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钛微合金钢控制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新平  孙新军  汪水泽 《钢铁》2016,51(1):52-59
 重点阐述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钛微合金钢的控制轧制模式及其机理。基于应力松弛试验和双道次压缩热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薄板坯连铸连轧钛微合金钢的奥氏体再结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轧前铸态粗大奥氏体组织经F1高温大压下后可实现完全静态再结晶;铸坯中固析TiN粒子可以有效阻止奥氏体再结晶晶粒的长大,实现再结晶区控轧。固溶钛的溶质拖曳作用以及形变诱导析出的TiC粒子对奥氏体再结晶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阻止奥氏体再结晶的发生,实现未再结晶区控轧。  相似文献   

2.
借助扭转试验,研究了商品性的C—Mn钢和V微合金钢显微组织的变化,以及在初始静态再结晶测定的基础上判断粗轧和精轧过程中奥氏体的变化。具有试验性的激活能量大小的微合金钢在其再结晶开始被抑制时温度的测定方法得到了发展。通过各种热循环的扭转模拟试验证实了激活能量对普通热轧带钢轧制(粗轧和精轧)中产生的奥氏体变化的影响。人们发现,由于C—Mn钢具有所有温度下稳定的激活能量,奥氏体不可能硬化,甚至在接近Ar_3的精轧温度下都不会硬化。另一方面,在低于临界再结晶温度(915℃)下,当汾活能量迅速增加,微合金钢中奥氏体的硬化在这种温度下迅速完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控轧控冷试验,力学性能检验和组织的光学显微观察,研究了温度参数对铌微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阶段控轧及控冷所获晶粒尺寸明显小于常规轧制+快速冷却的晶粒尺寸;随冷却速率的增大或终冷温度的降低或精轧开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晶粒细化,混晶程度加重,强度增大,塑性降低;精轧低温开轧利于韧性提高;铁素体混晶可能源于因铸坯中Nb(C,N)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原始奥氏体混晶,粗轧大压缩比轧制可以消除这种混晶现象。  相似文献   

4.
余驰斌  吴红军  赵刚  张超  宋平  陈良  鄢檀力 《钢铁研究》2004,32(3):22-24,29
在热模拟试验机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Nb -Ti微合金钢加热过程中组织变化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加热过程中板坯组织的变化 ,测试了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 ,并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的适宜加热温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提高我国输油、输气管线用热轧板卷的韧性出发,探讨了在热轧宽带钢连轧机上生产低碳高强度微合金X60~X65级管线钢的优化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工艺制度,研究了热变形过程中变形奥氏体的再结晶规律、轧后冷却过程中相变规律,以及整个加热、轧制、冷却、卷取过程中微合金元素碳、氮化物的固溶与析出行为。结果表明,该实验用钢的合理控轧控冷工艺为:奥氏体化温度为1200℃,粗轧区开轧温度为1150℃,终轧温度为1050℃;精轧区开轧温度为950℃,终轧温度为860℃,轧后冷却速度为15℃/s,卷取温度为550℃。采用上述工艺,宝钢生产的X60~X65级管线钢板的冲击韧性值提高了1倍以上,其综合性能达到或接近日本进口钢板的实物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S355J2级微合金钢在不同温度加热过程的奥氏体晶粒生产行为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钢材具有较好的抗晶粒粗化能力,其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约在1 100~1 200℃之间,1 100℃以上晶粒出现明显的长大及粗化行为。通过对轧制过程中的加热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后,所生产的不同厚度规格的H型钢产品均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均匀细小的微观组织。  相似文献   

7.
对C345级微合金钢在不同温度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晶粒生长行为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钢材具有较好的抗晶粒粗化能力,其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约在1 100~1 200℃。通过对轧制过程中的加热温度进行有效控制,所生产的不同厚度规格的H型钢产品均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均匀细小的微观组织。  相似文献   

8.
借助扭转试验,研究了商品性的C-Mn钢和V微合金钢显微组织的变化,以及在衬始静态再结晶测定的基础上判断粗轧和精轧过程中奥氏体的变化。具有试验性的激活能量大小的微合金钢在其再结晶开始被抑制时温度的测定方法得到了发展。通过各种热循环的扭转模拟试验证实了激活能量对普通轧钢轧(粗轧和精轧)中产生的奥氏体变化的影响。人们发现,由于C-Mn钢具有所有温度下稳定的激活能量,奥氏体不可能硬化,甚至在接近Ar3的精  相似文献   

9.
王欢  胡佳丽  张朝磊  李戬  苗红生 《钢铁》2020,55(11):126-132
 为了研究不同终轧温度下履带销轴用1E1158M钢奥氏体混晶情况,利用热模拟试验、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以及截距法对不同状态下奥氏体晶粒以及本质晶粒的大小形貌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终轧温度。结果表明,热轧态组织和正火态组织的粗化温度均为850 ℃,终轧温度对晶粒混晶程度有影响。终轧温度为850 ℃时,轧制终止时的奥氏体晶粒发生部分再结晶,混晶程度严重。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本质晶粒不均匀程度减小,建议终轧温度为1 000 ℃。  相似文献   

