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煤矿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实现了三维地震信息随煤矿生产进行全程动态解释,改变了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模式,能够对煤层进行构造和岩性解释。利用该项技术对恒源煤矿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陷落柱的位置、煤层冲刷变薄带的范围和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边界,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导水构造隐秘性较强,是煤矿水害事故中的重大隐患,导水构造的有效探测对预防煤矿突水意义重大。基于目标层段煤系岩层地电特征及前期三维地震探测成果,建立了导水构造三维地质模型,运用Maxwell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以揭示区域导水构造的电磁响应特征;利用矿井瞬变电磁方法进行了掘进巷道左侧帮及巷道掘进面方向的数据采集,通过对数据进行适应性处理、反演计算和综合解释,明确了巷道左侧帮及巷道掘进面前方SF32导水断层的空间位置。结果表明,SF32导水断层在距巷道左侧帮45~50 m处呈东西向展布,延伸至掘进面左前方40 m区域时出现了向北西方向的转向。最终通过钻孔验证了该导水断层的方位,修正了前期三维地震勘探所解释该断层的空间位置,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的基础上,利用赵楼煤矿采区工作面形成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地质资料,采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对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充分挖掘三维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得出符合地质规律的三维地震勘探动态解释成果,提高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煤层结构、构造的解释精度,为采区工作面合理布置、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综采生产提供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三维地震解释在复杂地质条件采掘过程中地震信息利用率较低的情况,提出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以同发东周窑煤矿为工程背景,对三维地震部分区域进行动态解释分析,为5200工作面的布置及工作面平巷掘进进行精细解释、实时导向,提高了三维地震信息利用水平。通过实践可知,三维地震动态解释技术能够为复杂地质矿井准确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作为煤矿采区构造勘探的主要手段,已获得广泛应用。在收集、整理已有的地质、物探与采掘工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体地质构造发育规律;以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及成果为基础,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探采对比分析,加入动态的时间维度带来的积极作用,打破一次性提交勘探成果无法充分利用地震数据的局限,将最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与煤矿生产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探采对比信息结合,动态应用于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工作,最终有效提高采区构造解释精度,及时提供地质解释成果,对工作面设计、回采工作提供地质预报。  相似文献   

6.
以羊东矿区为实例,对该区域的断层构造进行了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对该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波阻抗反演,通过波阻抗与富水性的关系,对该矿区的富水区域进行了圈定;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气烟囱属性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烟囱与构造导通性的关系对断层构造的导通性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真实的断层发育情况,探索利用波阻抗反演与气烟囱技术联合的方法预测煤矿的富水区,预测的结果在羊东矿矿区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以铁法矿区大隆矿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例,阐述了地震方差体解释技术、道积分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及断层解释方法及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对煤矿采空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明显提高了地震地质的解释精度,丰富了地质资料的信息,为采矿工作面的合理布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淮北矿区构造复杂,断层密度大,断层已成为严重制约淮北矿区采区接替和增储保供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三维地震动态解释应用于淮北构造复杂煤矿的生产中,在煤矿工作面设计、巷道掘进和工作面贯通等多个生产阶段开展地震动态解释,针对大巷掘进过程中地质保障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地震动态解释工作。应用实践表明,煤矿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的地震动态解释工作将分析对象限定为一个工作面、一条巷道甚至一条断层,研究对象更聚焦,更精准,且时效性强,能够为煤矿工作面生产过程提供较为准确的指导,助力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9.
为解除地质构造复杂矿井中导水构造通道对工作面安全开采的重大隐患,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槽波地震透射法和瞬变电磁法对赵庄煤业3307工作面地质构造及含/导水性进行探测,运用时频分析和层析成像等方法对槽波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和解释,采用三维切片技术对瞬变电磁法探测数据进行分析。探测结果表明,槽波地震和瞬变电磁综合物探法可有效探测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为工作面的水害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几种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小断层的应用方法,为了确保解释的精度,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正演模拟试验,为做好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物质基础.并结合一个具体实例,从多方位观测、方差切片、相干切片及地震属性提取等方面对小断层做了精细构造解释,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解释技术有机结合,能够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精度和准确性,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更可靠更丰富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的阐述,结合采掘工程资料,进一步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地质解释。通过三维地震勘探工程的精细地质解释实践,结合后期矿井采掘资料对解释成果的验证,获得的煤层冲刷变薄带、煤层厚度和顶板稳定性等资料,可为现代矿井设计和开采提供多种可靠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已经成为行业大趋势,众多煤炭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工业示范工程。