行单元代替执行继电器的联锁系统,可使车站控制系统更趋于简单化、集成化。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由联锁机、电子执行单元、监测机和电源系统组成。下面结合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的特点,介绍其道岔控制电路的模拟试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分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特点,讨论其联锁运算过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采用集中联销运算控制的缺点及列车运行过程的多目标要求,提出一种多Agent集成技术在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中的综合智能控制.以全电子信号模块为例,讨论建立多Agent集成技术在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信号模块的结构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由联锁主机和全电子执行单元组成,全电子执行单元由转辙机模块、信号机模块、轨道模块等共计11种控制模块组成.在分析联锁主机与转辙机模块、信号机模块、轨道模块需要交换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通信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封闭性特点,设计联锁主机和全电子执行单元之间的通信协议.通信协议通过设置源地址、目标地址、报文类型码、帧序列号,采用延时无效和32位CRC校验码等措施有效地消除了联锁主机与全电子执行单元通信中存在的重复、删除、插入、错序、延时等危害.对通信协议分析计算表明:该协议的每小时危险失效率小于1.9×10-11,其安全性远远高于欧洲安全标准SIL4的要求.目前,采用该协议的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已经在多个车站开通使用,运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铁路车站信号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用来取代由安全型继电器构成的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执行层。以四线制道岔电子模块为例,对执行单元的软硬件设计、技术特点以及故障安全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所论述的执行单元具有可靠性高、体积小、功能强大、便于组网、易于维护、外线短路自动保护等优点,并能够对外部设备和自身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可以为铁路自动化、信息化提供基础信息,便于实现远程管理和远程诊断。以全电子执行单元为基础的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目前已投入运营,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是新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维护便利、占用空间小、易扩展等优点.以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架构为切入点,依据过渡倒切方案设计原则,分析不同信号设备的倒切方式,提出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改造方案及信号系统后期升级CBTC改造方案.为城市轨道交通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改造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系统需求的变化,网络控制将在联锁系统中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在介绍网络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网络控制联锁系统进行了定义,将网络控制在计算机联锁系统和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应用方案进行了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联锁系统的发展历程,对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技术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社会经济意义和发展前景,得出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是联锁系统发展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联锁全电子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已开始试点推广。本文介绍了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核心控制模块,采用模块化电子电路取代由安全型继电器构成的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表示电路,用于驱动S700K系列、ZDJ9系列和ZYJ系列等三相交流电动或电液转辙机。详细论述全电子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二取二"模块化硬件架构,对模块的微控制器电路、转辙机动作驱动电路、表示信号采集电路等关键的单元电路进行深入剖析。本文采用流程图对嵌入式软件的原理进行说明和描述,并按照EN50129标准,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该控制模块进行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计算和评估,结果表明模块完全满足信号系统对高安全性的要求。最后分析影响模块安全性指标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模块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