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CT与MRI对鼻咽癌复发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诊断的影像特性及准确性。方法 对15例NPC放疗后临床怀疑复发的病人行CT,MRI检查,并经鼻内镜病理活检及随访追踪证实。结果 15例病例中,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而CT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15例(15/15),假阳性80%,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3例(3/15),与病理切片结果一致,无假阳性。结论 MRI对鼻咽复发癌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与MRI影像特征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疗后3月~2年经CT和/或MRI检查发现异常块影的鼻咽癌患者85例,进行鼻咽局部肿块活检以确定病变性质.活检阴性者继续行CT或MR随访,直至得出最后结论,对比分析CT、MRI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总结其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活检、CT与MRI随访复查证实41例(41/85,48.2%)为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44例(44/85,51.8%)为放疗后改变.CT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1.9%、84.2%、74.3% MRI分别为69.2%、83.8%、77.8%.结论 CT和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准确性相对均较低,但MRI要优于CT,且两者结合可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在复发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放疗后0.5~3.0年临床症状可疑复发的鼻咽癌患者行超声检查和CT检查,并全部行鼻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以评价超声检查诊断复发鼻咽癌的价值.结果:超声检查提示复发35例;病理确诊26例,假阳性9例,真阴性25例,假阴性15例.CT检查提示复发35例;病理确诊27例,假阳性8例,真阴性26例,假阴性14例.超声和CT诊断复发鼻咽癌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价值类似.结论:超声和CT对复发鼻咽癌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颅底放射性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5例确诊的鼻咽癌颅底骨坏死患者的资料、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式等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颅底放射性骨坏死的常见症状为恶臭、头痛和鼻衄;内镜表现为鼻咽坏死,可见骨质裸露或死骨形成。CT特征性表现:骨破坏广泛而对称或局限;骨体的表面裸露在气腔中;有死骨形成;软组织内见小气泡。9例局限性颅底骨坏死手术治疗,2例死于放射性颞叶坏死,生存7例,生存时间2~7年。5例广泛颅底骨坏死和1例局限性颅底骨坏死保守治疗,3例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生存2例,生存时间3~5年。结论 颅底骨坏死根据症状结合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及内镜特征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须病理证实;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广泛颅底骨坏死伴放射性脑损伤或颅神经损伤者预后较差,鼻咽大出血及衰竭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 )后颅底放射性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 ,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 15例确诊的鼻咽癌颅底骨坏死患者的资料、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式等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颅底放射性骨坏死的常见症状为恶臭、头痛和鼻衄 ;内镜表现为鼻咽坏死 ,可见骨质裸露或死骨形成。CT特征性表现 :骨破坏广泛而对称或局限 ;骨体的表面裸露在气腔中 ;有死骨形成 ;软组织内见小气泡。 9例局限性颅底骨坏死手术治疗 ,2例死于放射性颞叶坏死 ,生存 7例 ,生存时间 2~ 7年。 5例广泛颅底骨坏死和 1例局限性颅底骨坏死保守治疗 ,3例死于鼻咽大出血 ,1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生存 2例 ,生存时间 3~ 5年。结论 颅底骨坏死根据症状结合CT或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及内镜特征可作出临床诊断 ,确诊须病理证实 ;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广泛颅底骨坏死伴放射性脑损伤或颅神经损伤者预后较差 ,鼻咽大出血及衰竭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鼻内镜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耳鼻咽喉科就诊的2 300例患者施行经鼻腔鼻内镜下鼻咽部检查,连接影像工作系统记录图像文字资料,可疑病变在鼻内镜直视下取活检. 结果 28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其中25例1次活检明确诊断,3例2次活检明确诊断.鼻内镜检查前行间接鼻咽镜检查的病例中,23例发现病变,5例阴性.CT扫描病例中25例显示异常,3例阴性. 结论鼻内镜检查光亮度强,分辨率高,能早期发现鼻咽部黏膜细微病变.鼻内镜直视下取活检准确率高.该检查对鼻咽癌诊断、鼻咽癌放疗后监控和病例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颅底肿瘤活检术应用的临床意义、适应证、手术经验以及并发症。方法局麻或全麻鼻内镜下经鼻对48例中颅底肿瘤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成功率95.8%,2例因术中出血多,无法辨认活检部位而失败。鼻内镜下一次活检确诊者42例,两次活检确诊者4例。瘤周活检样本阳性率为82.6%,瘤体深部活检样本阳性率为97.8%,配对Х^2检验,两个活检部位病理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2)。85.4%患者术中出血少于50ml,仅1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鼻内镜下中颅底肿瘤活检术可明确颅底病变性质,损伤小,方法可靠,并发症少,可作为后续手术方案及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的依据。病理阳性率与活检部位有关,系列活检可增加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CT在鼻咽肿物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CT扫描早期诊断鼻咽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局限性鼻咽肿物的CT表现和病理诊断。结果:CT诊断为鼻咽癌4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者35例,其余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鼻咽结核3例,鼻咽淋巴增生3例,鼻咽囊肿1例;CT报告鼻咽炎症11例,而经活检后病理确诊为鼻咽癌2例,慢性炎症6例,鼻咽结核1例,鼻咽囊肿2例;CT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4例,均得到病理证实。结论:CT扫描可准确显示鼻咽部病变,有助于鼻咽肿物的早期诊断;在发现早期黏膜下型鼻咽癌及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方面有独特优势;在常见鼻咽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正确再治疗的前提。CT是鼻咽癌诊断和随诊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放疗后会出现纤维化或不对称性的改变,CT仍有一定假阳性率。复发病灶常在黏膜下生长,致使CT易漏诊。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18-fluoro-2-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用于鼻咽癌诊断的经验不多,本文评价在鼻咽癌诊断和放疗后复发或残留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部淀粉样变性病的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MRI、腹壁脂肪活检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例鼻咽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全麻鼻内镜下切除病变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影像学资料经鼻内镜下完整切除病变,术后病检示黏膜下见大量无定型样物质,刚果红染色(++),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鼻咽部淀粉样变性病需病理切片确诊,MRI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病的最佳辅助检查,其首选治疗方式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底脊索瘤的CT、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诊断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颅底脊索瘤和侵犯颅底的13例鼻咽癌、11例垂体瘤患者作了头颅CT、MRI检查;7例颅底脊索瘤作了MRI的多层面重建(mul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结果MRI反映肿瘤的部位和侵犯范围优于CT,CT、MRI显示颅底中线骨质破坏作用相似.