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99年以来,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黄河10 a间不再断流;二是非汛期水流含沙量降低,但粗泥沙颗粒含量增加;三是调水调沙后,主河槽显著刷深。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尤其是水流含沙量的变化对引黄灌区影响较大,导致灌区渠道淤积,杂草丛生,使灌区引水能力下降,用水得不到满足。结合小开河引黄灌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泥沙颗粒变粗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泥沙淤积问题的措施:适当进行调水调沙、及时进行渠道灭草、实行灌区科学运行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下游引黄灌区渠道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黄灌区渠道水流挟沙能力是工程设计的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灌区引水引沙条件特性及影响渠道泥沙冲淤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相对平衡含沙量方法,即根据已建灌区输水渠泥沙冲淤特性确定水流挟沙能力的特征值。  相似文献   

3.
典型引黄灌区水沙分布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典型灌区全范围多年水沙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它灌区已有资料,总结典型灌区水沙分布的共同特点。摸清典型灌区引水在季节和区域上的分布现状及其特点,指出水量分布和利用的合理性;灌区引沙在季节和区域上的分布特点;典型灌区沙淤积的分布及泥沙因子的变化特点,并指出影响泥沙分布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引黄灌区宏观决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潘庄引黄灌区水沙分析及泥沙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庄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岩德州地区境内,设计引水流量120m^3/s,灌区面积500万亩。依据灌区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对总干渠道及沉沙池内水沙运行规律及泥沙淤积分布进行了分析之后,强调指出,解决灌渠严重淤积的关键是提高各级沉沙地(尤其是一级池)的拦沙率和增大渠道的挟沙能力。同时,改建渠首拦沙闸、严格按设计流量引水、控制汛期引黄等措施都有利于减轻渠系的淤积。  相似文献   

5.
引黄灌区泥沙淤积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文中在分析引黄灌区渠道淤积原因的基础上,根据黄河泥沙治理的原则,对渠道淤积泥沙进行分散处理,提出几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研究成果对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引黄灌区水沙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包括灌区减沙沉沙技术、引水分沙技术、渠道输水输沙技术等。通过引黄灌区引沙和沉沙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引黄灌区减沙技术和对灌区有害的粗颗粒泥沙处理技术,前者主要是通过控制引水含沙量或减少引水量来实现,后者主要是通过有害泥沙的拦截和沉积来达到。结合渠道输水输沙能力,总结了提高灌渠输沙能力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前者包括加大渠道比降、渠道衬砌、改造阻水建筑物、优化断面等,后者主要是指水沙调控技术。通过分析渠道引水分沙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引黄灌区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的特点,指出自流灌溉的支渠引水含沙量略低于或等于干渠含水量,渠道处于增淤状态;若提水泵站及其进口合理布置,将会有利于渠道减淤。  相似文献   