然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煤炭智能精准开采的技术瓶颈,迫切需要构建高精度、透明化的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以黄陵煤矿某智能化工作面为例,分析了智能精准开采对地质透明化的时空需求,一方面要确保工作面前方未采区域一定范围内地质条件的"透明化",另一方面要在采煤机完成一次截割的时间内完成透明化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的动态更新。统筹分析工作面地质探测技术现状和智能开采的集控水平,提出了构建透明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的总体思路:按照不同的地质、采掘阶段,将回采工作面地质模型分为4个层级,即黑箱模型、灰箱模型、白箱模型和透明模型。在工作面设计阶段,基于地面钻探与采区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构建工作面的"黑箱模型",其精度处于"十米级";在工作面掘进阶段,开展三维地震资料地质动态解释,可以构建工作面的"灰箱模型",其精度处于"十米级~米级";在工作面采前阶段,综合利用槽波、坑透等工作面地质勘探技术,可以构建工作面的"白箱模型",其精度能够达到"米级~亚米级";在工作面回采阶段,动态融入回采揭露的地质信息,并进行随采地震动态监测,可以构建起工作面前方50 m的工作面"透明模型",其精度达到"亚米级"。为此,亟需研发一批关键技术与装备,主要包括三维地震资料地质动态解释技术、煤矿井下孔中物探技术与装备、回采工作面随采地震监测技术、工作面监测数据地质信息提取和多源异构地质信息动态融合技术等,逐级构建智能开采工作面的地质模型,渐次实现工作面的三维地质透明化,为煤炭智能精准开采提供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利用AVO属性研究构造煤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大尉  王远  于景邨 《煤炭学报》2013,38(10):1842-1849
现行的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主要解决煤层构造问题,不能对与瓦斯突出相关的构造煤分布、煤层和围岩的透气性做出评价,即无法评价煤岩层的岩性。近年来,国内外地球物理学家提出了利用AVO技术研究煤岩层岩性,查明构造煤发育区和瓦斯富集带。笔者首先对构造煤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获得三维数据体;然后利用不同Zoeppritz近似方程对三维数据体进行AVO反演,得到多种AVO属性,通过对AVO属性的分析研究,提出利用Aki和Richards近似公式AVO反演得到的B值数据体、Shuey近似公式AVO反演得到的G值和Δσ值数据体作为AVO解释的基础;最后利用煤田实际三维地震资料进行AVO反演,尝试利用AVO属性圈定构造煤发育区和瓦斯富集带。  相似文献   

14.
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主要解决构造问题,因各地区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不同,虽然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构造解释的准确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石油物探方法的引进,煤田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高信噪比、高分辨率为精细解释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技术、方差体技术、图象处理等多种方法,结合已知采区的实例,对小断层做了精细构造解释,提高了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常锁亮  刘大锰  林玉成  陈强 《煤炭学报》2009,34(8):1015-1021
以煤田三维地震的应用为例,结合其他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利用断层等构造引起的相位调谐体上相位不稳定的特性,对山西阳泉矿区南部某矿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发现一些常规解释技术难以发现的断距小于5 m的小断层;并基于煤层气(瓦斯)富集引起的高频吸收衰减特性,利用不同频率的调谐振幅变化,预测了研究区15号煤层的含气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地质解释的关键技术,佐证了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效果。地震勘探技术与地质钻探紧密结合,通过地震、钻探及测井验证,初步了解了区内新生界厚度及煤系的构造形态、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面积,对工作区煤炭远景资源作出了评价,圈出了赋煤靶区,实现了找煤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找煤效果。优选出适用于该地区的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地震采集、处理方法和参数,提高了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为区内后续找煤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匡伟  李德春  段天柱  刘铁华 《煤矿开采》2009,14(6):20-21,99
针对煤矿生产现状与需求,在充分分析以往三维地震勘探解释软件特点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基于W indows操作系统的煤矿三维地震资料动态解释系统。系统按照煤矿地质工程师的使用习惯进行设计,主要用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地震数据的动态解释,操作简便。与此同时把系统运用于实际解释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树威 《现代矿业》2019,35(8):24-26
为详细分析新疆某矿区的煤层露头情况,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煤层露头预测。利用先进的数字地震仪器设备采集野外资料,根据“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原则进行了资料处理。根据煤层底板发育的反射波与新生界底界面不整合面的相交位置,并结合地震反演剖面进行煤层露头信息解译,解译结果得到了钻探结果的有效验证。研究表明: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该矿区进行煤层露头预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杨辉 《中州煤炭》2016,(11):160-163,168
常规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单一,解释中将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二维化解释,既费时又费力,还受到解释人员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利用地震数据中丰富的数据信息,解释中还往往造成对小构造的遗漏,解释结果不能客观反映真实的构造特征等问题。对以往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进行改良,提出体解释方法,首先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数据体进行浏览,确定不同于常规Inline和Crossline线的主要构造解释方向;其次利用层位约束下的各种属性体对小构造进行解释,如方差体、蚂蚁体、局部构造熵等;最后剔除构造假象后,得到最终的解释成果。这种体解释方法不仅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还提高了解释精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结合金凤煤矿二、四分区已有的地震勘探资料,通过踏勘和理论分析论证,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对本矿区三分区实施了三维地震试验方案,采用地震解释组合体软件(IESX)、可视化软件(GeoViz)以及地质绘图软件(CPS3)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认为T12、T15、T18波主要是由十二、十五、十八号煤层引起的复合反射波,连续性好,易连续对比追踪。通过三维地震异常解释断点160个,解释断层12条,其中正断层11条;异常显示煤系地层总体形态为背斜构造,轴部位于勘探区中部,背斜构造轴向NNE转近NS,东翼较陡,西翼稍缓。因此,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可有效解释矿区褶皱、断层构造、煤层深度、起伏形态等特征,可为矿井开发建设提供较为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