根据MRI显示肿瘤的部位与侵犯范围,颅底脊索瘤分为蝶鞍斜坡型、鼻咽型和颞枕型.颅底脊索瘤T2加权(T2weightimaging,T2WI)信号强度明显高于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和垂体瘤(P<0.01).MRI的MPR影像显示,3例视神经被肿瘤推压移位,4例被肿瘤包埋,7例功能损害的外展神经均为肿瘤包绕侵蚀,3例动眼神经受压.结论T2WI显著高信号是颅底脊索瘤的特征性MRI征象,有重要鉴别意义;MRI的MPR技术可对颅神经精确显示,在颅底脊索瘤的手术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features of CT and MRI in chordoma of the skull base (CSB) and to estimate their valu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with CSB were performed CT and MRI examinations of the head, and 13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and 11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adenoma (PA) which invaded the skull bas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In addition, 7 cases of chordoma were performed 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of MRI. RESULTS: MRI was superior to CT in depicting the location and the extent of CSB. The bone destruction at mid-line skull base was demonstrated equally well on both CT and MRI.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tumor displayed on MRI, the CSB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selloclival, nasopharyngeal, and occipito-temperal types. The T2 weight imaging(T2WI) signal intensity of chordom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PC and PA (P < 0.01). On MPR images of MRI, oppressed and displaced optic nerves caused by chordoma were noted in 3 cases and encased optic nerves in 4 cases, encased abducent nerves in 7 cases with abducent paralysis and mildly oppressed oculomotor nerves in 3 cases. CONCLUSION: The extremely high T2WI signal intensit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RI finding in CSB and has great differential value for the tumors of the skull base. The MPR of MR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ese tumo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行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残留或复发淋巴结清扫术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2例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淋巴结残留或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5例单纯行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隙淋巴结清扫术,7例因有鼻咽癌原发灶残留或者复发同时行鼻咽-颅底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共13侧)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未出现声嘶、进食呛咳及颈内动脉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口内切口感染,1例患者切口部分缝线松脱,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至2018年4月,中位随访23个月(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咽旁隙内再发转移灶。结论内镜下经口入路行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地切除转移灶,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侵入海绵窦颅底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1997~ 2 0 0 1年收治的 11例侵入海绵窦的颅底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以期进一步提高此类肿瘤的疗效。方法 :全组 11例 ,腺样囊性癌 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例、鼻咽癌 2例、上颌窦癌 1例、颧骨骨肉瘤 1例、上颌骨软骨肉瘤 1例。全部行 CT和 (或 ) MRI检查 ,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4例全切除 ,7例大部切除 ,手术无死亡。7例不全切除者 6例已死亡 ,平均生存时间 7个月 ,完全切除者 4例中 1例 8个月后死亡 ,其余 3例存活已达 12个月 ,6个月 ,14个月。结论 :侵入海棉窦颅底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 ,易误诊误治 ,需提高警惕 ,宜采用多学科联合彻底切除海绵窦内外的肿瘤 ,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传统治疗方式为放射治疗,虽然5年生存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依然有不少鼻咽癌复发或残留。复发或残留病灶的处理原则包括再程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根治性放疗和再程放疗后出现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开放式手术和内镜下微创手术,开放式手术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开放的操作视野,但损伤也较大。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开展较晚,需要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娴熟的内镜颅底外科技术支撑,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经翼突入路切除中颅底恶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鼻内镜翼突入路切除累及中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相关资料,总结该手术相关技巧和经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探讨肿瘤累及颈内动脉对预后影响。 结果 手术均为全身麻醉下进行。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术中出血470 mL,术中脑脊液漏6例;术后颅内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均痊愈。病理分别为复发性鼻咽癌21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脊索瘤1例、癌肉瘤1例、鼻咽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和颅底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30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79.6%、48.6%和36.5%;复发性鼻咽癌中位生存期为29.00[35.00,23.00]个月,其他恶性肿瘤38.00[38.00,38.00]个月,生存曲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8; P=0.039);颈内动脉累及和未累及患者中位数分别为16.00[23.00,14.00]个月和36.00[80.00,31.00] 个月,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1; P=0.002);而且颈内动脉受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受累及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受累患者的9.678倍(HR=9.678,P=0.011)结论 内镜翼突入路是部分中颅底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案,颈内动脉累及侵犯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在颅底软骨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9例颅底软骨肉瘤,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9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的分叶状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且形态不规则,呈散在沙粒样或弧形及粗糙团块状,同时合并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呈非均匀强化。MRI检查T1WI呈等低信号混杂影,T2WI呈高低信号混杂影,肿瘤内钙化在T1WI、T2WI均为无信号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有较特有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