7.
引黄灌区渠道淤积的原因及减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柱  李洁 《防渗技术》2001,7(1):43-44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引水必引沙,因而灌区渠道中淤积了大量泥沙,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清淤后方能输水。因此,各引黄灌区都在探讨寻找减少渠道淤积的方法和措施。我们根据多年来的引黄灌溉管理工作的经验,对渠道淤积原因及减淤措施有一些体会,现予以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位山灌区渠首泥沙灾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山灌区是黄河中下游引水能力最大的引黄灌区。1970年复灌以来,引水灌溉及跨流域调水引入了大量泥沙,使得灌区渠首地区泥沙淤积严重,清淤泥沙堆积成害。本文首先描述了位山灌区渠首地区泥沙淤积构成的耕地减少、土壤沙化、空气质量下降等灾害,从历年引水引沙变化、泥沙淤积分布、风沙起动机理等方面阐明了泥沙灾害的形成条件,进而对渠首地区泥沙灾害的根本成因——泥沙淤积进行了分析,为灌区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浪店水源工程灌区存在的泥沙问题,进行了原型观测和计算,对灌区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及泥沙利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天然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提出了以渠道泥沙冲淤量为零(Δqs=0)时水流条件所对应的相对平衡含沙量定义为渠道的水流挟沙能力;采用模型相似类比法,由已建渠道实测资料推求新建渠道的挟沙能力;总结了提水灌区通过调控运行解决渠道特别是渠首段泥沙淤积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 ,引水必引沙 ,因而灌区渠道中淤积了大量泥沙 ,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清淤后方能输水。因此 ,各引黄灌区都在探讨寻找减少渠道淤积的方法和措施。我们根据多年来的引黄灌溉管理工作的经验 ,对渠道淤积原因及减淤措施有一些体会 ,现予以介绍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泥沙问题是制约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渠的规划设计阶段和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都需要掌握渠道的泥沙冲淤情况。本文根据一维水流非均匀沙运动方程,结合灌区灌溉特点和测量资料情况作了概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于灌区的非均匀沙冲淤计算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渠系沿程的分水分沙和冲淤交换,将断面流量按渠段划分并计算,悬移质泥沙按粒径分组计算,根据分组水流挟沙力和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公式计算泥沙含沙量。模型采用山东簸箕李灌区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非均匀沙在渠道内的运动淤积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小开河灌区渠道的输水输沙特性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小开河灌区运行10 a来的资料,总结灌区引水引沙条件和渠道断面特性,研究干渠不同渠段的引水分布特征和泥沙长距离输送、淤积特性。根据断面实测流量资料,给出输沙渠不同渠段的河宽、水深、流速、水力半径等水力参数与流量关系的水力几何形态指标,进而得出小开河灌区不同渠段的水流挟沙力与流量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设计流量下小开河灌区输沙渠沿程输沙能力变化不大,输沙渠中段由于渠道宽度较大,相同流量条件下的输沙能力较上、下段偏小约2 kg/m3。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灌渠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灌渠的结构特点及水流泥沙特性,对一维非耦合,非均匀、不平衡沙基本方程组进行了合理的简化,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实测资料,确定了自流与提灌时干,支渠分流的不同分沙分水比。  相似文献   

14.
目前,引黄灌区渠道集中处理泥沙的模式已受到很大的限制,进一步研究分散处理泥沙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山东簸箕李灌区的基础上,分析水沙资料,总结灌区泥沙输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复式断面渠道的输水输沙特性,比较了梯形断面与复式断面的输水输沙能力,典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复式断面形态具有小水过小断面、大水过大断面的特点:小流量引水时复式断面水流归槽,提高了水流挟沙力,能够减轻渠道泥沙淤积;同时也能够满足大流量的要求。结合黄河下游灌区实际情况,对于长期引水流量达不到设计流量的灌区,考虑采用复式断面。  相似文献   

16.
渠道不同粒径组泥沙的输移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以灌区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悬沙垂线分布,提出泥沙输送的条件,进一步分析不同粒径组泥沙的输移特性及对渠道泥沙淤积的影响。指出粗沙是造成泥沙淤积的关键.阐述不同粒径组泥沙都具有多来多排的特性.但其变化规律有所差异。通过比较多十挟沙能力公式.最后给出适应簸箕李灌区挟沙能力的具体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引黄灌区挟沙能力特性研究一直是泥沙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包头镫口扬水灌区总干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总干渠挟沙能力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总干渠挟沙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流量、悬沙中值粒径、来水含沙量。总干渠挟沙能力沿程变化规律是离泵站出水口越近挟沙能力越大;时间变化规律是春灌期挟沙能力小于其他三个灌水期的挟沙能力,秋灌期挟沙能力最大。总干渠挟沙能力在春灌初期小于来水含沙量;其他时段挟沙能力大于来水含沙量。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航道泥沙淤积原因、减少航道淤积措施、泥沙原型观测方法、流域泥沙疏导措施、三峡工程泥沙研究等5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水利枢纽工程航道泥沙治理的技术、研究与实践。指出了韩国京仁阿拉航道4个关键泥沙问题:流域产沙输沙估算与观测,航道输沙能力复核与泥沙监测,渠首防沙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航道泥沙疏浚与回淤评估。最后提出了京仁阿拉航道泥沙观测、治理与研究一揽子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宝鸡峡灌区骨干渠系淤积成因,并提出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渠,从措施上减少泥沙入渠,以恢复渠道输水能力,保障灌区农田适时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