10.
微合金化控轧控冷钢筋纵向金相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重  邹荣  吴光耀  陈伟 《钢铁》2013,48(6):61-66
 对微合金化控轧控冷钢筋的纵向金相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成分试验钢纵向“条带”组织的差异及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偏析元素(P、Si、Mn等)在轧制过程中沿轧制方向呈条状分布,是20MnSi、20MnSiV钢产生带状组织的原因。铌及其碳氮化物的溶质拖曳和“钉扎”作用,使20MnSiNb钢的奥氏体未再结晶轧制温度提高到1050℃,在冷却过程中,先共析铁素体在形变奥氏体晶界和内部变形带均匀析出,随后沿形变奥氏体晶界(在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的界面上)生成珠光体带,最后在形变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成贝氏体条。研究条件下优势形核点的排序为:形变奥氏体晶界和形变奥氏体晶内变形带、偏析元素和夹杂、再结晶奥氏体晶界。  相似文献   

11.
热轧船板钢时奥氏体组织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氏体热变形时再结晶规律研究是制定合理控制轧制工艺的理论基础。在试验基础上就一般强度船板钢热变形时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数及晶粒尺寸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数及晶粒尺寸在不同的温度区域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并借此讨论了制定控轧工艺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微铌Super6弹簧带钢组织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微量铌的Super6弹簧钢,经传统带钢生产线上实施控轧控冷轧成的热轧弹簧钢带,免除常规弹簧钢带的退火工序,可直接用于冷轧,并能获得最终的细晶组织,提高了使用性能。试验结果证明弹簧钢中加入微合金元素Nh可以提高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和阻止再结晶晶粒长大,同时在轧制过程中形成细小弥散的碳氮化物钉扎在奥氏体晶界.从而细化了晶粒。  相似文献   

13.
崔栋梁  邹树松 《河北冶金》2012,(5):17-19,21
通过测试DH36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对其不同变形量及变形温度条件下单道次轧制后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比进行了测定。结合控轧控冷生产实践与分析现场轧制数据,认为DH36钢的最佳终轧温度为800~830℃、冷却速度5~7℃/s、最佳终冷温度685~715℃,在此工业条件下生产DH36钢的低温冲击韧性符合船级社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应用钢的控制轧制理论,在Gleeble-2000热模拟实验机上进行了H型钢的奥氏体再结晶模拟轧制,并配合必要的金相组织实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和再结晶区轧制道次变形量对最终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规律,为现场生产制订出比较合理的控轧工艺,开发出高强韧性H型钢产品。  相似文献   

15.
含微量钛的低碳锰钒钢奥氏体形变再结晶细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微量钛在低合金钢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15MnV钢中微量钛对奥氏体晶粒临界粗化温度的影响以及对形变再结晶细化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其它工艺参数对形变再结晶细化行为的作用,为这类钢选择控轧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管线钢的工艺与组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强度管线钢是在低碳含锰钢基础上,添加微量的铌、钒、钛微合金化处理,采用精炼提高钢质纯净度,降低钢中硫、磷含量,从钢坯加热开始加以控制低温烧钢,粗轧区采用再结晶控制轧制,精轧区奥氏体非再结晶区的控制轧制,轧后控冷,进而得到极细(晶粒度11-12级)的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组织,满足管线钢苛刻的强度、韧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许云波  邓天勇  于永梅  王国栋 《钢铁》2007,42(11):69-73
在考虑动态、亚动态再结晶及静态再结晶的基础上,建立了X70管线钢的物理冶金模型,并应用于板带钢热连轧过程奥氏体再结晶、晶粒尺寸和流变应力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温度和压下条件下,应变累积可导致在精轧过程出现动态 亚动态再结晶行为,促进奥氏体晶粒的进一步细化.终轧温度的降低可引起奥氏体晶粒的粗化和残余应变的显著提高.建立了考虑晶粒尺寸和残余应变影响的平均流变应力(MFS)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大大提高了热连轧过程MFS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H型钢粗轧微观组织演化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BAQUS软件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稳态判断的数值分析流程,构建了对H型材任意轧制道次进行微观组织演化模拟的分析平台。以某中型H型钢11道次热轧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粗轧过程轧件内奥氏体晶粒直径、温度、动态再结晶区域、动态再结晶奥氏体体积分数,以及道次间隙期间晶粒的长大和温度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李晓源  时捷  孙挺 《中国冶金》2020,30(5):29-34
通过加压冶炼、控制轧制方式获得氮质量分数为0.59%的Mn18Cr18N钢板,研究了终轧温度对高氮奥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再结晶区轧制并且终轧温度为970 ℃的钢板,组织为奥氏体等轴晶和部分孪晶,强度较低,塑性、冲击韧性较好;终轧温度为910 ℃的钢板,大部分组织为变形奥氏体晶粒,有少量再结晶晶粒,随着终轧温度降低钢板强度升高,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在未再结晶区轧制并且终轧温度为780 ℃的钢板,组织为变形严重的奥氏体晶粒,强度最高,塑性、韧性最低。所有试验钢有晶界析出的Cr2N相,降低终轧温度和减缓轧后冷却速度,会增加Cr2N相的析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控轧控冷试验,并利用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包括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变形量、轧后冷速对微V、Ti处理C-Mn钢中碳氮化物固溶与析出的影响和析出与轧后奥氏体再结晶的相互作用,得出了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